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传统输液法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输液时,由于液体静压及重力作用,存在回血阻力大、余地少的问题,容易造成回血不畅,操作护士如经验不足,往往持针刺入过深,退针时方见回血,导致穿刺失败。当前我国手足口病正处于流行期,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多数患儿因为发热、口腔疼痛拒食水而造成脱水,并发休克以及患儿配合差等导致静脉输液穿刺难度更加增大。2010年4月~8月运用负压进针法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龄3个月~3岁。随机分观察组(负压进针法穿刺组)与对照组(传统穿刺法)各10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头皮静脉穿刺,运用同一品牌同一批号的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5号半头皮针,均为常压下输液,穿刺时有效高度为90cm,调节器均置于距输液管终端滤器30cm处。
方法:①观察组:患儿取仰卧位或仰卧头侧位,选择好穿刺点后消毒局部皮肤,排尽输液管及头皮针内气体后关闭调节器待用。穿刺时,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將输液管下段距终端滤器5cm处折叠,挤去前端液体0.1~0.2ml,左手示指、拇指分别固定穿刺静脉两端,右手中指、拇指持针柄前后侧面,示指压在针柄的上面,3指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牢固固定针柄,沿静脉中心方向快速进入皮下,松开无名指和小指,在负压状态下将针头缓慢刺入血管,回血后酌情再进少许,打开调节器,固定针头。②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行头皮静脉穿刺,不折叠输液管。
穿刺结果判定标准:①成功:进针后见回血,液体输入通畅,无渗漏;②失败: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液体外渗、无回血且液体滴注不畅。
结 果
两种方法行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实际运用中观察组穿刺时间也明显较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至关重要,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在穿刺时判定针头是否进入血管,操作者往往凭回血和针头刺入血管壁的落空感来判断,但小儿头皮静脉由于其自身特点,进针时血管壁的落空感不明显,所以,凭回血来判断针头进入血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因为发热、口腔溃疡拒食水而造成脱水、血管塌陷,使血管内压力降低,加上血液浓缩,血流速度缓慢,所以传统穿刺法即使针头进入血管也难以及时显示回血,使操作者误以为针头在血管外而继续进针或退针,极易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负压进针法在穿刺将输液管施以负压,使输液管与穿刺血管腔之间的压力差增大,针头穿刺入血管后即可看到回血,避免了盲目探找血管,明显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而操作者右手中指、拇指、示指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牢固固定针柄,使进针的角度、方向、深度和速度容易掌握,其间不变换手法,既易于穿刺成功,又缩短了穿刺时间,从而减轻了患儿痛苦,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家长的满意度。该方法容易掌握,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在给输液管增加负压时,一般以折叠输液管后挤出液体量0.1~0.2ml为宜,挤出液体过多使负压太大,穿刺入血管后过大的负压可将血管壁吸附贴在针头斜面上,使回血途径受阻,影响操作者对穿刺结果的正确判断,且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
资料与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00例,男92例,女108例,年龄3个月~3岁。随机分观察组(负压进针法穿刺组)与对照组(传统穿刺法)各100例,两组患儿均采取头皮静脉穿刺,运用同一品牌同一批号的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5号半头皮针,均为常压下输液,穿刺时有效高度为90cm,调节器均置于距输液管终端滤器30cm处。
方法:①观察组:患儿取仰卧位或仰卧头侧位,选择好穿刺点后消毒局部皮肤,排尽输液管及头皮针内气体后关闭调节器待用。穿刺时,用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將输液管下段距终端滤器5cm处折叠,挤去前端液体0.1~0.2ml,左手示指、拇指分别固定穿刺静脉两端,右手中指、拇指持针柄前后侧面,示指压在针柄的上面,3指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牢固固定针柄,沿静脉中心方向快速进入皮下,松开无名指和小指,在负压状态下将针头缓慢刺入血管,回血后酌情再进少许,打开调节器,固定针头。②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行头皮静脉穿刺,不折叠输液管。
穿刺结果判定标准:①成功:进针后见回血,液体输入通畅,无渗漏;②失败:有回血但穿刺局部青紫或液体外渗、无回血且液体滴注不畅。
结 果
两种方法行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实际运用中观察组穿刺时间也明显较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
讨 论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至关重要,要求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在穿刺时判定针头是否进入血管,操作者往往凭回血和针头刺入血管壁的落空感来判断,但小儿头皮静脉由于其自身特点,进针时血管壁的落空感不明显,所以,凭回血来判断针头进入血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因为发热、口腔溃疡拒食水而造成脱水、血管塌陷,使血管内压力降低,加上血液浓缩,血流速度缓慢,所以传统穿刺法即使针头进入血管也难以及时显示回血,使操作者误以为针头在血管外而继续进针或退针,极易穿破血管,导致穿刺失败。负压进针法在穿刺将输液管施以负压,使输液管与穿刺血管腔之间的压力差增大,针头穿刺入血管后即可看到回血,避免了盲目探找血管,明显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而操作者右手中指、拇指、示指以等腰三角形顶点的位置牢固固定针柄,使进针的角度、方向、深度和速度容易掌握,其间不变换手法,既易于穿刺成功,又缩短了穿刺时间,从而减轻了患儿痛苦,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及家长的满意度。该方法容易掌握,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注意事项:在给输液管增加负压时,一般以折叠输液管后挤出液体量0.1~0.2ml为宜,挤出液体过多使负压太大,穿刺入血管后过大的负压可将血管壁吸附贴在针头斜面上,使回血途径受阻,影响操作者对穿刺结果的正确判断,且容易导致血管壁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