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说,“不贤者识其小”,拘泥于小事的人眼界不开阔,够不上“贤明”的标准。不过按我观察,婴儿最感兴趣的恰恰是小件物品。一岁左右的小孩儿,对纤小、精致的东西简直有不可遏制的嗜欲,一见到就非要抓在手中把玩一番不可(接下去的动作,很可能是吞入嘴里)。哪怕是遇到了大件的玩具或食物,他们往往也会琢磨一下,找出一个易于把握的细小局部,再由此入手,开始一次全新的研究。就这一点看来,“从小处着眼”符合人的天性。
就连目光宏大的古人,对微小之物也未必有很深的偏见。所谓“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言谈微中”、“道心惟微”,细微枝节中蕴含着无限的真理,值得求索大道的人潜心琢磨。而艺术家更讲究对微小事物的把握,谁能呈现更微末的细节,谁才拥有更高明的技艺。有一则古希腊传说,讲的就是这个主题:当时最著名的画家阿佩莱斯拜访同行普洛托杰涅斯,不巧后者不在家。阿佩莱斯没有给仆人留下姓名,而是在画板上画了一条线。普洛托杰涅斯回家后,看到那精美的线条不禁技痒,便使出平生本事,用另一种颜色在上面画了一条更细的线,将原先的线条分成了两条。隔天阿佩莱斯又去拜访,居然在普洛托杰涅斯的线上又画出更细的一条,精确地把第二条线剖成两边。普洛托杰涅斯看后惊叹说:“来客一定是阿佩莱斯,天下唯独他才有这样的手艺。”艺术史大师们因此常讲“神在细节之中”,形容的正是这种近乎极致的精微之美。
不用说,2015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新增“微观中国”栏目,并在本期策划“微观圣境”专题,也是出于我们对三种人的一贯推崇:卓绝的艺术家、执着求道的古人、乃至天分洋溢的婴孩,他们始终是本刊效法的楷模。而换个角度讲,旅行与微观视角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久居一地者,对周遭事物往往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比方酒馆里的常客,谈的大多是全球变暖、货币战争之类的大见解、大主题,不会认真打量陈设器具的细节。旅行者却带着外来的眼睛,善于发现定居的人习焉不察的微小特异之处:语言中一个别致的说法,饮馔里一种独特的味道,乃至店小二服饰上一点儿出挑的色彩,都不会逃过旅客的注目。这么说来,旅行者是天生的识小者,是最善于“微观”的人,
在这个崇尚碎片化体验的时代,阐述“从小处着眼”的道理是有点乏味和老套的。人人都已经在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着迷了,再宣扬什么精微之美,岂不是对着唱诗班讲道?不过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今天(或者说,尤其是在今天),对“小”的推崇经常只是用于掩饰苍白与贫弱的托词。大多数人热衷的“微小”,仍然只是偏狭拘泥、琐屑涣散的,不具备起码的敏锐或精致,更谈不上以小见大、识风气于青萍之末。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微小,其实与大言炎炎一样平庸无奇。
而旅行的可贵之处,恰恰在它为我们带来了跳出原本环境的眼光。我们在旅行中犹如故事里的格列佛船长,忽而从侏儒的视角,把大人国皇后的汗毛看成丛林,忽而又站在巨人的立场,一举手就能扫翻小人国的几十艘重装战舰。旅行赋予人全新的尺度。用这样的目光交替打量细微之物与庞大之物,我们的见解才变得强健、坚韧、具有通达真理的穿透力。高明的旅行者在微观视角、宏观视角与人们熟悉的日常观念之间往复切换,就像摄影家卸装多个镜头一样得心应手。无论视野怎样转换,始终如一的是求道者般的果决、艺术家般的敏锐和婴儿般的专注无邪。
就连目光宏大的古人,对微小之物也未必有很深的偏见。所谓“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言谈微中”、“道心惟微”,细微枝节中蕴含着无限的真理,值得求索大道的人潜心琢磨。而艺术家更讲究对微小事物的把握,谁能呈现更微末的细节,谁才拥有更高明的技艺。有一则古希腊传说,讲的就是这个主题:当时最著名的画家阿佩莱斯拜访同行普洛托杰涅斯,不巧后者不在家。阿佩莱斯没有给仆人留下姓名,而是在画板上画了一条线。普洛托杰涅斯回家后,看到那精美的线条不禁技痒,便使出平生本事,用另一种颜色在上面画了一条更细的线,将原先的线条分成了两条。隔天阿佩莱斯又去拜访,居然在普洛托杰涅斯的线上又画出更细的一条,精确地把第二条线剖成两边。普洛托杰涅斯看后惊叹说:“来客一定是阿佩莱斯,天下唯独他才有这样的手艺。”艺术史大师们因此常讲“神在细节之中”,形容的正是这种近乎极致的精微之美。
不用说,2015年全新改版的《中国国家旅游》杂志新增“微观中国”栏目,并在本期策划“微观圣境”专题,也是出于我们对三种人的一贯推崇:卓绝的艺术家、执着求道的古人、乃至天分洋溢的婴孩,他们始终是本刊效法的楷模。而换个角度讲,旅行与微观视角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久居一地者,对周遭事物往往是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比方酒馆里的常客,谈的大多是全球变暖、货币战争之类的大见解、大主题,不会认真打量陈设器具的细节。旅行者却带着外来的眼睛,善于发现定居的人习焉不察的微小特异之处:语言中一个别致的说法,饮馔里一种独特的味道,乃至店小二服饰上一点儿出挑的色彩,都不会逃过旅客的注目。这么说来,旅行者是天生的识小者,是最善于“微观”的人,
在这个崇尚碎片化体验的时代,阐述“从小处着眼”的道理是有点乏味和老套的。人人都已经在为微博、微信、微电影着迷了,再宣扬什么精微之美,岂不是对着唱诗班讲道?不过在我看来,即便是在今天(或者说,尤其是在今天),对“小”的推崇经常只是用于掩饰苍白与贫弱的托词。大多数人热衷的“微小”,仍然只是偏狭拘泥、琐屑涣散的,不具备起码的敏锐或精致,更谈不上以小见大、识风气于青萍之末。蕴含在这些事物中的微小,其实与大言炎炎一样平庸无奇。
而旅行的可贵之处,恰恰在它为我们带来了跳出原本环境的眼光。我们在旅行中犹如故事里的格列佛船长,忽而从侏儒的视角,把大人国皇后的汗毛看成丛林,忽而又站在巨人的立场,一举手就能扫翻小人国的几十艘重装战舰。旅行赋予人全新的尺度。用这样的目光交替打量细微之物与庞大之物,我们的见解才变得强健、坚韧、具有通达真理的穿透力。高明的旅行者在微观视角、宏观视角与人们熟悉的日常观念之间往复切换,就像摄影家卸装多个镜头一样得心应手。无论视野怎样转换,始终如一的是求道者般的果决、艺术家般的敏锐和婴儿般的专注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