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训练一则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半年多星际旅行,美国“勇气”号火星车于太平洋时间3日20时35分左右,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并于20时52分向地球发回第一个信息。美国宇航局宣布这一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宇航局华裔科学家沈毓贤说,“勇气”号登陆过程中全球共有3个联络站,分别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澳大利亚堪培拉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它们能接收全空域的通信信号,“勇气”号外部为登陆舱,只有火星车和登陆舱都发回信号,才能证实整个登陆计划成功。在帕萨迪纳的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里,监测登陆过程的数百名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一片欢腾,人们期待着“勇气”号在火星上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火星着陆系统总工程师、华裔科学家李炜钧说,“勇气”号登陆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地面控制中心在紧张和悬念中希望它“交好运”。
  “勇气”号登陆时像皮球一样在火星表面进行长达数分钟的弹跳、翻滚,直至最后落稳。它先是在耐高温表层的保护下,以大约1.9万公里的时速冲入130公里厚的火星大气层。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它在距火是表面8公里左右时时速降至1600公里,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当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增加着陆缓冲力。在距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被气囊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勇气”号,像皮球一样落在火星表面翻滚弹跳,最初弹起时有5层楼那么高,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此时气囊内的气体自动放出,火星车看上去像被一层帆布包着。
  “勇气”号着陆点选在火星上地势平缓。面积较大的“古谢夫环形山”区域,以确保成功。它着陆后将先进行一星期的设备自检,然后地面人员将操纵它在火星表面考察。收到它拍摄的图像后,如果科学家认为某块岩石有研究价值,会命令它开过去进行进一步探测。
  “勇气”号的“孪生兄弟”——“机遇”号也计划于1月24日在火星着陆。这一对探测器共耗资8.2亿美元,分别在去年6月和7月飞向太空,是去年2月“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宇航局最大的一项太空计划。如果这一使命取得成功,将鼓舞宇航局的士气,并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选自2004年1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勇气”号的描述,不当的一项是( )
  A.是由美国新近研制完成的空间探测器,主要由登陆舱和火星车组成。
  B.是空间遨游时间长、耗资巨大,迄今为止成功登陆火星的探测器。
  C.是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并且能够进行设备自检的高智能探测器。
  D.是地面人员能够操纵,进行有针对性空间实验的探测器。
  2、以下不属于“勇气”号“依靠自主控制”来完成的一项是( )
  A.在火星表面经过反复弹跳数十次后在距最初着陆点大约1公里的地方落稳。
  B.在“勇气”号时速降至1600公里时,此时直径10多米的降落伞自动打开。
  C.在火星车连同降落伞一起接近火星地面时,它的外层气囊弹出,同时火箭制动发动机向地面喷出火焰。
  D.在距火星地面12米时,降落伞绳索自动断开。
  3、如果给文章拟一个标题,最佳的一项是( )
  A.“勇气”号的特征与功能
  B.“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
  C.火星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D.美国最大的太空计划
  4、以下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火星车发回信息,就表明整个登陆计划取得成功。
  B.华裔科学家的参与表明,美国登陆火星也是全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
  C.地面人员操纵“勇气”号进行探测,主要是为了发现水和生命存在的迹象。
  D.“勇气”号与“机遇”号如果取得成功,将加速人类登陆火星的进程。
  参考答案:
  1.C,“勇气”号登陆时“完全依靠自主控制”,其他情形不一定是“自主控制”。
  2.A,本项不属于“自主控制”范畴,而是属于自然缓冲。也可用排除法去掉B、C、D。
  3.B,本文重在谈“勇气”号的登陆问题,详细交代了登陆的种种情况,所以选B。而A项回避了这一主要问题,C、D两项又显得太宽泛。
  4.A,根据第二段中沈毓贤的相关表述,只有登陆舱和火星车都发回信息,整个登陆计划才算成功。
  (设题 湖北 胡兴桥)
其他文献
看厌了寓意朦胧的现代诗,也听烦了雾里看花的流行歌,一首平淡如水的《挑灯细看》让我慢慢品出了诗歌的真滋味。  上小学的时候,听老师津津有味地引用《三字经》中的句子,尽管老师慷慨激昂、不厌其烦地讲着,但我听来却是叽叽嘎嘎、喋喋不休,如罗大佑在《童年》中所唱的一样,我想到的是操场边停在秋千上的蝴蝶,以及池塘边的榕树上张扬夏天的知了。若干年后,我能记起的是老师说的挺好玩儿的“狗不叫”,当上了高中才知道“苟
期刊
“按人民的方式生活。”托尔斯泰说。就是这个大贵族出身的人,这个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被列宁称为“俄罗斯革命的镜子”的大文豪,他的墓称不上墓,而是一堆土。  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没有任何标志。离莫斯科—百余公里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静静地睡着——“我至死将毫不停顿地进行政府认为是恶而我却看作是在上帝面前应尽的神圣义务的事业”——一位连死都不畏惧的老人。他已年过八旬,为
期刊
流浪的河流,所以能永生,在于其将生命融入大海;流浪的人类,所以寂灭,是因为人类总是淡漠整体的生存信念。万物,各有不同的生命形态。河流,选择流浪,是因为它向往整体的伟大,向往生命的壮丽;人类,选择流浪,是因为人类接受了河流的启示,接受了远方的诱惑。只是,人类的流浪,始终离不开自我的轴心和物质的力量,总是将流浪染上功利的色彩。于是,人类的流浪,总会留下无数的遗,感和无尽的慨叹。  流浪的河流,哪怕是记
期刊
《对面的茑萝》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爬满高楼的茑萝寄托了作者执著于文学的毅力与热情。  首先,作者写到不经意间,“对面的茑萝早就已经爬得有七楼那么高了”。虽然经过一年四季的风吹日晒,它的颜色明显地旧了,然而春天“重新又把它漆成了新鲜的绿色”。表面上看似写的是茑萝的自然生长,其实作者深谙,经历过人生的风吹雨打的灵魂,可能有的倦怠了,疲惫了,生命的颜色一如冬季的茑萝一样,旧了,暗淡了。茑萝“旧了”,
期刊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已拥有了三个博土学位,前程似锦,但他抛弃了一切所拥有的,从法国赶往未开化的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的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肠梗阻的病人开刀。以往在非洲,这种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没有第二条求生的路。当他救活病人时,病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
期刊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我正被39摄氏度的高温折磨得喘不过气来,心烦意乱地翻看着桌子上堆放的杂志。当读到《夏夜蝉鸣》这篇微型小说时,我的思绪被紧紧抓住了。我开始慢慢地品味,烦躁的心绪竟然平静下来,作品精巧的构思,灵动的结构,鲜明的人物,美丽的情感,无不令人耳目一新。我顿时神清气爽,仿佛回到了天真浪漫的童年,在迷人的夏夜,闻到了沁人心脾的栀子花的清香。  小说一开始就把人物推到前台:寂静空荡的办公大楼内
期刊
世界经典名著《荆棘鸟》是澳大利亚著名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长篇代表作。该书自1977年问世以后,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国际畅销小说”,被读者誉为“第二部《飘》”。后来,它又以电影、电视连续剧等形式面世,也同样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荆棘鸟》成为备受读者喜爱的小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独特的叙事结构及其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语言,更在于小说以克利里一家人的感情经历,对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
期刊
少年行  李 白  五陵年少金市东, 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少年行  王 维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在古典诗歌史上,以“少年”为题材来歌咏少年意气风发、志在凌云的诗作不乏其篇,其中以李白、王维诗作中所塑造的少年形象最为人所称道。李白和王维都曾以《少年行》这一乐府旧题,写下了歌咏少年的组诗。上面所选的两首诗,分别是
期刊
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一样,“相思”主题也像是古今诗文中绵绵不绝的溪流,从悠悠远古,涌流至今。《诗经》即有语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以夸张和比喻,表达了对意中人强烈的相思之情。古诗十九首又云“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写出了相思带给人的可终老一生的忧伤。唐诗中涌现了大量抒写相思的佳作: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期刊
梅吉·克利里出生在新西兰一个职业剪羊毛工的家庭里。梅吉有五个哥哥和一对双胞胎弟弟,父亲帕迪每年靠为人帮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母亲菲则在家默默承受着繁重家务的重压,一家人在贫困中艰难度日。  小梅吉9岁的一天,帕迪失业了。就在全家人为生计而烦恼时,帕迪收到断绝联系几十年的嫡亲姐姐玛丽·卡森的来信。玛丽比帕迪大11岁,年轻时嫁给了富有的迈克尔·卡森,33岁就守了寡,独生子幼年就夭折了。玛丽拥有全澳大利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