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部控制s盈余管理关系问题研究已经是国内外公认世界性课题。自 2001年以来,美国发生的安然、世通事件以及国内的银广夏事件等,无不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陷、盈余管理有关。本文对内部控制s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简单阐述相关课题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以及可能原因以及进一步研究课题的发展方向,使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从内部控制概念角度综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最先提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达到必要的目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调配各种资源而采取的行动。罗可( 2012)认为内部控制是在组织内部实施的,是保证资产、资金安全、核算数据真实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计划,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的措施。现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需要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并结合管理控制的要求,才能使之继续更好的发展(杨雄盛,2005)。刘明辉、张宜(2002)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提出关于“企业契约完备性”理论,组织需要在建立内控机制,以期弥补这种不完备性,这可定义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至今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多而广,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但都进一步说明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性,并且与其他变量相结合,共同讨论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
从盈余管理概念的角度综述
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盈余管理定义也有所差别。魏明海( 2000)是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他提出盈余管理通过对会计数据、财务报表等进行美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了解真实状况,以满足私人利益或组织利益。宁亚平( 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纵的一个方面,盈余操纵的另一方面还包括盈余作假。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灵活的运用法律政策对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调整,而这种調整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所做的调整,与盈余作假的违法行为不同,这种盈余管理活动也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也有观点从规范盈余管理的必要性角度出发,认为虽然盈余管理手段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背离,影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但规范盈余管理活动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若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判断,投资决策就会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达到应有的利益需求(罗美娜、吴琼,2017)。
同上述内部控制一样,但至今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多而广,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现今的研究理论都是在西方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大多数观点都认同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维护组织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做出的,这种活动虽然不违反会计准则等法律制度,但其属于会计造假行为,不支持其推广。
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角度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提出企业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的活动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黄政、钟廷永、刘怡芳( 2017)在研究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加入了股价信息含量的变量,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哪部控制的水平提高可以使股价信息含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盈余管理活动也会相应减少。也有研究加入了审计意见作为替代变量,来研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如杨德明、胡婷( 2009)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使得盈余管理活动下降,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明显下降。杨有红( 2008)对内控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发现,财务报告质量与信息披露程度显著正相关,绩效高的公司更愿意通过积极披露区别于绩效低的公司.以此来向市场传递经营效率好的信号,不仅得到股东、投资者的信任,还会赢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大多数研究都持有上述观点,虽然变量选取不同,但大多数都支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使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改善会使提供的信息披露质量相应提高。但国内的部分学者也有相反的部分观点。
王奇杰( 2011)对其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高,其盈余管理程度不低,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结论,这说明内部控制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对组织的盈余管理起作用。还有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的治理因素影响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并不一定会带来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效率高的企业盈余管理并不一定会改善。近年来,我国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本文以201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并不明显,并说明内部控制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水平(张国清,2008)。
结论
本文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简单梳理了从内部控制概念的角度、从盈余管理概念的角度和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的相关国内外文献。根据上述的梳理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选取的时间段、数据数量、统计方法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甚至结论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内控制度发展较晚和不完善所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不显著。企业在发展中,必然遵循着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内控执行中也会考虑更多的自身因素,从而也是的数据质量不佳。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内部控制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1]罗可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J].管理科学.2001.(4).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述评,[J].会计研究.2000( 9).
[4]罗美娜,吴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J].市场研究.2017(1).
[5]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5).
[6]王奇杰.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 (3).
内部控制 盈余管理
从内部控制概念角度综述
内部控制的概念是1972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最先提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达到必要的目标,为了提高经营效率、调配各种资源而采取的行动。罗可( 2012)认为内部控制是在组织内部实施的,是保证资产、资金安全、核算数据真实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计划,以及所有与此相关的措施。现有研究发现,内部控制需要利用公司治理理论并结合管理控制的要求,才能使之继续更好的发展(杨雄盛,2005)。刘明辉、张宜(2002)认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目的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同时提出关于“企业契约完备性”理论,组织需要在建立内控机制,以期弥补这种不完备性,这可定义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质。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国内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至今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研究多而广,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但都进一步说明了内部控制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重要性,并且与其他变量相结合,共同讨论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
从盈余管理概念的角度综述
在我国的研究中对盈余管理定义也有所差别。魏明海( 2000)是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来定义盈余管理的,他提出盈余管理通过对会计数据、财务报表等进行美化,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不了解真实状况,以满足私人利益或组织利益。宁亚平( 2004)认为盈余管理是盈余操纵的一个方面,盈余操纵的另一方面还包括盈余作假。他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灵活的运用法律政策对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进行调整,而这种調整是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所做的调整,与盈余作假的违法行为不同,这种盈余管理活动也会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也有观点从规范盈余管理的必要性角度出发,认为虽然盈余管理手段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背离,影响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但规范盈余管理活动利于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若投资者能够做出理性判断,投资决策就会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达到应有的利益需求(罗美娜、吴琼,2017)。
同上述内部控制一样,但至今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多而广,没有一个得到普遍认可的定义。现今的研究理论都是在西方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深入的研究。总体来说,大多数观点都认同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是组织为了维护组织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做出的,这种活动虽然不违反会计准则等法律制度,但其属于会计造假行为,不支持其推广。
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角度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其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很多,提出企业有效的进行内部控制的活动会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黄政、钟廷永、刘怡芳( 2017)在研究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的关系中加入了股价信息含量的变量,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哪部控制的水平提高可以使股价信息含量得到明显的改善,盈余管理活动也会相应减少。也有研究加入了审计意见作为替代变量,来研究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如杨德明、胡婷( 2009)认为内部控制与审计意见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使得盈余管理活动下降,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会明显下降。杨有红( 2008)对内控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发现,财务报告质量与信息披露程度显著正相关,绩效高的公司更愿意通过积极披露区别于绩效低的公司.以此来向市场传递经营效率好的信号,不仅得到股东、投资者的信任,还会赢得更多的投资机会。
大多数研究都持有上述观点,虽然变量选取不同,但大多数都支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使盈余管理程度降低,内部控制缺陷得到改善会使提供的信息披露质量相应提高。但国内的部分学者也有相反的部分观点。
王奇杰( 2011)对其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保证程度高,其盈余管理程度不低,财务报告质量不高的结论,这说明内部控制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对组织的盈余管理起作用。还有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公司的治理因素影响内部控制和盈余管理,高效的内部控制并不一定会带来高质量的盈余。内部控制效率高的企业盈余管理并不一定会改善。近年来,我国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本文以2013-2014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并不明显,并说明内部控制并不一定能保证信息披露质量的水平(张国清,2008)。
结论
本文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简单梳理了从内部控制概念的角度、从盈余管理概念的角度和两者之间关系的角度的相关国内外文献。根据上述的梳理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学者们在进行实证研究时选取的时间段、数据数量、统计方法的差异,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甚至结论相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内控制度发展较晚和不完善所致、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效果不显著。企业在发展中,必然遵循着组织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内控执行中也会考虑更多的自身因素,从而也是的数据质量不佳。
在以后的研究中,应更多地考虑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内部控制效率不高,从而导致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1]罗可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文献综述[J].管理科学.2001.(4).
[2]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其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述评,[J].会计研究.2000( 9).
[4]罗美娜,吴琼.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J].市场研究.2017(1).
[5]杨德明,胡婷.内部控制、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10(5).
[6]王奇杰.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