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马马灯简介
马马灯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羌族藏族乡鱼背村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因扮演者在腰间装饰马頭马尾,并在道具中装有光源,使其在夜晚犹如马型的灯而取名马马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其传承人李玉平老先生(84岁)讲述:马马灯是大致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当地土司在此建有戏台,小孩看到川剧《千里送京娘》觉得十分有趣,便有模有样的学起来,但是遭到了大人的制止。后来地方闹瘟死了很多人,算命先生说灯要继续耍起来才行,这样马马灯就开始成为了此地扫瘟神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中断,1985年逐渐恢复到如今,已流传了200余年。该故事讲述宋朝皇帝赵匡胤送京妹(赵京娘)的故事。在马马灯唱词中有一段故事被村民们认为是马马灯的根源: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门前挂红灯,我乃前朝赵匡胤,为送京妹出朝廷,酒中误把良将斩,斩了良将郑子明,三春关内把反造,斩了皇袍折罪名。元宵佳节春灯会,我百家门上除瘟神。人们认为做皇帝的人具有天心,有杀气,可以震慑邪魔,因此用赵匡胤来扫瘟神。所以他们又叫马马灯为耍赵匡胤。鱼背村民在初五从山顶的玉皇庙请神,出灯,再到每家每户去跳马马灯,请神安神说吉祥话,以扫瘟神,保一家清平一直到十五尾灯,耍灯足迹遍布邻近村镇的家家户户。
马马灯受到了川剧赵匡胤千里送京妹的曲目的启发和影响,加上民众通过长时间的创作和衍化,成为极富地方特色和民间宗教性质的民间传统活动。它是一项群众参与度很高的活动,因为一段完整的马马灯表演至少需要十一个人的完美配合。按队伍的行走顺序分别为:举着写有神位的灯头的两人,随后是唢呐匠和四名乐手(当地称打手,乐器分别为锣、鼓、钹和马榔子),最后是四名耍手(耍灯的人),按站列顺序从左到右分别为马夫、京娘、京妹和赵匡胤。耍手需要又唱又跳,因此极耗体力,往往三五家活动后便会换一批人,角色固定而演员不定,更多的群众因此参与其中。马夫在当地又被称为马牌子,着马褂带凉棚帽,手拿红色布条装饰的鞭子。京娘是骑白马着女装拿鞭子的形象,京妹是着女装拿扇子的着装特点,赵匡胤则骑红马着黑衣带着插有野鸡毛的帽子,马夫、京娘、赵匡胤身上都有一串铃铛,跳起来叮叮当当,夜晚行走时犹如马匹。四人唱跳时同进同退,唱词往往是由马牌子起头,其余人应和,如报告人熊某所言:“马牌子在这四个人里地位最低,跳的时候不能打直腰杆,以免对后面的人不尊敬,但是在整个过程他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他们一般是负责起头的。”这里故事中的京娘是指京妹(女主人公)的娘,两个女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有时候到地方上表演时京妹会由女性扮演,京娘依旧为男性。据报告人王天文说,这主要是跳马马灯太费体力,女性的体力相较男性较弱,且活动时间长,女性身体难以支撑所以由男性代替。”赵匡胤骑红色马儿在末尾,当天活动休息时间一位老人表扬继承人熊寿荣扮演赵匡胤扮的好,因为他这个角色就应该紧紧靠着京妹。
二、请神
鱼背村村民在山顶的玉皇庙制作好相关工具,并从这里出灯。笔者在下午两点半到达山顶的庙子,此时已有大量村民来到此地,围火而坐敲锣打鼓,唱着流传此间的各种曲目,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离活动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人们的热情高涨,每家每户都带来香蜡纸烛,庙里的各神像之前香蜡不断,该庙祭祀的是玉皇大帝,存在已数百年,地震之后受到較大影响而重新翻修,在前年给庙里塑了像。该地主要祭祀的神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川主大帝、观音老母、土主大帝、药王大帝、猪瘟天主、马王大帝、牛王大帝以及门口的天门土地诸神。
四点半左右,出灯前的祭神请神活动开始了,由当地80多岁的熊端公负责,先用燃烧的柏树枝加醋造成的浓烟为各神像、活动相关道具除秽。用鸡冠血将鸡毛立着粘在灯头上。再向神道来活动的起始缘由,祈求各路神灵的保佑。接下来端公用鸡冠血给马马除秽,打手、耍手在神像前作揖磕头,祈求神灵保佑活动的顺利。端公向四周人群喷洒符水以除秽。在耍手们磕完头后头,活动就要正式开始了。
三、出灯
五点整,耍手们换好正式的着装,在打手们的敲锣打鼓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出灯最重要的就是唱出灯词,请求神灵的保护。
参拜庙里主神及各地川主这些只是相当固定的唱词,后面还有很多的吉利话加在里面。这些唱词表达了人们对这些神灵的信仰并期待得其保佑的心理。耍灯最后大叫一声“扫瘟啦”众人便开始依照队形移出玉皇庙,准备进入每家每户去耍灯了。
队伍到达接灯人家之时,主家会放鞭炮。并先在门口放一张竖着的条凳,上面摆着两杯酒、一碗米或玉米做成的香炉,上面插了香,还卧了两个鸡蛋。举灯头的先进入绕屋一圈之后便出来将灯头放在门两侧。接下来是唢呐为首进入的乐手们,也绕屋一周,只是他们暂不出屋,坐在屋内为接下来的活动伴奏。屋外的耍手四人早已做好准备,站成一排。主家会在门口向耍手们作揖磕头表达感激之情,耍手们作揖回礼。依据主家在门的左边或右边烧纸的方位,在唱到参拜左右二门神之时,耍手们就向着烧纸的方向唱,以表敬意。唱完之后便要正式进屋了。进屋之后先绕神龛前的的桌子跑一圈,站定之后就开始敬神了。一般人家屋内的唱词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敬主要的神,当地包括家神、灶神、土地。二敬主家因职业而信奉的神,如木匠拜鲁班、铁匠拜老君、医生拜药王、教书人拜孔子。三、向主家说吉利话及谢茶酒等。耍手站定后开始面向神龛跳起马马灯。神龛的形式各异。但内容均是“天地君亲师”。上面可以看到长年堆积的香灰,可见并不是为活动而临时设置。神龛前的桌子上放着茶水或酒水。有些人家放了十二杯酒,那么耍手们就要唱十二杯酒歌了。还放着门口所放的那个简易米堆。米堆前放着每种面额的人民币,纸钱上放着茶盐米面。表达了人们希望财源广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唱词的选择上除职业神,敬财神也是千家万户中常见的唱词。整个活动持续约二十分钟,打手们先出屋,接着耍手们唱完谢茶谢烟词和收尾词,便退出人家户了。主家在他们走之后再次燃放鞭炮。这就是耍马马灯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作者简介
梁佳佳(1993-),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马马灯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白什羌族藏族乡鱼背村村民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因扮演者在腰间装饰马頭马尾,并在道具中装有光源,使其在夜晚犹如马型的灯而取名马马灯,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其传承人李玉平老先生(84岁)讲述:马马灯是大致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当地土司在此建有戏台,小孩看到川剧《千里送京娘》觉得十分有趣,便有模有样的学起来,但是遭到了大人的制止。后来地方闹瘟死了很多人,算命先生说灯要继续耍起来才行,这样马马灯就开始成为了此地扫瘟神活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迫中断,1985年逐渐恢复到如今,已流传了200余年。该故事讲述宋朝皇帝赵匡胤送京妹(赵京娘)的故事。在马马灯唱词中有一段故事被村民们认为是马马灯的根源:正月里来是新春,家家门前挂红灯,我乃前朝赵匡胤,为送京妹出朝廷,酒中误把良将斩,斩了良将郑子明,三春关内把反造,斩了皇袍折罪名。元宵佳节春灯会,我百家门上除瘟神。人们认为做皇帝的人具有天心,有杀气,可以震慑邪魔,因此用赵匡胤来扫瘟神。所以他们又叫马马灯为耍赵匡胤。鱼背村民在初五从山顶的玉皇庙请神,出灯,再到每家每户去跳马马灯,请神安神说吉祥话,以扫瘟神,保一家清平一直到十五尾灯,耍灯足迹遍布邻近村镇的家家户户。
马马灯受到了川剧赵匡胤千里送京妹的曲目的启发和影响,加上民众通过长时间的创作和衍化,成为极富地方特色和民间宗教性质的民间传统活动。它是一项群众参与度很高的活动,因为一段完整的马马灯表演至少需要十一个人的完美配合。按队伍的行走顺序分别为:举着写有神位的灯头的两人,随后是唢呐匠和四名乐手(当地称打手,乐器分别为锣、鼓、钹和马榔子),最后是四名耍手(耍灯的人),按站列顺序从左到右分别为马夫、京娘、京妹和赵匡胤。耍手需要又唱又跳,因此极耗体力,往往三五家活动后便会换一批人,角色固定而演员不定,更多的群众因此参与其中。马夫在当地又被称为马牌子,着马褂带凉棚帽,手拿红色布条装饰的鞭子。京娘是骑白马着女装拿鞭子的形象,京妹是着女装拿扇子的着装特点,赵匡胤则骑红马着黑衣带着插有野鸡毛的帽子,马夫、京娘、赵匡胤身上都有一串铃铛,跳起来叮叮当当,夜晚行走时犹如马匹。四人唱跳时同进同退,唱词往往是由马牌子起头,其余人应和,如报告人熊某所言:“马牌子在这四个人里地位最低,跳的时候不能打直腰杆,以免对后面的人不尊敬,但是在整个过程他的作用很重要。因为他们一般是负责起头的。”这里故事中的京娘是指京妹(女主人公)的娘,两个女性角色均由男性扮演,有时候到地方上表演时京妹会由女性扮演,京娘依旧为男性。据报告人王天文说,这主要是跳马马灯太费体力,女性的体力相较男性较弱,且活动时间长,女性身体难以支撑所以由男性代替。”赵匡胤骑红色马儿在末尾,当天活动休息时间一位老人表扬继承人熊寿荣扮演赵匡胤扮的好,因为他这个角色就应该紧紧靠着京妹。
二、请神
鱼背村村民在山顶的玉皇庙制作好相关工具,并从这里出灯。笔者在下午两点半到达山顶的庙子,此时已有大量村民来到此地,围火而坐敲锣打鼓,唱着流传此间的各种曲目,有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类。离活动虽然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人们的热情高涨,每家每户都带来香蜡纸烛,庙里的各神像之前香蜡不断,该庙祭祀的是玉皇大帝,存在已数百年,地震之后受到較大影响而重新翻修,在前年给庙里塑了像。该地主要祭祀的神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川主大帝、观音老母、土主大帝、药王大帝、猪瘟天主、马王大帝、牛王大帝以及门口的天门土地诸神。
四点半左右,出灯前的祭神请神活动开始了,由当地80多岁的熊端公负责,先用燃烧的柏树枝加醋造成的浓烟为各神像、活动相关道具除秽。用鸡冠血将鸡毛立着粘在灯头上。再向神道来活动的起始缘由,祈求各路神灵的保佑。接下来端公用鸡冠血给马马除秽,打手、耍手在神像前作揖磕头,祈求神灵保佑活动的顺利。端公向四周人群喷洒符水以除秽。在耍手们磕完头后头,活动就要正式开始了。
三、出灯
五点整,耍手们换好正式的着装,在打手们的敲锣打鼓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出灯最重要的就是唱出灯词,请求神灵的保护。
参拜庙里主神及各地川主这些只是相当固定的唱词,后面还有很多的吉利话加在里面。这些唱词表达了人们对这些神灵的信仰并期待得其保佑的心理。耍灯最后大叫一声“扫瘟啦”众人便开始依照队形移出玉皇庙,准备进入每家每户去耍灯了。
队伍到达接灯人家之时,主家会放鞭炮。并先在门口放一张竖着的条凳,上面摆着两杯酒、一碗米或玉米做成的香炉,上面插了香,还卧了两个鸡蛋。举灯头的先进入绕屋一圈之后便出来将灯头放在门两侧。接下来是唢呐为首进入的乐手们,也绕屋一周,只是他们暂不出屋,坐在屋内为接下来的活动伴奏。屋外的耍手四人早已做好准备,站成一排。主家会在门口向耍手们作揖磕头表达感激之情,耍手们作揖回礼。依据主家在门的左边或右边烧纸的方位,在唱到参拜左右二门神之时,耍手们就向着烧纸的方向唱,以表敬意。唱完之后便要正式进屋了。进屋之后先绕神龛前的的桌子跑一圈,站定之后就开始敬神了。一般人家屋内的唱词都由三部分构成,一、敬主要的神,当地包括家神、灶神、土地。二敬主家因职业而信奉的神,如木匠拜鲁班、铁匠拜老君、医生拜药王、教书人拜孔子。三、向主家说吉利话及谢茶酒等。耍手站定后开始面向神龛跳起马马灯。神龛的形式各异。但内容均是“天地君亲师”。上面可以看到长年堆积的香灰,可见并不是为活动而临时设置。神龛前的桌子上放着茶水或酒水。有些人家放了十二杯酒,那么耍手们就要唱十二杯酒歌了。还放着门口所放的那个简易米堆。米堆前放着每种面额的人民币,纸钱上放着茶盐米面。表达了人们希望财源广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唱词的选择上除职业神,敬财神也是千家万户中常见的唱词。整个活动持续约二十分钟,打手们先出屋,接着耍手们唱完谢茶谢烟词和收尾词,便退出人家户了。主家在他们走之后再次燃放鞭炮。这就是耍马马灯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作者简介
梁佳佳(1993-),女,汉族,四川遂宁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