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过去20多年中,X射线结晶学曾经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它揭示了大分子在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的结构细节,但X射线只适用于那些能生长成高度有序的三维晶体的蛋白质,因此需依靠电镜来直接观察非晶体样品的高放大倍率像。《生物样品电子显微像的处理》就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介绍,特别着重于图像增强、位相传递函数的修正、样品损伤、三维重建等内容。此文以丰富的实例,配以图解,叙述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技术在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20多年中,X射线结晶学曾经是研究蛋白质分子结构的重要手段,它揭示了大分子在近原子尺度的分辨率的结构细节,但X射线只适用于那些能生长成高度有序的三维晶体的蛋白质,因此需依靠电镜来直接观察非晶体样品的高放大倍率像。《生物样品电子显微像的处理》就这方面的研究概况作了介绍,特别着重于图像增强、位相传递函数的修正、样品损伤、三维重建等内容。此文以丰富的实例,配以图解,叙述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技术在高分辨生物样品电子显微像这一领域中的应用。我们相信,今后这一技术必将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
其他文献
关于震级与烈度的定量关系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上述文献中的公式都是利用强烈度(6—11度)区统计出来的。我们利用发生在华北地区及其邻区的历史及现代的地震资料,统计出了烈度为4—7度区的面积与震级的关系式。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对“诱发前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地震学方法清理攻关中,对“诱发前震”的预报效果予以肯定。我们利用新疆南北天山地震带中所发生的地震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检验,进一步证实了地震带中诱发作用的存在,有些大的远震(相对远)可以诱发外区大震的较小前震。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对渭河盆地东南部主要断裂带第四纪构造活动的阶段性和在平面上定向迁移的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水系分布格局、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指出:研究区内,主要是红河断裂带附近及以东地区,新构造时期的应力场经历了由近东西—北西—北北西向的顺时针转变过程。基本上早更新世为北西向;晚更新世中期以前的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中更新世以来为北北西向。水系分布格局反映的应力场与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应力场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利用水系分布来研究本区的应力
最近完成的岩石力学三轴实验表明,岩石的破坏既能由最大主应力的增加引起,又能由中等主应力的变化(增加或减小)或最小主应力的减小引起,因此联系到地震的发生也是如此。地震前必须有一个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但地震不一定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增加过程中,地震也可以发生在应力和能量的减小过程中。文章还讨论了能够引起地壳中应力减小的作用,並从地震活动性方面探索应力减小引起地震的可能性。
作者曾在文献[1]、[2]中对新疆6级以上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特征分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此进行了地震预报的实际检验。结果表明,利用强震活动的可公度性估计强震发生的时间有一定效果。对于1977年12月19日西克尔6.1级地震、1979年3月29日库车6.0级地
工程技术的先进性包括两个方面,即开拓性(创造落后技术所不能创造的产品和成果)和合理性(用更少的物力和人力创造出更多的产品和成果)。在生产过程中,从经济上衡量工程技术的合理性是十分重要的。任何一种科学成果要付之于工程技术以期得到生产应用,首
用双剪法进行岩石摩擦实验并测定了声发射b值。实验表明,粘滑发生前b值稳定并稍有增加,多次粘滑过程中b值基本不变,随着正应力的增加b值增加。
☆本文利用文献[1]中给出的公式: q_(N+1)=a_1q_N+a_2q_(N(?)1)+a_3q_(N(?)2)+………+a_pq_(N-p+1)对甘肃地区的地震序列(M≥4.0)、南北带北段地震序列(M≥4.0)及全国的强震序列(M≥7.0)进行线性外推,预测未来某时段的震情,经检验,其效果是较好的。
临汾盆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属山西断陷盆地之一,也是强震集中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八级强震。本文着重讨论临汾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和近期断裂活动强度及其活动方式,为进一步研究临汾盆地近期地震危险性提供一些依据。1.构造基本特征临汾盆地的范围北以近东西向什林断裂为界,南与北东东向展布的紫金山断裂相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