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si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解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6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于2016年8—9月在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开展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种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水稻安全性好,建议作为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推广使用。可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始盛期选择任一种药剂开展防治,2周左右再用药1次即可基本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药剂;安全性;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7-0110-02
  淮安市洪泽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万hm2,纹枯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据调查,2010年至今该病在洪泽区连续呈偏重发生,部分田块大发生,对水稻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影响较大,一般发生田块减产10%~20%,严重发生田块可减产50%以上[1-3]。为了选择适合当地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笔者于2016年8—9月选择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6种药剂在洪泽区三河镇开展了此项田间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淮安市洪泽区三河镇境内“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区”内,为一年两熟制,前茬小麦,面积2 400 m2。试验地土壤为黏黄土,pH值5.2,土壤有机质含量为4.1%左右,土壤肥力较高,试验时田间无杂草和藻类覆盖。水稻于6月21日机插,施45%高效复合肥300 kg/hm2、尿素150 kg/hm2浅旋入土作为基肥,栽插后追施尿素112.5 kg/hm2作分蘖肥,拔节时施尿素150 kg/hm2、45%高效复合肥300 kg/hm2作穗肥。全田水稻生长正常,长势平衡,常年平均产量在9 t/hm2以上。
  1.2 试验材料
  试验药剂有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南京惠宇农化有限公司生产)、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劑(禾技,美国世科姆公司生产)、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山东中农联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陕西西大华特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生产)、24%噻呋酰胺悬浮剂(康满德,江苏省苏州富美实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生产)。供试作物为水稻,品种为南粳9108。防治对象为水稻纹枯病。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A)、225 g/hm2(B);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150 mL/hm2(C);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225 mL/hm2(D);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 g/hm2(E);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750 mL/hm2(F);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G);喷施清水作空白对照(CK)。各处理不设重复,顺序排列,每个小区面积200 m2。
  1.4 施药方法
  试验于2016年8月17日进行第1次用药,此时水稻处于拔节孕穗期;8月30日第2次用药,此时水稻处于破口初期,2次用药时田间无水层。用泰州产天农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按试验设计的药剂用量兑水750 kg/ hm2进行手动均匀喷雾。
  1.5 调查统计
  1.5.1 安全性调查。药后1、3、7、14 d观测药剂处理区水稻生长情况,分别记载其对水稻的影响。
  1.5.2 防效调查。试验分别于药前、第2次药后2周和3周各调查1次病害发生情况。采取定点调查的方法,每个小区固定调查5个点,每点调查5穴,共计25穴,记载水稻总株数、病株数,并将病株按严重度进行分级,分别计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并根据病株率和病情指数计算出相应的防治效果[4-5]。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病株率(%)=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株数
  ×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
  式中,PT0为处理区药前病情指数,PT1为处理区药后病情指数,CK0为对照区药前病情指数,CK1为对照区药后病情指数[6]。
  水稻纹枯病分级标准(5级)[7]:1级—基部叶片、叶鞘发病;2级—倒第3叶以下各叶的叶鞘或叶片发病;3级—倒第2 叶以下各叶叶鞘或叶片发病;4级—剑叶叶鞘或叶片发病;5级—全株发病枯死。
  1.6 气象资料
  2016年8月17日用药当日最高气温33.21 ℃,最低气温25.01 ℃,平均气温28.75 ℃。药后第4天遇雷阵雨天气,降雨量为2.9 mm。第2次施药(8月30日)当天最高气温29.34 ℃,最低气温17.68 ℃,平均气温23.62 ℃,此后天气一直晴好。试验期间最高日平均气温30.45 ℃,最低日平均气温22.73 ℃,试验期间平均日气温25.7 ℃。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通过药后1、3、7、14 d分别目测水稻生长情况,所有药剂处理区水稻生长正常,未发现不良影响,表明6种药剂对水稻安全性好。
  2.2 防治效果
  2.2.1 药后2周。由表1可知,6种试验药剂对水稻纹枯病均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株防效:除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50 g/hm2(处理A)的防效(79.20%)略低于80%外,其余6个处理区的防效均在80%以上,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处理G)的防效最高,达到了 90.73%。病指防效:7個处理区的病指防效要明显高于其病株防效,均在88%以上,也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处理G)的防效(94.80%)最高。   2.2.2 药后3周。由表1可知,虽然药后3周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等个别药剂的防效略有下降,但对水稻纹枯病仍然表现出较好的控制作用,说明这些药剂对水稻纹枯病持效时间较长,可以有效减缓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病株防效:各用药小区的防效均在82.15%以上,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处理G)的防效(95.89%)最高。病指防效:仍然高于相应病株防效,各用药小区病指防效均在86.17%以上,也以24%噻呋酰胺悬浮剂(处理G)的防效(97.86%)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75%嘧菌酯·戊唑醇可湿性粉剂、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40%氟醚·己唑醇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3%嘧菌·噻霉酮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6种药剂在试验中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控病時间长、对水稻安全等特点,基本都能达到控制水稻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目的,是当前水稻纹枯病较为理想的防控药剂,建议作为水稻纹枯病防治药剂大面积使用。可于水稻纹枯病发病始盛期选择上述6种药剂中的任意一种(可交替轮换使用),按照试验设计使用剂量兑水750 kg/hm2均匀喷雾,间隔2周左右再用药1次,可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朱凤,杨荣明,徐东祥,等.2010年江苏省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探讨[J].植保技术与推广,2011,31(9):29-31.
  [2] 李涛,路雪君,廖晓兰,等.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策略[J].江西农业学报,2006(4):37-38.
  [3] 张英辉,姚成月,同翔俊,等.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9):91-93.
  [4] 宋益民,刁亚梅,顾春燕,等.10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比较[J].现代农药,2012(2):54-56.
  [5] 陳香华.防治水稻纹枯病新型药剂的筛选及药效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6] 劳育英,张振锋,甄慈雁.75%戊唑醇·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纹枯病效果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17):85.
  [7] 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推广,各种媒体相继出现,给新闻叙事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但需要吸引更多民众的参与,还需要他们相互产生强烈互动,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知识经济,走知识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矛盾是人类需要发展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对于这个基本矛盾,工业社会只能通过控制
在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 FACE)条件下,研究了籼稻IIY084与粳稻WYJ23根际土壤矿质元素(Fe、Mn、Cu、Zn、Ca和Mg)有效态含量及其在水稻各组织中的吸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因其对土壤肥力保护及污染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而受到日益重视。对四川盆地西缘黄壤、黄棕壤、水稻土、紫色土、潮土和石灰土CEC进行系统比较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壤、水稻土和紫色土CEC显著低于黄棕壤(P<0.05),显著高于潮土(P<0.05)。同时,土壤CEC与年均温、积温呈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年均降水量和湿润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P<0.01);山地土壤的CE
植物多酚(PP)和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对土壤铁形态转化有重要影响。以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用2种PP(即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芦丁)和2种LMWOA(即柠檬酸和草酸)溶液浸提供试土壤,测定其可溶铁(Fes)、游离铁(Fed)、活性铁(Feo)、络合铁(Fep)含量,探讨了PP与LMWOA对紫色土铁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PP与LMWO
为合理有效利用河套灌区水资源,本研究采用井水(地下水)、渠水(地表水)2种水源联合灌溉,研究较适宜的多水源灌溉模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土壤水盐动态的响应机制。试验设置8个多
为研究渝东北紫色土理化性质在垂直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以及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进而建立饱和导水率与各理化性质间的关系函数,推求饱和导水率的传递函数,选择渝东北开州区、云阳县等7个区县内45个紫色土典型田块为研究区域,运用Excel 2013和Matlab 2015b软件统计分析后,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法推求并验证了渝东北紫色土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模型和模型参数。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变化范围在0.
近年来水田改为林地在我国南方地区非常普遍,为了解这种转变对土壤矿物(黏土矿物和氧化铁)演变的影响,在浙江省平原地区构建了4个水田改林地系列土壤,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水田改林地后土壤剖面中氧化铁形态和黏土矿物类型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改林地后,土壤剖面中全铁含量变化不明显,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游离氧化铁有轻微增加趋势。改林地15~20 a后,4个系列土壤耕作层活性铁和活化度降幅分别
自20世纪60年代"绿色革命"以来,育种技术和农耕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大幅提升,然而作物的营养品质出现下降趋势。在相似的遗传背景下,大气CO2浓度升高会使单位体积农
资产灵活配置型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以获取高额投资回报,其主要特点在于,基金可以根据市场情况显著改变资产配置比例,投资于任何一类证券的比例都可以高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