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本文阐述了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不足。
关键词 多媒体 德育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枯燥的德育理论而言,它使德育课堂教学由静变为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堂的容量和效果,对德育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1.1 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而德育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强、理论抽象且又较为空洞的课程,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容易变为抽象的理论说教课。因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德育课堂上,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做好铺垫,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1.2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德育课的特点来看,概念、原理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只注重传统的准确点拨、讲解,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型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用传统媒体难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提高信息的交流水平。教师精心选择内容,合理设计流程,把德育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给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助力,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
1.3 活化课堂内容
由于德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利用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事实上,通过一定感性材料,活化教学内容,用事实说话,学生既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促使学生把政治课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无形中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1.4 拓宽学生知识面
当今时代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它需要学生能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德育老师,要主动为学生安排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掘生活的宝藏,开拓思维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自然与社会的信息。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快捷、全面的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旁征博引,拓宽学生知识面。
1.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平等气氛,抹杀了课堂活力,阻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破单一的习惯思维,发挥联想,增强其创造力。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给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1.6 利于师生互动
素质教育要求营造很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打破传统的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单向接受学习”模式。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交互性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教师能根据学生当场学习情况,迅速作出反应,而学生也能直接参与活动并在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德育课堂中运用的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尚”,提到课改总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诚然,多媒体课件图文、形、声并茂,其独特的优势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能极大地改变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呆板局面,给教师学生以美的享受。但在一些课堂中多媒体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形式,许多课件实际只是板书的翻版。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成了装饰,充其量只是一味调味剂,起到粉饰课堂的作用,真正的课堂改革应落到教学效果,即看你的双基教学是否扎实、思维训练是否到位、能力培养有无落实、思想教學有无深入、教育功能有无体现,否则,形式再完美、结构再精巧,都只是徒有其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应和课程结构进行有机整合,以现代化的手段体现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的和谐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不能为了课件而制作课件。
3 多媒体技术在德育课堂的切入点
3.1 图片和色彩的广泛运用 图片和色彩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给平淡的德育课堂增添一些艺术气息的元素,从而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本质内涵。如在讲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时,在课件首页用黑白两种颜色加以对比,白色代表唯物主义,黑色代表唯心主义,黑白分明,比喻简单明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使得图片的搜索变得简单易行,丰富多彩的图片给德育课堂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美与丑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善与恶,理解知识并提高觉悟。如在讲授“原因与结果”的对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严格界限,可列举日本政府歪曲历史倒果为因,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例,其中采用了一张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图片,一张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倒果为因的危害性,同时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文学作品的恰当引用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某一现象、一个事件、一个社会看法的思想的凝结。教师可以把这种凝结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这个社会应该具有的精神。如让学生对比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松照明”和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然就能体会两种不同人生观所带来的不同的思想意识,并启示大家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讲授“竞争的优胜劣汰”时,引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但是,激愤在中国于事无补,只有坚韧的改变才是理想中国诞生的良方,哪怕在这种坚韧之中,你会有委屈甚至是屈辱。”学生不仅能顺利理解本节课内容,而且能油然产生一种使命感。
3.3 影视作品的运用
德育课程同学生的实际有诸多偏离,学生受自身认知的影响,在思想上、行为上存在着与知識表达的内涵不同乃至背离的价值选择,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等。为了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触动,教师必须摈弃空洞的说教,采用一些影视作品作为谈话、讨论的素材,通过艺术再现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取向”时,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人物典型《董存瑞》《孔繁森》《任长霞》等电影片段,学生从这些人物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精神中,自然可以体会到人生价值应如何选择,心灵的震撼会使本节课的内容顺利完成。
总之,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德育课堂应成为学生德育“践行”的场所。而多媒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实践性很强的学习世界,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必然能使知识的传授更简便,从而达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思想教育的目的。使德育课堂教学时刻都闪现着生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吉庆,段蕙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与实验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3] 陈庆璋,周必水.多媒体技术教程.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高荣国.多媒体环境与教学信息的特征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93-95.
关键词 多媒体 德育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对于枯燥的德育理论而言,它使德育课堂教学由静变为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堂的容量和效果,对德育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堂中的作用
1.1 激发学习兴趣
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促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而德育课程是一门科学性强、理论抽象且又较为空洞的课程,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容易变为抽象的理论说教课。因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德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德育课堂上,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以鲜艳的图片刺激学生的感官,以直观演示展现新旧知识的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心理上为学生获取新知做好铺垫,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1.2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中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化解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德育课的特点来看,概念、原理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师如只注重传统的准确点拨、讲解,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一头雾水”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课型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特别是那些用传统媒体难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内容,而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观察,提高信息的交流水平。教师精心选择内容,合理设计流程,把德育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给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助力,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突破难点。
1.3 活化课堂内容
由于德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融为一体,利用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事实上,通过一定感性材料,活化教学内容,用事实说话,学生既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促使学生把政治课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无形中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1.4 拓宽学生知识面
当今时代已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它需要学生能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社会的需求。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德育老师,要主动为学生安排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开掘生活的宝藏,开拓思维的天地。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入生活,采集自然与社会的信息。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快捷、全面的特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材为依托,旁征博引,拓宽学生知识面。
1.5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传统的德育课堂缺乏平等气氛,抹杀了课堂活力,阻滞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破单一的习惯思维,发挥联想,增强其创造力。多媒体课件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在多媒体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全面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给德育课堂注入了活力。
1.6 利于师生互动
素质教育要求营造很好的课堂师生互动氛围,打破传统的无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单向接受学习”模式。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地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 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予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交互性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图形界面和反馈信息。教师能根据学生当场学习情况,迅速作出反应,而学生也能直接参与活动并在指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德育课堂中运用的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时尚”,提到课改总离不开现代化教学手段。诚然,多媒体课件图文、形、声并茂,其独特的优势为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学习工具,能极大地改变传统课堂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呆板局面,给教师学生以美的享受。但在一些课堂中多媒体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更多的时候则是一种形式,许多课件实际只是板书的翻版。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成了装饰,充其量只是一味调味剂,起到粉饰课堂的作用,真正的课堂改革应落到教学效果,即看你的双基教学是否扎实、思维训练是否到位、能力培养有无落实、思想教學有无深入、教育功能有无体现,否则,形式再完美、结构再精巧,都只是徒有其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应和课程结构进行有机整合,以现代化的手段体现知识能力和觉悟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训练为主线的和谐结合,也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而不能为了课件而制作课件。
3 多媒体技术在德育课堂的切入点
3.1 图片和色彩的广泛运用 图片和色彩能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给平淡的德育课堂增添一些艺术气息的元素,从而更好地表达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本质内涵。如在讲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时,在课件首页用黑白两种颜色加以对比,白色代表唯物主义,黑色代表唯心主义,黑白分明,比喻简单明了,也使学生感受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同时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使得图片的搜索变得简单易行,丰富多彩的图片给德育课堂带来了新的艺术元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美与丑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善与恶,理解知识并提高觉悟。如在讲授“原因与结果”的对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的严格界限,可列举日本政府歪曲历史倒果为因,严重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例,其中采用了一张中国人民英勇抗争的图片,一张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图片,通过图片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倒果为因的危害性,同时使学生萌发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文学作品的恰当引用
经典的文学作品是作家对某一现象、一个事件、一个社会看法的思想的凝结。教师可以把这种凝结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这个社会应该具有的精神。如让学生对比叶剑英“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松照明”和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然就能体会两种不同人生观所带来的不同的思想意识,并启示大家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讲授“竞争的优胜劣汰”时,引用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假如讽刺、愤怒、偏激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我一定选择以骂人为职业。但是,激愤在中国于事无补,只有坚韧的改变才是理想中国诞生的良方,哪怕在这种坚韧之中,你会有委屈甚至是屈辱。”学生不仅能顺利理解本节课内容,而且能油然产生一种使命感。
3.3 影视作品的运用
德育课程同学生的实际有诸多偏离,学生受自身认知的影响,在思想上、行为上存在着与知識表达的内涵不同乃至背离的价值选择,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无私奉献等。为了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触动,教师必须摈弃空洞的说教,采用一些影视作品作为谈话、讨论的素材,通过艺术再现来触动学生的心灵,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授“人生价值的取向”时,通过播放不同时期的人物典型《董存瑞》《孔繁森》《任长霞》等电影片段,学生从这些人物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精神中,自然可以体会到人生价值应如何选择,心灵的震撼会使本节课的内容顺利完成。
总之,德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德育课堂应成为学生德育“践行”的场所。而多媒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实践性很强的学习世界,只要我们善于运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必然能使知识的传授更简便,从而达到传授知识、陶冶情操、思想教育的目的。使德育课堂教学时刻都闪现着生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吉庆,段蕙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评价与实验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3] 陈庆璋,周必水.多媒体技术教程.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高荣国.多媒体环境与教学信息的特征分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