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有家长会问,宝宝睡觉很容易醒,一晚上要醒好几次,该如何是好呀?
对于这种现象,我先来普及一下睡眠的正常生理现象:人的正常睡眠有两种状态,交替进行:第一种是眼球的快速运动睡眠期,称快速眼动睡眠期,其生理特点是全身肌肉松弛、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躯体活动较多,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转动;第二种是眼球的非快速运动睡眠期,称非快眼动睡眠期,其生理特点是心率和呼吸慢而规则、身体运动少,为安静睡眠的时期,因为睡眠程度很深,所以又称深睡眠期。
婴儿的睡眠模式
婴儿与成人睡眠一样,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眼动睡眠期交替进行。不同的是,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睡眠中占的比例比成人要高:早产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整个睡眠期的80%,成熟的新生儿占50%,而成人只有20%。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很浅,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家伙那么容易被惊醒了。宝宝的快速眼动睡眠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随着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逐渐变少,宝宝就能够逐渐延长每一睡眠周期的睡眠时间。到了2岁的时候,他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就仅占25%了。其次,婴儿的睡眠周期比成人的睡眠周期要短得多,因此婴儿更容易频繁醒来。
快速眼动睡眠期是宝宝非常重要的一种睡眠形式。很多家长常误以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宝宝已经睡醒,家长对于宝宝出现这种现象过分焦虑、紧张,一发现宝宝有些动静就急急忙忙把宝宝抱起来哄睡,有的家长对于宝宝出现这种现象还频繁给宝宝喂奶,从而打断宝宝睡眠的正常生理规律,这是很不正确的。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
宝宝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面部表情丰富,会微笑、皱眉、阵发性吮吸、嘴巴发出哼哼声等,也会有频繁的身体活动,如:小拳头紧握、肌肉抽搐、全身肌肉紧绷、眼皮不规则跳动,还可出现翻白眼、快速眼球运动等。
在排除宝宝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后,对于宝宝出现睡觉经常醒的现象,家长们应该首先检查宝宝的睡眠环境,要给宝宝一个舒适良好的睡眠环境。
家长还要排除宝宝一些生理性需求:
可能宝宝是由于饥饿、大小便或受到惊吓引起的,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宝宝表达情绪与需求的方式。
其次,特别是在夜间,家长千万不要急急忙忙开灯,把宝宝抱起来哄睡,可以给宝宝适当的安抚,宝宝可能就继续睡觉了。
最后还要排除一些病理性原因:
凡是能引起宝宝疼痛等不适的疾病,均会使宝宝睡觉易醒,如感冒、发热、腹泻等,均要及时就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宝宝睡觉也容易惊醒,因此宝宝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此外,湿疹、肠痉挛等也会使宝宝睡觉易醒。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不是游乐场就容易传播呢?什么情况下会感染手足口病?一般手足口病有五种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给健康的宝宝,但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健康宝宝通过接触被手足口病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具和床上用品、内衣等;也有可能是与患者同住一个病房最容易被感染。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5手足口病很容易在婴幼儿之间传播,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在母亲和孩子之间就可能互相传染,因此成人如果发现有手足口病的症状,一定要注意防止传染。
另外,只要是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公交车、游乐场都有可能传染手足口病,预防感染,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勤洗手,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虽然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夏两季却是该病的高发期,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想要确保宝宝的健康,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家长首先要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传染源问题,从源头开始,做到防范于未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他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的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除此之外,口腔内还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食困难,食欲也会减退;手心、足心等远端部位出会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作为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此外,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因此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也是传染源之一;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疱疹,而疱疹破溃后流出的疱疹液也是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在儿童中高发,并不确保成人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事实上大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的病毒,一般都是隐性感染。成人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强,感染了病毒可能会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有些人只有轻微的咽喉痛。而这类隐性感染者也是“毒源”,也会传播病毒给孩子。
孩子没出门,也可能染病
有很多家长会有疑问:“我的孩子没出门,也没接触过病人,怎么也会传染上手足口病呢?”。家长可能忽略了自己本身有可能就是病毒携带者这个问题。
如果家长是病毒携带者,那么一个简单的拥吻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作为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与患者的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接触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经口传播(与患者共用杯碗等)。
成人虽然不发病,但却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或亲吻孩子,很容易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进门前请注意洗完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看到可爱的孩子,也要注意克制不要亲吻他们的小嘴巴。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免感染病毒而不自知。
所以建议广大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减少和孩子的亲密行为以及做好个人卫生以切断疾病的传染源。
对于这种现象,我先来普及一下睡眠的正常生理现象:人的正常睡眠有两种状态,交替进行:第一种是眼球的快速运动睡眠期,称快速眼动睡眠期,其生理特点是全身肌肉松弛、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躯体活动较多,最奇怪的是眼球不停地左右转动;第二种是眼球的非快速运动睡眠期,称非快眼动睡眠期,其生理特点是心率和呼吸慢而规则、身体运动少,为安静睡眠的时期,因为睡眠程度很深,所以又称深睡眠期。
婴儿的睡眠模式
婴儿与成人睡眠一样,快速眼动睡眠期和非快眼动睡眠期交替进行。不同的是,婴儿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在睡眠中占的比例比成人要高:早产儿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占整个睡眠期的80%,成熟的新生儿占50%,而成人只有20%。由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很浅,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家伙那么容易被惊醒了。宝宝的快速眼动睡眠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随着快速眼动睡眠阶段逐渐变少,宝宝就能够逐渐延长每一睡眠周期的睡眠时间。到了2岁的时候,他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就仅占25%了。其次,婴儿的睡眠周期比成人的睡眠周期要短得多,因此婴儿更容易频繁醒来。
快速眼动睡眠期是宝宝非常重要的一种睡眠形式。很多家长常误以为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宝宝已经睡醒,家长对于宝宝出现这种现象过分焦虑、紧张,一发现宝宝有些动静就急急忙忙把宝宝抱起来哄睡,有的家长对于宝宝出现这种现象还频繁给宝宝喂奶,从而打断宝宝睡眠的正常生理规律,这是很不正确的。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
宝宝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面部表情丰富,会微笑、皱眉、阵发性吮吸、嘴巴发出哼哼声等,也会有频繁的身体活动,如:小拳头紧握、肌肉抽搐、全身肌肉紧绷、眼皮不规则跳动,还可出现翻白眼、快速眼球运动等。
在排除宝宝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期后,对于宝宝出现睡觉经常醒的现象,家长们应该首先检查宝宝的睡眠环境,要给宝宝一个舒适良好的睡眠环境。
家长还要排除宝宝一些生理性需求:
可能宝宝是由于饥饿、大小便或受到惊吓引起的,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宝宝表达情绪与需求的方式。
其次,特别是在夜间,家长千万不要急急忙忙开灯,把宝宝抱起来哄睡,可以给宝宝适当的安抚,宝宝可能就继续睡觉了。
最后还要排除一些病理性原因:
凡是能引起宝宝疼痛等不适的疾病,均会使宝宝睡觉易醒,如感冒、发热、腹泻等,均要及时就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宝宝睡觉也容易惊醒,因此宝宝要积极补充维生素D。此外,湿疹、肠痉挛等也会使宝宝睡觉易醒。
那么,手足口病到底是不是游乐场就容易传播呢?什么情况下会感染手足口病?一般手足口病有五种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可经过多种途径传染给健康的宝宝,但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比如健康宝宝通过接触被手足口病患者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具和床上用品、内衣等;也有可能是与患者同住一个病房最容易被感染。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5手足口病很容易在婴幼儿之间传播,成人也可能感染手足口病,在母亲和孩子之间就可能互相传染,因此成人如果发现有手足口病的症状,一定要注意防止传染。
另外,只要是人口聚集的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公交车、游乐场都有可能传染手足口病,预防感染,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勤洗手,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场所。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虽然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春夏两季却是该病的高发期,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想要确保宝宝的健康,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家长首先要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传染源问题,从源头开始,做到防范于未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恶心、呕吐等,发热情况可持续4~5天。手足口病的其他症状中,口腔黏膜疹出现的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痊愈后不留痕迹。除此之外,口腔内还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食困难,食欲也会减退;手心、足心等远端部位出会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并不常见,在罕见的情况下,才会引发病毒性脑膜炎。
作为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患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此外,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宿主,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因此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也是传染源之一;患有手足口病的宝宝,手部、足部、口腔等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疱疹,而疱疹破溃后流出的疱疹液也是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在儿童中高发,并不确保成人就不会得手足口病,事实上大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的病毒,一般都是隐性感染。成人因为自身抵抗力较强,感染了病毒可能会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有些人只有轻微的咽喉痛。而这类隐性感染者也是“毒源”,也会传播病毒给孩子。
孩子没出门,也可能染病
有很多家长会有疑问:“我的孩子没出门,也没接触过病人,怎么也会传染上手足口病呢?”。家长可能忽略了自己本身有可能就是病毒携带者这个问题。
如果家长是病毒携带者,那么一个简单的拥吻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感染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作为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与患者的直接接触、飞沫传播、接触患者体液污染的物品、经口传播(与患者共用杯碗等)。
成人虽然不发病,但却可能成为隐性感染者,如果回家后不洗手就喝水、吃东西或亲吻孩子,很容易把病毒传染给孩子。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进门前请注意洗完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看到可爱的孩子,也要注意克制不要亲吻他们的小嘴巴。另外,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以免感染病毒而不自知。
所以建议广大家长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减少和孩子的亲密行为以及做好个人卫生以切断疾病的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