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又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之重要。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但只有在有序的组织与有效的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南海初中。
然而,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并不如人意。通过对我校八年级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在课外阅读方面最值得语文教师注意的有以下几方面:
1.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意义,能增长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但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2.大多数学生阅读仅凭兴趣,无明确目的,无具体计划,无有效方法。
3.大部分学生的阅读量偏少,并且不少课外书的内容低俗、有害。
显然,在这样无序的背景下进行课外阅读,其效果必然不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在引导初中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特别重视下面两点:
一、有序组织
各学科知识都是有体系的,有其整体知识框架及其变化的规律。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必须遵循其规律而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阅读内容的广博、阅读心态的平和而使之具有开放性特点。可是,一味地开放必将导致阅读的散漫和迷乱,带来的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得。因此,课外阅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阅读知识体系的建构而有序地开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不同。这些能力一般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因此,学生的阅读对象也必须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比如,刚进初中门的七年级新生,稚气未脱,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兴趣爱好;八年级时可以引导他们读一些浅易的中长篇作品,逐渐向青年文学方向转移;九年级时不仅要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赏评(不拘泥此法,可随学情而作调整)……就这样有序递进,由比较单一的纯阅读上升到培养他们鉴赏能力的高层次阅读。如果不遵循这个原则,任由学生随意博览,那么,结果必然是前读后忘,所获无几;或囫囵吞枣,不知其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朱熹),循序渐进乃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法则。一个能力较低的学生阅读高层次的书与一个能力较强的学生阅读低层次的书,都无疑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上一定要有长远的、有序的规划。
这里的“有序”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有序地管理,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一方面,可以建立班级图书阅读制度,安排阅读的具体时间,选任认真负责的管理员,使每周的阅读课开展得正常且有序。另一方面,当前的图书市场鱼龙混杂,大量内容粗俗的“武侠”“玄幻”“凶杀”等小说充斥市场,更有一些低级趣味、不健康的读物悄然流传于学生当中。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由于缺乏较高的鉴别能力,就容易沉迷于其中。这样不但导致阅读的盲目无序,更有可能对初中生的人格造成严重的损毁。所以,对初中生课外读物的甄别与筛选必须严格而慎重。有了这样的前提,课外阅读才有健康的氛围,初中生才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有效指导
有了知识体系的约束,课外阅读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吗?关键还在于阅读指导的过程要有效。有效阅读的方法很多,不一而足,但我们老师要引导初中生找到最切合自己的阅读方法,要遵循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阅读的实践过程中我是按以下方式进行的:
1.拟好计划
培根说过:“盲目会使你万事不成。”课外阅读也需要制订计划,读什么内容的书,希望解决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最好是列出清晰的阅读书目,这样就可以避免阅读的迷茫。我在初中三年每学期开始都把具体书目列给学生,各学生再从中作挑选,制定好个人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这是克服阅读盲目性、实现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
2.重视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说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勤奋阅读,精神可嘉,但如果学而不“记”则忘,“学而不思则罔”。课外阅读由于书籍杂而多,阅读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随意,这就必然增加记忆和理解的难度。要克服这种不利因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动手写好读书笔记,以巩固记忆;同时还要多思,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而且,这些笔记还可能是今后写作的重要素材。
3.加强交流
个人的精力与时间毕竟有限,因而个人阅读所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是有限的。为此我们可以组建阅读小组,在组内分配不同的人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然后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会上组员之间交流信息,互通有无,丰富积累;交流感想,触类旁通,互补优势。这样,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获取最大限度的阅读效益,使课外阅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但只有在有序的组织与有效的指导下,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高邮市南海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