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引述,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总结出如何进行收集、辨别和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性;辨别
Catch the born sex resources 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work properly to move
Lu wei-you
【Abstract】This text pass to become the classroom born sex resources to quote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for oneself several years to carry on collections towards appear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of born sex resources tally up how, recognize and processing of method.
【Key words】Make use of;Born sex resources;Usefulness;Recognize
20世纪以来,在约翰· 杜威(J.Dewey)、斯腾豪斯(L.Stenhouse)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生成性教学思想。从教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关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小威廉姆·多尔(W.Doll)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中。从教学实践探索的角度来看,目前对生成性教学思想贯彻得较为彻底的,主要是幼教领域和学前教学领域,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有意大利学者瑞吉欧·艾米里亚(R.Emilia)的“案例教学”、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等。在我国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当属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一文中率先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在随后的几年里又不断地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实。新课标倡导“生成”。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不同思维出发,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自主建构时、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有与“预设”不相一致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教材上没有的、不可预设的动态资源,这种临时生成的资源对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都有利于课堂教学,有些“生成”甚至还会干扰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辨生成资源的优劣,只要一有课堂生成,就如获至宝,紧抓不放,急急忙忙抛弃掉预设的教案,顺生而变,就事论事,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果十分令人遗憾,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宝贵时光,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面对语文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心收集、客观判断、合理处理各种生成性资源,避免陷入“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作用弱化”的误区,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辨别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呢?
1. 用心地收集生成性资源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案的精确复读,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学生出乎意料的错误回答;课堂中学生提出出乎寻常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出现与预设不相一致的学情;问题探究中的意外结果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资源,即使是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也要正视它,用心发现其有用的东西,正视学生的感受,保护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挑战与创新。
2. 敏锐辨别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语文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对这些资源,教师要从利用这些的生成性资源的价值上进行合理的评判,快速地筛选,找准课堂新的生成点,促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客观评判生成资源的价值可从几个方面去判断:
2.1 生成的资源是否偏离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塞翁失马有何现实意义,我们是否都应该学习塞翁失马后的坦然?”有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第一个问题它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确实会遇到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成资源,一方面很好的激励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本堂课的教学。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对这位同学敢于思考、善于发问的积极态度表示肯定,但这一问题已偏离了本堂教学目标,是一个无意义的生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合理的教学目标往往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导学激疑功能。每节课都有着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生成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生成必须在教学目标指向之内,它能在知识、技能、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某一生成点上产生最大效应,从而落实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中始料未及的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有效的纳入到语文教学中,从而充实课堂,提升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而迷失应有的教学目标。只要学生感兴趣,无论是否必要,让学生任意生发,随意想像,使整堂课的教学迷失了方向。这种偏离了教学目标的生成,是虚假的生成,是负效的生成。
2.2 生成的资源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初读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时,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次公开课上有位学生对“大约” 和“的确”是否矛盾提出质疑,这时这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大约”和“的确”这两个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词语展开讨论,最后师生探讨形成共识:“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这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成资源正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利用这样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出情感的共鸣,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在关注课堂生成时候没有立足于全体学生的需求,只要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或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教师不管是全班关注,还是只一两个学生感兴趣,就大做文章,忙碌好久,结果大部分学生索然无味,一点参与的欲望也没有。这种“抓了一个,丢了一群”的教学资源显然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同、知识储备相当,对事物的理解大体有个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教师在利用生成资源时,应努力抓住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显然是很有教学实效的。
2.3 生成的资源是否超越了学生的能力限度
《范进中举》一文课堂中有学生提出“范进中举,乐极生悲,而每年高考后出现的现代版的范进悲剧并不少见,这是否说明现代社会教育制度的退步?”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个初中学生,由于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已经超出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意义不大的。如不加分析地利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无形就是把学习科学知识的整条知识链中的某一环节拆出来,打乱了学生知识系统形成的逻辑性与循序渐进性。因此,如果利用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形似“拔苗助长”,最终浪费精力,一无所获。
3. 合理地处理生成性资源
对这些不期而至却又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如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出现“呆板僵化”或“放而失度”的现象。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合理地处理这些课堂教学中收集到的生成性资源。
在生成资源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准则,充分领会教学目标的统帅地位,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促成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文学味浓的生成资源,重视有利于理解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重视与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一致的生成资源;剔除与教学目标意义不大的生成资源,避免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化,使整堂课教学只见躯壳不见灵魂。
课堂要着重利用学生整体需求的生成资源,过滤掉非学生整体需求的生成资源,免得大多数学生既无兴趣又无欲望学习。
对于学生储备知识无法解决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将它们放到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体验。
总之,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成资源,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画面定格而是要将其进一步放大,使其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但在课堂上过滤掉这些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大的生成性资源,并非不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知识的相互链接。我们强调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取舍,实质上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得课堂既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又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2]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
[3]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4] 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性;辨别
Catch the born sex resources let the language classroom work properly to move
Lu wei-you
【Abstract】This text pass to become the classroom born sex resources to quote and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for oneself several years to carry on collections towards appear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language of born sex resources tally up how, recognize and processing of method.
【Key words】Make use of;Born sex resources;Usefulness;Recognize
20世纪以来,在约翰· 杜威(J.Dewey)、斯腾豪斯(L.Stenhouse)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生成性教学思想。从教学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有关生成性教学思想的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以小威廉姆·多尔(W.Doll)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与教学观中。从教学实践探索的角度来看,目前对生成性教学思想贯彻得较为彻底的,主要是幼教领域和学前教学领域,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主要有意大利学者瑞吉欧·艾米里亚(R.Emilia)的“案例教学”、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等。在我国最早明确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当属叶澜教授,她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1997)一文中率先提出生成性教学思想,在随后的几年里又不断地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充实。新课标倡导“生成”。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但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不同思维出发,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学生在自主建构时、在交流合作中不断有与“预设”不相一致的新问题、新思维产生,这就是课堂的“生成”。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教材上没有的、不可预设的动态资源,这种临时生成的资源对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都有利于课堂教学,有些“生成”甚至还会干扰课堂教学,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辨生成资源的优劣,只要一有课堂生成,就如获至宝,紧抓不放,急急忙忙抛弃掉预设的教案,顺生而变,就事论事,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充分尊重学生,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结果十分令人遗憾,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宝贵时光,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面对语文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用心收集、客观判断、合理处理各种生成性资源,避免陷入“教学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泛化,教学作用弱化”的误区,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既然如此,那我们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怎样辨别并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呢?
1. 用心地收集生成性资源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案的精确复读,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如:学生出乎意料的错误回答;课堂中学生提出出乎寻常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出现与预设不相一致的学情;问题探究中的意外结果等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个有心人,要充分关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资源,即使是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也要正视它,用心发现其有用的东西,正视学生的感受,保护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透射出生命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挑战与创新。
2. 敏锐辨别有效的生成性资源
语文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有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也有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对这些资源,教师要从利用这些的生成性资源的价值上进行合理的评判,快速地筛选,找准课堂新的生成点,促成高效的课堂教学。客观评判生成资源的价值可从几个方面去判断:
2.1 生成的资源是否偏离教学目标
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塞翁失马有何现实意义,我们是否都应该学习塞翁失马后的坦然?”有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第一个问题它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确实会遇到这些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生成资源,一方面很好的激励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实本堂课的教学。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应对这位同学敢于思考、善于发问的积极态度表示肯定,但这一问题已偏离了本堂教学目标,是一个无意义的生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核心所在,合理的教学目标往往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到导学激疑功能。每节课都有着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目标的生成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生成必须在教学目标指向之内,它能在知识、技能、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某一生成点上产生最大效应,从而落实预设的教学目标;对教学中始料未及的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生成性资源,有效的纳入到语文教学中,从而充实课堂,提升预设的教学目标。有的课堂一味追求生成的精彩,而迷失应有的教学目标。只要学生感兴趣,无论是否必要,让学生任意生发,随意想像,使整堂课的教学迷失了方向。这种偏离了教学目标的生成,是虚假的生成,是负效的生成。
2.2 生成的资源是否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初读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时,谁也不会介意结尾对孔乙己悲惨结局的叙述——“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一次公开课上有位学生对“大约” 和“的确”是否矛盾提出质疑,这时这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大约”和“的确”这两个看似矛盾实不矛盾的词语展开讨论,最后师生探讨形成共识:“大约”说明孔乙己的死无人过问,他活在世上只是一块笑料而已,“如果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因此,他已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反映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残酷现实。“的确”说明孔乙己的死是必然的,他的悲剧正是受封建科学制度毒害极深的一批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发了全班学生的共鸣。这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生成资源正是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求,利用这样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出情感的共鸣,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在关注课堂生成时候没有立足于全体学生的需求,只要有学生突然提出一个不懂的问题,或是一个有争议的内容,教师不管是全班关注,还是只一两个学生感兴趣,就大做文章,忙碌好久,结果大部分学生索然无味,一点参与的欲望也没有。这种“抓了一个,丢了一群”的教学资源显然是低效的,这样的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相同、知识储备相当,对事物的理解大体有个相同或相近的看法。教师在利用生成资源时,应努力抓住全体学生的共同需求,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生成性资源显然是很有教学实效的。
2.3 生成的资源是否超越了学生的能力限度
《范进中举》一文课堂中有学生提出“范进中举,乐极生悲,而每年高考后出现的现代版的范进悲剧并不少见,这是否说明现代社会教育制度的退步?”这里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一个初中学生,由于学生储备的知识有限,已经超出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意义不大的。如不加分析地利用了这一生成性资源,无形就是把学习科学知识的整条知识链中的某一环节拆出来,打乱了学生知识系统形成的逻辑性与循序渐进性。因此,如果利用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生成性资源进行教学形似“拔苗助长”,最终浪费精力,一无所获。
3. 合理地处理生成性资源
对这些不期而至却又稍纵即逝的生成资源,如处理不当,就可能会出现“呆板僵化”或“放而失度”的现象。这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合理地处理这些课堂教学中收集到的生成性资源。
在生成资源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应以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准则,充分领会教学目标的统帅地位,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促成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文学味浓的生成资源,重视有利于理解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重视与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一致的生成资源;剔除与教学目标意义不大的生成资源,避免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化,使整堂课教学只见躯壳不见灵魂。
课堂要着重利用学生整体需求的生成资源,过滤掉非学生整体需求的生成资源,免得大多数学生既无兴趣又无欲望学习。
对于学生储备知识无法解决的生成资源,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在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将它们放到课后,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体验。
总之,对具有重要价值的生成资源,我们不能只是将其画面定格而是要将其进一步放大,使其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但在课堂上过滤掉这些没有意义或者是意义不大的生成性资源,并非不要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要知识的相互链接。我们强调对课堂生成资源进行取舍,实质上是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使得课堂既能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又能顺利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2] 吴永军,《新课程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版
[3] 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版
[4] 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 2003年版
[5]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