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见识在“牲畜大巴扎”
喀什有一处并未被列入旅游景点的“景点”,这就是“牲畜大巴扎”。“巴扎”系维语,翻译过来就是交易市场的意思,若想了解喀什的风土人情,这里不失为一理想之地,喜爱文史和摄影的游客都喜爱去这里采风。我们到喀什时正遇赶会交易日(市场逢周日开放),于是大家一致赞同来这里采风。
进了市场,只见载运牲畜的汽车、拖拉机一辆辆从我们身旁驶过,卷起尘土。这里以牛、羊、骆驼、驴、马为主要交易品种,羊和牛的交易量特别大。整个交易场所按照不同的品种分成各类交易区,很是壮观。一群群羊被固定在一条长长的绳索上,牛儿也被拴在一排排钢管上。牛羊的品种很多,许多品种我们都是初见,可以设想等待它们的是新的主人或变为人类餐桌上的美味。我以为羊也是有情感的,因为这些羊的脸上露出极不情愿的神情,有些孩童抚摸着即将卖出的羊只,也显出依依不舍的神色。牛羊群被买卖人包围着,看牙口,摸肉膘的。这里还有出售马匹辅助装饰品的摊位。沿途大棚下布满烤羊肉的、闷烧牛羊肉汤的各色店家。牛羊肉的香味伴着烤烟充斥着整个大市场,新鲜牛羊肉制作的各种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这里真可谓是人山“牲”海,场面之大,令人瞠目结舌。我在手机上查看了一下,整个市场占地面积达500多亩,足有我当年在农村插队时两个生产队所拥有的农田的总和之大。无怪导游小姐说:“我们喀什牲畜大巴扎是新疆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也是欧亚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看来此话并非夸张。”
这里的牲畜交易由买卖双方通过专门的“牲口经纪人”进行。“牲口经纪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俗称“中介”。这些人专吃买卖牲口这碗饭,由他们跟买方“摸价”。买主与牲口经纪人在袖子里讲价,这是一种最原始的议价方法。双方与经纪人或摇头,或皱眉,脸上表情也是处于多变中。待谈妥后,两边颔首露出笑容,于是买卖双方握手达成交易。这种议价办法不向外人流露买卖经营信息,颇为公道,又不伤感情,达到和睦生财的目的,值得传承。据说有些地方的古玩市场上,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经营方式。
由此,我想起在苏北农村见过的生猪交易。那时苏北的农民舍不得杀猪,猪养大了卖给食品站,一年的收入主要依靠卖猪。逢集的日子,农民将猪捆绑在独轮车上运到集市,猪仔嗷嗷地叫着。一个被称作“老金”的胖子,是食品站里的站长,脸上堆满了肉。他不时接过卖猪人递来的香烟,瞟看卖猪人竭尽讨好的神色,猪的等次全在“老金”的嘴里了。只见老金弯下腰来,摸摸猪膘,随口一声:“特等”,于是有人在猪的臀部用剪刀剪个三角形符号。老金既是买方又是裁判,卖猪人没有选择权,那时是计划经济时代,没有经纪人,显得有那么点不公道。
同行的摄影家们抓紧时间选取各个角度拍摄着市场的全貌和细微之处。偶尔有欧洲的游客出现在市场里,他们和我们一样对牛羊大市场充满好奇。他们中有做牛羊买卖的吗?我忽然想到这样一个话题。喀什在中西方的交汇点,贸易往来是很正常的。勤劳的喀什人,每年出栏的牛羊头(只)数近千万,而喀什地区人口数只有70万,也就是说我们的餐桌上或许就有来自喀什的牛羊肉,是他们的辛勤劳动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应该向新疆乃至全国各地的牧民们致以敬意!
一周后,我们结束对塔县的旅游,又回到了喀什市区。摄影家们迫不急待地又去了牲畜“大巴扎”,我在参观完喀什博物馆后,决定也去牲畜“大巴扎”。我跟出租司机特地强调说去“牛羊大巴扎”,我以为“牛羊”一词比“牲畜”更易理解,可是司机还是将我带到了喀什“商品大巴扎”。下车后,我又叫了辆出租车,再次强调去“牛羊大巴扎”,司机无奈地摇了摇头,显然他听不懂我的话,其实就是听不懂“牛羊”二字,因此我便失去了再去牲畜大巴扎的机会。后来我得到一个启发,跟维族的士司机说话,要把手举起来,扮成羊角,学羊的叫唤“咪咪、咪咪”。再说声“巴扎”,他就能意会了。
在塔县提孜那甫乡过古邦尔节
我们在南疆旅游,主要就是去两处,一处在喀什市区附近,一处就是塔县。
23日我们到了塔县,入住一家国际酒店。服务台一位女士告诉我们:“你们赶上了古邦尔节,明天就在酒店附近举行会礼。你们去参加的话,一定要带点袋子,可以带些羊肉回来吃。”
第二天上午,我们先去了塔什库尔干河边的一片草滩。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地,远处雪山白云和蓝天交融,牧人身穿艳丽服装和白色毡房相映衬。完成这里的拍摄,大家向古邦尔节的会礼场地进发。
走进村庄,遇见一群群参加会礼的塔吉克族乡民。他们身着节日盛装,特别是女士的着装更加引人注目。年轻的妇女穿着红、黄色的连衣裙,头戴绣满图案的圆顶帽,帽沿上配有各种装饰,帽上配一白色或红色纱巾,扎在脖子上。亲友相遇免不了亲热一番,屡屡可见有吻面的方式。孩童们最为高兴,有的穿着“小警服”赴会。赴会的人群中许多人提着袋子,那是参加活动时各家提供的食品。到达广场,只见人山人海。广场南边的钢铁架上挂有一“鹰”的雕塑,那是塔吉克族的图腾崇拜物。广场的西南角排满了摩托车和小轿车,我们从交通工具的情况可窥探出眼下牧民的生活状况。我们特地走过去看看中餐准备的情况,只见熟羊肉和水果、馕饼,堆积得如几座小山一般。
组织指挥会礼活动的是乡里的党员干部。他们一个个高鼻深目,男子戴黑绒圆高统“吐马克”帽,好多位的胸前还佩戴着党徽。我们看了都很感动,纷纷邀约塔吉克族党员合影留念。有你们和与你们一样的万千党员的辛勤付出,才有祖国边疆的安宁。
广场上铺起一条条彩色艳丽的地毯。我们来自南京和其他省份的汉族兄弟被安排在一条有金线(非真金线)织入的绿地花卉图案的地毯两侧。工作人员给我们依次送来了点心、水果、馕饼和羊排。会礼过程比较简单,说到底这就是一次大场面的聚餐,不用碗筷餐具,用手撕着饼、撕着羊肉吃。我们唯一的共识是羊排烧的太淡了,完全没有在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市区吃羊肉时的畅快淋漓的感觉。后来,我在网上搜寻,得知塔吉克族人特别珍惜食盐,惜“盐”如金。我想,也許是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得到食盐很不容易,便养成了少盐的习惯。在和塔吉克老乡交谈中得知,过去古邦尔节上还有骑马、叼羊等活动,不知何故被取消了。
吃饱的人们,将剩余下来的食物装入袋中,人们渐渐散去。和我们一道来的有位在我们入住的酒店做厨师的重庆小伙,见他也带走了一包羊肉,他是要重新加工出川味的羊肉再品尝。
塔吉克族人多礼好客,也许他们不在意重庆小伙的行为,我却有点小心眼了:“勿贪小利,注意我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