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一向不太会去应酬。拍完《梅兰芳》这部戏,我发现,梅兰芳他就不应酬,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很纯,想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威力,现在人想得太多了
人物周刊:陈凯歌说,你和梅兰芳都是非常安静的人;梅葆玖说,黎明和梅兰芳的气质十分相似。你认为自己和梅兰芳有相似之处吗?
黎明:这么说吧,世界上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梅兰芳先生,也去过很多地方,日本地震的时候,他去义演,所以日本人来到中国的时候,对他非常尊敬。他也是第一位去美国的京剧大师,在美国还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用京剧艺术得到人家对他的认同。我经常问自己,这些跟我演的这个角色有什么关系呢?跟导演沟通之后,想得更清楚:我从北京去了香港,从香港去了英国念书,从英国又回香港,踏入娱乐圈后所经历的,有辛苦的时候,有很难面对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这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加起来,才变成今天的黎明。其实我和梅先生都属于圈子里面的人,有比较相同的经历,如果早一点让我去演这个角色,到最后可能也达不到导演想要的结果,现在这个阶段的我,是刚好的,合适的。
人物周刊:影片里邱如白有句台词: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谁就毁了中国的京剧。演梅兰芳时,你体会到他的孤獨了吗?
黎明:在拍去美国演出那场戏的时候,当曲终人散,在街上独行的时候,体会到了一个人是挺孤单的,很多时候,一瞬间的开心过后就没了,还是一个人,孤单地在走、在想。再说,你决定了来美国演出,美国经济大萧条,假如输了,是回不去的,社会是很势利的,你赢了,能够回去;你输了,回来就没人要你。这样一个社会,也是当时所谓的娱乐圈的缩影。演出之后,得到什么,下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不知道。就像我说过的,人生每次都像跳过一个大坑,跳完了以后,你还是慢慢走,向前走,面对另外一个大坑,直到人生结束那天。
勇敢地跳过一个又一个坑
人物周刊:邱如白一直觉得梅兰芳不是个平凡人,他也一直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引导梅兰芳。在你眼里,梅兰芳是个常人吗?
黎明:有一次导演问我,“你觉得我要写一篇东西告诉大家,梅兰芳到底在说什么吗?”可能我说的答案不是导演想的,我其实想说,冯六爷,邱如白,这两个人对梅兰芳帮助很大,没有他们两个,梅兰芳不可能成功,就是因为,梅兰芳要做一个常人,而邱如白看到,站在舞台上的梅兰芳不是常人,才有了这种把一个常人推到一个非常人的过程,才有了后来的梅兰芳。
人物周刊:你的人生中,有邱如白这样的人吗?
黎明:你要有运气碰到这样的人,他有这种智慧,才能有机会把时代给改变了,当时的梅兰芳就有这个机会。你看现在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跑,跟这个人搞搞关系,跟那个人搞搞关系,觉得这些会对自己有帮助,对有些事情有帮助,但是我觉得这里边很多都是浪费时间。假如那个机会永远都不属于你,你还要长时间去试的话,你还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开心的事,可能更好。
人物周刊:可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总要花时间去应酬一些事情吧,而且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那个机会是否属于自己?
黎明:我不是给自己找借口,我一向不太会去应酬。看完《梅兰芳》这剧本,拍完《梅兰芳》这部戏,我发现,梅兰芳他就不应酬,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很纯,想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威力,现在人想得太多了。
人物周刊:听说整部戏杀青时,你刻意回避了饯别宴,是觉得伤感吗?怕别人看到你内心柔软的一面吗?
黎明:拍摄期间,每个阶段的心情都不一样,但是快拍完的时候,一定会有些不舍,因为和大伙儿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来没用这么长时间去拍一部戏。这不是你想经历就有机会去经历的,要看你是否能够遇到这样一部电影。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获得。拍摄结束后,我走在香港的街上,有时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但是到今天为止,那个感觉已经完全没有了。为什么没有?这个过程中,你对许多人舍不得,不想失去,但是当分别的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你必须要用一个勇敢的态度去走,毕竟人生还要继续往前走。但这话今天说完之后,可能回去躺在床上又后悔。人就是这样子,不停地在自己的思想里面向左向右,叨叨来,叨叨去的。
人物周刊:陈凯歌说,梅兰芳一生都处于恐惧之中。你有过恐惧吗?
黎明:有时候人走到一个阶段,你觉得那台阶很难下的时候,你可能说算了,我觉得我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可以做到很安全地向前踏一步,又不怕跌倒,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你向前走,就要预备有跌倒的时候,同时考虑怎样尽快爬起来。做演艺工作,道理就在这里,你要勇敢地不断地跳过一个坑,再跳过一个坑,你不知道哪一天你会摔下去,也不知道哪一天你想跳过那坑的时候,突然间被人家把坑封住:你不准跳,这坑不属于你。你怎么去给人家说,你把那木板打开,让我跳过去?如果那不属于你,你就要做另外的选择。这个时候到底是要退回到以前,还是就在这坑的面前,看着这块木板,发呆发愣,这就是人生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困难的,因为它决定了你后面的人生是灿烂的,还是灰暗的。想到人生必须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人物周刊 :有人拿《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做比较,把你和张国荣对比,你介意吗?
黎明:我不介意,因为我觉得根本就是两部不一样的电影。人在他的一生中碰见自己所爱的人会说一句“我爱你”,但是这个人能否跟你走到结婚成家那一天,不知道,但是总有这样一个机会碰到有人说“我爱你”,我相信每一个男人不可能只说一次,一生只说一遍“我爱你”。我说我们都爱《霸王别姬》,能否也一样爱《梅兰芳》呢?我相信是可以的。
人物周刊:听着很豁达。
黎明:我豁达,所以我不介意别人说我不豁达。
人物周刊:《梅兰芳》已经上映了,对你的表演褒贬不一,你满意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吗?
黎明:我觉得演员,我们把我们最好的东西,最真的东西拿出来,最后好与不好,还是由观众去定夺。每个艺人的艺术寿命都是有限的,世上每一样最美丽的东西,都会有到了终点的那一天,当你终点到了,你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妥协的状态,还是继续勇敢向前走,这些东西都是靠自己去判断的。
我不能怕,我不能怕输
人物周刊:你曾被人批评不会演戏,最终却成为金马影帝;你也曾被指责不会唱歌,可是你演唱的歌曲传唱至今。在你的演艺道路上,一直伴随着批评和挑剔。你如何面对这些批评,这些声音带给你压力吗?
黎明:像接拍《梅兰芳》这部电影,压力肯定有,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当成是压力。拍戏的过程中我只能跟自己说:“我不能怕!我不能怕输!”我只能,一个字:信!后来,我就用这个心态,把整部电影演完了。
你总不能把每样事情做得面面俱圆,谁都喜欢,不可能,总是有正面声音,反面声音,因为每个人的观点、角度不一样,但是对我有用的,我都会牢牢记住。
人物周刊:你能做到宠辱不惊吗?
黎明:我很满足,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空间再放开一些,再找出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那种要做得像周润发大哥、成龙大哥一样的雄心壮志,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的基本要求是生活OK就可以啦,没有什么过分的追求。我会珍惜上天让我拥有的一切,随缘是最重要的。
人物周刊:最初的奋斗很艰难吗?
黎明:我不愿轻易承认什么事情很难,一旦有这样的心理,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我在韩国拍电影,很多人都觉得韩语非常难学,我说韩语不难。假如我觉得难,我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反过来,我把它当成简单的事——既然简单,我还学不会,我一定会骂自己笨,这反而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这是我个人的方法。所以,面临艰难的情况时,我都会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不难不难。假如还过不了,自己真是个笨蛋的话,就继续练习。
人物周刊:现在,演唱在你的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比重?
黎明:只要还有观众喜欢我的歌,我还是会继续唱下去。
人物周刊 :1992年,你和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被媒体封为“四大天王”。现在回头看,“四大天王”这个称号让你得到了什么?还是成了一种压力?
黎明:别人叫得舒服,我觉得我也可以接受就行了,没有所谓的压力不压力。就像在剧组里面,大家都习惯了叫我黎大爷,因为有一场戏是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孟小冬,孟小冬不是北京人,她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叫了声梅大爷。梅兰芳跟她说,你应该叫“梅得爷”,不是梅大爷,“大爷”跟“得爷”不一样,“得爷”只是北京话里表达的一种尊重。这场戏开始的时候,导演就开始叫黎得爷,但剧组里还是很多人叫我黎大爷,这样一来,我就知道哪些人不是北京人了,这是一个小发现。我想说,称谓只是根据环境不一样而变得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指标,感觉好就好。
人物周刊:进入娱乐圈20多年,一直保持着这么高的关注度,靠的是什么?
黎明:早期是靠运气,后期一定是靠实力。实力是看你怎么去经营自己得到的所谓财富。我们所说的财富是艺术生命,包括歌曲在什么适当的时候去转型,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不要去拍那部片子,因为拍了,可能会更糟,有些片子很冷门,但很不错,去尝试拍一拍,可能效果更好。所以潮流就是说永远做一些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做over的,不适合自己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魅力這件事?
黎明:当一个艺人觉得自己很有魅力的时候,他的魅力已经消失了。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和20岁的你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黎明: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说,黎明你的发型好像这么多年,从来就这样,我说我没换发型你就允许吧,这是我的习惯。我是这样一个人,不会因为我换了发型,就变得不是我了。你得看需要,必须变的话才变。
不健康的媒体环境
毁了很多人
人物周刊:《甜蜜蜜》是你的代表作,但有人认为这部戏是为你度身定做的,你出演李小军只是本色表演,这种说法你认同吗?
黎明:我本身的经历和他有相似的地方,因为我的确是从大陆去香港,我的确经历过一些不同地区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当年,陈可辛在我家里和我聊了很久,我把以前在北京的一些生活告诉他,他真的把我说的一些东西写在剧本里面,所以当我演这部戏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的生活重复一遍。
人物周刊:现在很多演员都说碰不到好剧本,在这方面,你运气如何?
黎明:人生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过完自己的人生,拍电影也是一样。不是每个人碰到的剧本各方面都适合自己,即便碰到也不一定跟观众有共鸣。让观众产生共鸣,又让媒体有兴趣,(这样的好事)自我努力之外,还要加上运气。
人物周刊:你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为什么?
黎明 :在香港,有些周刊的总编就提出“艺人是媒体的敌人”的理论,对这样的周刊,我从来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采访。这种不健康的媒体环境,像吸白粉一样,毁了很多人。而且说真的,Sorry,我并不觉得多做一两篇这样的访问,对电影的票房或是唱片的销量会有多大帮助,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尽责的演员,我又不能不做这些事。
人物周刊:在一些记者眼中,你是个性格内向,很难接近的人。
黎明:我的样子是很内向,其实有时也挺外向的,只是我不熟的人,我很难去跟他讲话,我只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不可能每一次都这样去寒暄,我可能不是那种人。我的外壳不硬,很软。
当年从内地到香港,我吃过很多苦,所以现在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强。我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但我今天很愿意帮助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也有一个原则,在我帮助别人时我永远不想有什么回报,否则自己会很累。
人物周刊:你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媒体的评价吗?
黎明:香港有句话就是走得正行得正,就别担心那么多,假如有新闻可以把你写得完蛋的话,基本上也就不关那条新闻的事了,是你本身的问题了。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幸福吗?
黎明: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可以寻求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最遗憾的是用尽了办法都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与遗憾中间。不少人抽到好签,四肢健全,智力正常,但应该关怀不幸抽到下签的人。
人物周刊:陈凯歌说,你和梅兰芳都是非常安静的人;梅葆玖说,黎明和梅兰芳的气质十分相似。你认为自己和梅兰芳有相似之处吗?
黎明:这么说吧,世界上很多地方我都去过,梅兰芳先生,也去过很多地方,日本地震的时候,他去义演,所以日本人来到中国的时候,对他非常尊敬。他也是第一位去美国的京剧大师,在美国还拿到了一个博士学位,用京剧艺术得到人家对他的认同。我经常问自己,这些跟我演的这个角色有什么关系呢?跟导演沟通之后,想得更清楚:我从北京去了香港,从香港去了英国念书,从英国又回香港,踏入娱乐圈后所经历的,有辛苦的时候,有很难面对的时候,也遇到过很多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这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加起来,才变成今天的黎明。其实我和梅先生都属于圈子里面的人,有比较相同的经历,如果早一点让我去演这个角色,到最后可能也达不到导演想要的结果,现在这个阶段的我,是刚好的,合适的。
人物周刊:影片里邱如白有句台词:谁要是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谁就毁了中国的京剧。演梅兰芳时,你体会到他的孤獨了吗?
黎明:在拍去美国演出那场戏的时候,当曲终人散,在街上独行的时候,体会到了一个人是挺孤单的,很多时候,一瞬间的开心过后就没了,还是一个人,孤单地在走、在想。再说,你决定了来美国演出,美国经济大萧条,假如输了,是回不去的,社会是很势利的,你赢了,能够回去;你输了,回来就没人要你。这样一个社会,也是当时所谓的娱乐圈的缩影。演出之后,得到什么,下面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不知道。就像我说过的,人生每次都像跳过一个大坑,跳完了以后,你还是慢慢走,向前走,面对另外一个大坑,直到人生结束那天。
勇敢地跳过一个又一个坑
人物周刊:邱如白一直觉得梅兰芳不是个平凡人,他也一直按照这样的方向去引导梅兰芳。在你眼里,梅兰芳是个常人吗?
黎明:有一次导演问我,“你觉得我要写一篇东西告诉大家,梅兰芳到底在说什么吗?”可能我说的答案不是导演想的,我其实想说,冯六爷,邱如白,这两个人对梅兰芳帮助很大,没有他们两个,梅兰芳不可能成功,就是因为,梅兰芳要做一个常人,而邱如白看到,站在舞台上的梅兰芳不是常人,才有了这种把一个常人推到一个非常人的过程,才有了后来的梅兰芳。
人物周刊:你的人生中,有邱如白这样的人吗?
黎明:你要有运气碰到这样的人,他有这种智慧,才能有机会把时代给改变了,当时的梅兰芳就有这个机会。你看现在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地跑,跟这个人搞搞关系,跟那个人搞搞关系,觉得这些会对自己有帮助,对有些事情有帮助,但是我觉得这里边很多都是浪费时间。假如那个机会永远都不属于你,你还要长时间去试的话,你还不如把这些时间拿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开心的事,可能更好。
人物周刊:可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总要花时间去应酬一些事情吧,而且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那个机会是否属于自己?
黎明:我不是给自己找借口,我一向不太会去应酬。看完《梅兰芳》这剧本,拍完《梅兰芳》这部戏,我发现,梅兰芳他就不应酬,也许是因为那个时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很纯,想的东西没那么多,所以可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威力,现在人想得太多了。
人物周刊:听说整部戏杀青时,你刻意回避了饯别宴,是觉得伤感吗?怕别人看到你内心柔软的一面吗?
黎明:拍摄期间,每个阶段的心情都不一样,但是快拍完的时候,一定会有些不舍,因为和大伙儿一起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从来没用这么长时间去拍一部戏。这不是你想经历就有机会去经历的,要看你是否能够遇到这样一部电影。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是精神上的一种获得。拍摄结束后,我走在香港的街上,有时会有一种孤单的感觉。但是到今天为止,那个感觉已经完全没有了。为什么没有?这个过程中,你对许多人舍不得,不想失去,但是当分别的这一刻到来的时候,你必须要用一个勇敢的态度去走,毕竟人生还要继续往前走。但这话今天说完之后,可能回去躺在床上又后悔。人就是这样子,不停地在自己的思想里面向左向右,叨叨来,叨叨去的。
人物周刊:陈凯歌说,梅兰芳一生都处于恐惧之中。你有过恐惧吗?
黎明:有时候人走到一个阶段,你觉得那台阶很难下的时候,你可能说算了,我觉得我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怎么可以做到很安全地向前踏一步,又不怕跌倒,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你向前走,就要预备有跌倒的时候,同时考虑怎样尽快爬起来。做演艺工作,道理就在这里,你要勇敢地不断地跳过一个坑,再跳过一个坑,你不知道哪一天你会摔下去,也不知道哪一天你想跳过那坑的时候,突然间被人家把坑封住:你不准跳,这坑不属于你。你怎么去给人家说,你把那木板打开,让我跳过去?如果那不属于你,你就要做另外的选择。这个时候到底是要退回到以前,还是就在这坑的面前,看着这块木板,发呆发愣,这就是人生的选择。这个选择是困难的,因为它决定了你后面的人生是灿烂的,还是灰暗的。想到人生必须经常面临这样的选择,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人物周刊 :有人拿《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做比较,把你和张国荣对比,你介意吗?
黎明:我不介意,因为我觉得根本就是两部不一样的电影。人在他的一生中碰见自己所爱的人会说一句“我爱你”,但是这个人能否跟你走到结婚成家那一天,不知道,但是总有这样一个机会碰到有人说“我爱你”,我相信每一个男人不可能只说一次,一生只说一遍“我爱你”。我说我们都爱《霸王别姬》,能否也一样爱《梅兰芳》呢?我相信是可以的。
人物周刊:听着很豁达。
黎明:我豁达,所以我不介意别人说我不豁达。
人物周刊:《梅兰芳》已经上映了,对你的表演褒贬不一,你满意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诠释吗?
黎明:我觉得演员,我们把我们最好的东西,最真的东西拿出来,最后好与不好,还是由观众去定夺。每个艺人的艺术寿命都是有限的,世上每一样最美丽的东西,都会有到了终点的那一天,当你终点到了,你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妥协的状态,还是继续勇敢向前走,这些东西都是靠自己去判断的。
我不能怕,我不能怕输
人物周刊:你曾被人批评不会演戏,最终却成为金马影帝;你也曾被指责不会唱歌,可是你演唱的歌曲传唱至今。在你的演艺道路上,一直伴随着批评和挑剔。你如何面对这些批评,这些声音带给你压力吗?
黎明:像接拍《梅兰芳》这部电影,压力肯定有,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个当成是压力。拍戏的过程中我只能跟自己说:“我不能怕!我不能怕输!”我只能,一个字:信!后来,我就用这个心态,把整部电影演完了。
你总不能把每样事情做得面面俱圆,谁都喜欢,不可能,总是有正面声音,反面声音,因为每个人的观点、角度不一样,但是对我有用的,我都会牢牢记住。
人物周刊:你能做到宠辱不惊吗?
黎明:我很满足,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空间再放开一些,再找出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至于那种要做得像周润发大哥、成龙大哥一样的雄心壮志,我是从来没有过的。我的基本要求是生活OK就可以啦,没有什么过分的追求。我会珍惜上天让我拥有的一切,随缘是最重要的。
人物周刊:最初的奋斗很艰难吗?
黎明:我不愿轻易承认什么事情很难,一旦有这样的心理,你根本就没有机会学习。我在韩国拍电影,很多人都觉得韩语非常难学,我说韩语不难。假如我觉得难,我就会产生抗拒心理;反过来,我把它当成简单的事——既然简单,我还学不会,我一定会骂自己笨,这反而会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力。这是我个人的方法。所以,面临艰难的情况时,我都会给自己洗脑,告诉自己不难不难。假如还过不了,自己真是个笨蛋的话,就继续练习。
人物周刊:现在,演唱在你的事业中占有什么样的比重?
黎明:只要还有观众喜欢我的歌,我还是会继续唱下去。
人物周刊 :1992年,你和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被媒体封为“四大天王”。现在回头看,“四大天王”这个称号让你得到了什么?还是成了一种压力?
黎明:别人叫得舒服,我觉得我也可以接受就行了,没有所谓的压力不压力。就像在剧组里面,大家都习惯了叫我黎大爷,因为有一场戏是梅兰芳第一次见到孟小冬,孟小冬不是北京人,她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叫了声梅大爷。梅兰芳跟她说,你应该叫“梅得爷”,不是梅大爷,“大爷”跟“得爷”不一样,“得爷”只是北京话里表达的一种尊重。这场戏开始的时候,导演就开始叫黎得爷,但剧组里还是很多人叫我黎大爷,这样一来,我就知道哪些人不是北京人了,这是一个小发现。我想说,称谓只是根据环境不一样而变得不一样,没有什么实际指标,感觉好就好。
人物周刊:进入娱乐圈20多年,一直保持着这么高的关注度,靠的是什么?
黎明:早期是靠运气,后期一定是靠实力。实力是看你怎么去经营自己得到的所谓财富。我们所说的财富是艺术生命,包括歌曲在什么适当的时候去转型,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不要去拍那部片子,因为拍了,可能会更糟,有些片子很冷门,但很不错,去尝试拍一拍,可能效果更好。所以潮流就是说永远做一些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做over的,不适合自己的。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魅力這件事?
黎明:当一个艺人觉得自己很有魅力的时候,他的魅力已经消失了。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和20岁的你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黎明:我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说,黎明你的发型好像这么多年,从来就这样,我说我没换发型你就允许吧,这是我的习惯。我是这样一个人,不会因为我换了发型,就变得不是我了。你得看需要,必须变的话才变。
不健康的媒体环境
毁了很多人
人物周刊:《甜蜜蜜》是你的代表作,但有人认为这部戏是为你度身定做的,你出演李小军只是本色表演,这种说法你认同吗?
黎明:我本身的经历和他有相似的地方,因为我的确是从大陆去香港,我的确经历过一些不同地区生活和文化上的差异。当年,陈可辛在我家里和我聊了很久,我把以前在北京的一些生活告诉他,他真的把我说的一些东西写在剧本里面,所以当我演这部戏的时候,只是把自己的生活重复一遍。
人物周刊:现在很多演员都说碰不到好剧本,在这方面,你运气如何?
黎明:人生就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过完自己的人生,拍电影也是一样。不是每个人碰到的剧本各方面都适合自己,即便碰到也不一定跟观众有共鸣。让观众产生共鸣,又让媒体有兴趣,(这样的好事)自我努力之外,还要加上运气。
人物周刊:你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为什么?
黎明 :在香港,有些周刊的总编就提出“艺人是媒体的敌人”的理论,对这样的周刊,我从来不愿意接受他们的采访。这种不健康的媒体环境,像吸白粉一样,毁了很多人。而且说真的,Sorry,我并不觉得多做一两篇这样的访问,对电影的票房或是唱片的销量会有多大帮助,但作为一个专业的、尽责的演员,我又不能不做这些事。
人物周刊:在一些记者眼中,你是个性格内向,很难接近的人。
黎明:我的样子是很内向,其实有时也挺外向的,只是我不熟的人,我很难去跟他讲话,我只相信日久见人心,我不可能每一次都这样去寒暄,我可能不是那种人。我的外壳不硬,很软。
当年从内地到香港,我吃过很多苦,所以现在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强。我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但我今天很愿意帮助人,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也有一个原则,在我帮助别人时我永远不想有什么回报,否则自己会很累。
人物周刊:你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媒体的评价吗?
黎明:香港有句话就是走得正行得正,就别担心那么多,假如有新闻可以把你写得完蛋的话,基本上也就不关那条新闻的事了,是你本身的问题了。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幸福吗?
黎明:人生在世,最幸福的是可以寻求到解决难题的方法,最遗憾的是用尽了办法都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每天都生活在幸福与遗憾中间。不少人抽到好签,四肢健全,智力正常,但应该关怀不幸抽到下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