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4-0100-01
【关键词】小儿;胃复胺中毒;误诊
小儿胃复胺中毒较为常见,但由于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我院自2005年8月~2008年8月共收治50例胃复胺中毒患儿,其中在院外及我院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2个月~10岁,其中2~6个月的5例,7个月~1岁的4例,~2岁的1例,~10岁的2例,有10例来自农村。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几乎均伴有锥体外系症状,其中出现头后仰并偏向一侧的9例,出现四肢强直阵挛性抽搐4例,2例表现为面肌、口角抽动,两眼凝视、斜视7例,四肢震颤4例,流涎3例,语言不清、行走困难1例。伴有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7例,伴发热的3例。误诊为其他中毒(食物、农药)3例,手足搐溺症4全例,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癫痫1例。
1.3 辅助检查 6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除1例白细胞数在20×106/L,其余5例外观清亮,蛋白定性阴性,糖、氯化物均正常,测电解质5例,其中2例血钙各7.5 、8mmol/L。全部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在4.0×109/L~10×109/L 8例,>12×109/L 4例,作头颅B超4例及CT检查2例均无异常,检脑电地形图1例,未显示尖波、棘波。
2 治疗及预后
本病经排毒利尿,抗胆碱药及补液对症(镇静、止惊等)处理后,迅速好转,其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
3 讨论
胃复胺又名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属消化道用药,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化学感受器的多巴胺受体,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对中枢其他部位的作用轻微,较少引起催眠作用,此外,它对胃肠道有兴奋作用,可加强胃窦部蠕动,松弛幽门括约肌,促进胃内容物排空,从而减少胆汁返流和胃泌素分泌,改善胃肠功能,主要用于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恶心、呕吐、嗳气、胃部胀满、胃酸过多及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肌内注射后15min产生作用。一般小儿用量每天每公斤体重0.5mg,分3次口服或肌注,若过量或反复用药即可导致锥体外系症状,主要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征,这是由于它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受体,破坏中枢神经介质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平衡,使胆碱能受体的功能相对亢进而出现肌张力变化与不自主运动,如静坐不能、扭转运动、肌强直及震颤、流涎等锥体外系症状,而小儿锥体系统发育不完善,极易引起中毒,特别多见于来自农村的婴幼儿。而且中毒症状不典型,表现各异,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亦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病史及症状,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避免对本病的误诊。从而减轻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另外,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婴幼儿最好慎用。
3.1 误诊原因分析 ①未详细询问病史。②医生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或缺乏经验及警惕性。因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预后好,一般数小时或一天后症状消失,故而易误诊、漏误。③由于小儿症状不典型,不同疾病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因而易与其他疾病混淆。④只满足单一症状的诊断,而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本组病例中出现四肢震颤、步态蹒跚、构音不清、一过性锥体束征,而无发热及全身症状者误诊小脑共济失调1例,局部肌肉抽动,如面肌、口角不自主抽动或两眼凝视、斜视,特别是在冬末春初人工喂养的婴儿,若伴有血钙偏低者误诊为手足搐溺症4例,伴有发热抽搐者易想到中枢感染性疾病而误诊为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出现强直性无热抽搐、流涎,且发病突然而误诊为癫痫1例,食物或农药中毒3例。
3.2 防止误诊措施 ①首先要询问发病发病前的健康状况,特别要询问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有无哎吐、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然后,追问院外用药情况,药物的名称、数量等,往往可获得诊断的第一手资料。②凡是无季节性,突然发病,无发热且伴有锥体外系症状,体检无阳性体征(无意识障碍、病理征阴性)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这样方可避免误诊。
【关键词】小儿;胃复胺中毒;误诊
小儿胃复胺中毒较为常见,但由于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漏诊,我院自2005年8月~2008年8月共收治50例胃复胺中毒患儿,其中在院外及我院误诊为其他疾病的12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5例,年龄2个月~10岁,其中2~6个月的5例,7个月~1岁的4例,~2岁的1例,~10岁的2例,有10例来自农村。
1.2 临床表现 本组病例几乎均伴有锥体外系症状,其中出现头后仰并偏向一侧的9例,出现四肢强直阵挛性抽搐4例,2例表现为面肌、口角抽动,两眼凝视、斜视7例,四肢震颤4例,流涎3例,语言不清、行走困难1例。伴有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7例,伴发热的3例。误诊为其他中毒(食物、农药)3例,手足搐溺症4全例,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癫痫1例。
1.3 辅助检查 6例行腰穿,脑脊液检查:除1例白细胞数在20×106/L,其余5例外观清亮,蛋白定性阴性,糖、氯化物均正常,测电解质5例,其中2例血钙各7.5 、8mmol/L。全部查血常规白细胞数在4.0×109/L~10×109/L 8例,>12×109/L 4例,作头颅B超4例及CT检查2例均无异常,检脑电地形图1例,未显示尖波、棘波。
2 治疗及预后
本病经排毒利尿,抗胆碱药及补液对症(镇静、止惊等)处理后,迅速好转,其预后良好,无1例死亡。
3 讨论
胃复胺又名甲氧氯普胺、灭吐灵,属消化道用药,其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化学感受器的多巴胺受体,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对中枢其他部位的作用轻微,较少引起催眠作用,此外,它对胃肠道有兴奋作用,可加强胃窦部蠕动,松弛幽门括约肌,促进胃内容物排空,从而减少胆汁返流和胃泌素分泌,改善胃肠功能,主要用于胃肠功能失调所致的恶心、呕吐、嗳气、胃部胀满、胃酸过多及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等。肌内注射后15min产生作用。一般小儿用量每天每公斤体重0.5mg,分3次口服或肌注,若过量或反复用药即可导致锥体外系症状,主要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征,这是由于它阻断锥体外系多巴胺受体,破坏中枢神经介质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平衡,使胆碱能受体的功能相对亢进而出现肌张力变化与不自主运动,如静坐不能、扭转运动、肌强直及震颤、流涎等锥体外系症状,而小儿锥体系统发育不完善,极易引起中毒,特别多见于来自农村的婴幼儿。而且中毒症状不典型,表现各异,体检一般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亦无特异性,诊断主要靠病史及症状,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避免对本病的误诊。从而减轻患儿家长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另外,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婴幼儿最好慎用。
3.1 误诊原因分析 ①未详细询问病史。②医生对本病的临床表现认识不足或缺乏经验及警惕性。因本病的特点是起病急、预后好,一般数小时或一天后症状消失,故而易误诊、漏误。③由于小儿症状不典型,不同疾病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因而易与其他疾病混淆。④只满足单一症状的诊断,而缺乏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本组病例中出现四肢震颤、步态蹒跚、构音不清、一过性锥体束征,而无发热及全身症状者误诊小脑共济失调1例,局部肌肉抽动,如面肌、口角不自主抽动或两眼凝视、斜视,特别是在冬末春初人工喂养的婴儿,若伴有血钙偏低者误诊为手足搐溺症4例,伴有发热抽搐者易想到中枢感染性疾病而误诊为脑炎2例,中毒性脑病1例,出现强直性无热抽搐、流涎,且发病突然而误诊为癫痫1例,食物或农药中毒3例。
3.2 防止误诊措施 ①首先要询问发病发病前的健康状况,特别要询问是否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消化性溃疡,有无哎吐、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然后,追问院外用药情况,药物的名称、数量等,往往可获得诊断的第一手资料。②凡是无季节性,突然发病,无发热且伴有锥体外系症状,体检无阳性体征(无意识障碍、病理征阴性)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这样方可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