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多年过去,软木画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学宝依然情迷软木画,为软木画的发展深耕不辍,用情深至此,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软木画之子”。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西园村软木画工厂。因为软木画属于纯手工作业,工序繁杂,他不放心,总要去亲自看一看。自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软木画制作工艺,六十多个年头过去,吴老每日依然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雕刻手法与技艺。“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我就喜欢雕雕软木画”,说起自家行当,吴学宝的眉眼间堆满笑意,那是真正喜爱才会发出的光。
软木画上世纪初被福州艺人吴启棋等研制出来,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并称“福州三宝”。制作时,以薄利快刀为笔,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做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是一种雕、画结合的艺术品。
吴学宝是吴启棋的次子。7岁即跟着父亲学习技艺,首次操刀制作,便将一棵小树“雕”得栩栩如生。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少年时的吴学宝即将软木画从图纸设计到装框完成的18道工序熟练掌握。“虽然当时吃了不少皮肉之苦,但我今天能有这些小成绩,还得感谢父亲当年教子之苛。”
由于软木画制作每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为提高效率,多采用流水作业。时间一长,精于某道工序的技术工很多,能够操作全套工艺的人极少。而吴学宝则是个“全能”,可以独自一人完成所有工序。说到这个,吴老腼腆一笑:“我算不上‘全能’,父亲才是。”
吴启棋于1957年病逝,那时候的吴学宝只有17岁,却做了件挑大梁的事。吴学宝所在的西园木画生产合作社接受了大型软木画《福州西湖》的制作任务,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他所负责的福州西湖门口两只大石狮的雕刻。“当时我心里也没底,毕竟以前没雕过狮子。不过,我铆足了劲,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让大家知道吴启棋后继有人!”他一天跑几趟西湖公园,就站在门口观察那对狮子,最终,在运用了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后,吴学宝将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呈现出来,众人拍手称绝。而西湖公园的门,他却一次也没有进过。
软木画是一项精致的案头工艺,一幢楼阁,窗棂、椽子、柱子等都细若发丝,密密的屋瓦往往不足一厘米,松树的松针更是细超发丝。1985年,吴学宝带着软木画远赴日本参展。在现场,日本人对软木画赞不绝口,却不怎么相信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软木画真是人工所雕。吴老旋即取出十几样刀具,当场雕画起来,刀锋过处,亭台、松木、燕鹤尽现,观者无不叫好。那次日本之行,吴学宝本来只作短暂交流,后因日本观众的盛情而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等十几个城市巡回现场表演达90天。回国前,日本那边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请吴学宝留下来,他淡淡一笑:“我是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吴学宝的作品《谦斋老师归日图》,在有限的画面中细致刻画了19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生动再现了300年前中日交往的历史场面,该作品现为日本友人收藏;他还采用有机玻璃衬景法创作了软木画屏风《万里长城》,该作品获1987年首届福州工艺美术大赛特等奖;系列作品《土楼奇观》、《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以及《武夷春色》等集中体现了福建的风土人情和风光名胜,被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2007年,吴学宝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被确认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最近几年,关于软木画的消息越来越少,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让人忧心的没落状态。同时,吴大师却从没闲过一天。尽管他身体不好,却仍旧在夜以继日地埋头钻研能给软木画业带来机遇的新工艺、新技法。
软木画问世100多年来,只有圆雕的软木画才能全角度观赏,半立体的作品始终只能单面看。经过多方尝试,吴学宝制作的仅两厘米厚的半立体软木画令人惊奇地突破了这一瓶颈,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吴老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在尝试利用半透明背景板制作可双面观赏的半立体软木画,以获得更好的景深。
传统软木画制作中最耗时间的是软木片下看不到的“龙骨”,一幅软木画2/3的工时都在“龙骨”的制作上。为此,吴大师探索出一种高效且简便的方法,能让“龙骨”准确地按设计快速制作出来并实现批量加工。
曾经辉煌无限的软木画,如今很少为人问津,我的到访让吴大师十分开心。在西园的这个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担任艺术总监8年多,吴老谈起辉煌的过往,笑得很淡,担忧的是软木画明日的发展。四周的工人们都是西园村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人,早上7点半上班,午间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四点半收工。他们大多都可以待在家中共享天伦,多因不舍这门老手艺而在坚持。“如果有爱软木画的年轻人,我亲自来教!”讲到动情处,年逾古稀的吴老眉宇间有一份坚定。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西园村软木画工厂。因为软木画属于纯手工作业,工序繁杂,他不放心,总要去亲自看一看。自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软木画制作工艺,六十多个年头过去,吴老每日依然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雕刻手法与技艺。“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我就喜欢雕雕软木画”,说起自家行当,吴学宝的眉眼间堆满笑意,那是真正喜爱才会发出的光。
软木画上世纪初被福州艺人吴启棋等研制出来,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并称“福州三宝”。制作时,以薄利快刀为笔,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做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是一种雕、画结合的艺术品。
吴学宝是吴启棋的次子。7岁即跟着父亲学习技艺,首次操刀制作,便将一棵小树“雕”得栩栩如生。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少年时的吴学宝即将软木画从图纸设计到装框完成的18道工序熟练掌握。“虽然当时吃了不少皮肉之苦,但我今天能有这些小成绩,还得感谢父亲当年教子之苛。”
由于软木画制作每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为提高效率,多采用流水作业。时间一长,精于某道工序的技术工很多,能够操作全套工艺的人极少。而吴学宝则是个“全能”,可以独自一人完成所有工序。说到这个,吴老腼腆一笑:“我算不上‘全能’,父亲才是。”
吴启棋于1957年病逝,那时候的吴学宝只有17岁,却做了件挑大梁的事。吴学宝所在的西园木画生产合作社接受了大型软木画《福州西湖》的制作任务,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他所负责的福州西湖门口两只大石狮的雕刻。“当时我心里也没底,毕竟以前没雕过狮子。不过,我铆足了劲,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让大家知道吴启棋后继有人!”他一天跑几趟西湖公园,就站在门口观察那对狮子,最终,在运用了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后,吴学宝将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呈现出来,众人拍手称绝。而西湖公园的门,他却一次也没有进过。
软木画是一项精致的案头工艺,一幢楼阁,窗棂、椽子、柱子等都细若发丝,密密的屋瓦往往不足一厘米,松树的松针更是细超发丝。1985年,吴学宝带着软木画远赴日本参展。在现场,日本人对软木画赞不绝口,却不怎么相信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软木画真是人工所雕。吴老旋即取出十几样刀具,当场雕画起来,刀锋过处,亭台、松木、燕鹤尽现,观者无不叫好。那次日本之行,吴学宝本来只作短暂交流,后因日本观众的盛情而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等十几个城市巡回现场表演达90天。回国前,日本那边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请吴学宝留下来,他淡淡一笑:“我是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吴学宝的作品《谦斋老师归日图》,在有限的画面中细致刻画了19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生动再现了300年前中日交往的历史场面,该作品现为日本友人收藏;他还采用有机玻璃衬景法创作了软木画屏风《万里长城》,该作品获1987年首届福州工艺美术大赛特等奖;系列作品《土楼奇观》、《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以及《武夷春色》等集中体现了福建的风土人情和风光名胜,被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2007年,吴学宝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被确认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最近几年,关于软木画的消息越来越少,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让人忧心的没落状态。同时,吴大师却从没闲过一天。尽管他身体不好,却仍旧在夜以继日地埋头钻研能给软木画业带来机遇的新工艺、新技法。
软木画问世100多年来,只有圆雕的软木画才能全角度观赏,半立体的作品始终只能单面看。经过多方尝试,吴学宝制作的仅两厘米厚的半立体软木画令人惊奇地突破了这一瓶颈,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吴老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在尝试利用半透明背景板制作可双面观赏的半立体软木画,以获得更好的景深。
传统软木画制作中最耗时间的是软木片下看不到的“龙骨”,一幅软木画2/3的工时都在“龙骨”的制作上。为此,吴大师探索出一种高效且简便的方法,能让“龙骨”准确地按设计快速制作出来并实现批量加工。
曾经辉煌无限的软木画,如今很少为人问津,我的到访让吴大师十分开心。在西园的这个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担任艺术总监8年多,吴老谈起辉煌的过往,笑得很淡,担忧的是软木画明日的发展。四周的工人们都是西园村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人,早上7点半上班,午间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四点半收工。他们大多都可以待在家中共享天伦,多因不舍这门老手艺而在坚持。“如果有爱软木画的年轻人,我亲自来教!”讲到动情处,年逾古稀的吴老眉宇间有一份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