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木画之子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52033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0多年过去,软木画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学宝依然情迷软木画,为软木画的发展深耕不辍,用情深至此,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软木画之子”。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西园村软木画工厂。因为软木画属于纯手工作业,工序繁杂,他不放心,总要去亲自看一看。自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软木画制作工艺,六十多个年头过去,吴老每日依然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雕刻手法与技艺。“除了吃饭睡觉,一有时间我就喜欢雕雕软木画”,说起自家行当,吴学宝的眉眼间堆满笑意,那是真正喜爱才会发出的光。
  软木画上世纪初被福州艺人吴启棋等研制出来,和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并称“福州三宝”。制作时,以薄利快刀为笔,精雕细镂成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栈桥船舫和人物,再用通草做成白鹤、孔雀、糜鹿等鸟兽,根据画面设计,粘在衬纸上,配制成立体、半立体的木画,装在玻璃框里,是一种雕、画结合的艺术品。
  吴学宝是吴启棋的次子。7岁即跟着父亲学习技艺,首次操刀制作,便将一棵小树“雕”得栩栩如生。在父亲严格的训练下,少年时的吴学宝即将软木画从图纸设计到装框完成的18道工序熟练掌握。“虽然当时吃了不少皮肉之苦,但我今天能有这些小成绩,还得感谢父亲当年教子之苛。”
  由于软木画制作每道工序均由人工完成,为提高效率,多采用流水作业。时间一长,精于某道工序的技术工很多,能够操作全套工艺的人极少。而吴学宝则是个“全能”,可以独自一人完成所有工序。说到这个,吴老腼腆一笑:“我算不上‘全能’,父亲才是。”
  吴启棋于1957年病逝,那时候的吴学宝只有17岁,却做了件挑大梁的事。吴学宝所在的西园木画生产合作社接受了大型软木画《福州西湖》的制作任务,其中难度最大的是他所负责的福州西湖门口两只大石狮的雕刻。“当时我心里也没底,毕竟以前没雕过狮子。不过,我铆足了劲,告诉自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要让大家知道吴启棋后继有人!”他一天跑几趟西湖公园,就站在门口观察那对狮子,最终,在运用了浮雕、镂雕、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后,吴学宝将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呈现出来,众人拍手称绝。而西湖公园的门,他却一次也没有进过。
  软木画是一项精致的案头工艺,一幢楼阁,窗棂、椽子、柱子等都细若发丝,密密的屋瓦往往不足一厘米,松树的松针更是细超发丝。1985年,吴学宝带着软木画远赴日本参展。在现场,日本人对软木画赞不绝口,却不怎么相信细如发丝、薄如蝉翼的软木画真是人工所雕。吴老旋即取出十几样刀具,当场雕画起来,刀锋过处,亭台、松木、燕鹤尽现,观者无不叫好。那次日本之行,吴学宝本来只作短暂交流,后因日本观众的盛情而在东京、大阪、名古屋、横滨等十几个城市巡回现场表演达90天。回国前,日本那边开出了诱人的条件,请吴学宝留下来,他淡淡一笑:“我是中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吴学宝的作品《谦斋老师归日图》,在有限的画面中细致刻画了19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生动再现了300年前中日交往的历史场面,该作品现为日本友人收藏;他还采用有机玻璃衬景法创作了软木画屏风《万里长城》,该作品获1987年首届福州工艺美术大赛特等奖;系列作品《土楼奇观》、《鹭岛风光》、《泉州东西塔》以及《武夷春色》等集中体现了福建的风土人情和风光名胜,被装饰于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2007年,吴学宝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同年被确认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最近几年,关于软木画的消息越来越少,整个行业都处于一种让人忧心的没落状态。同时,吴大师却从没闲过一天。尽管他身体不好,却仍旧在夜以继日地埋头钻研能给软木画业带来机遇的新工艺、新技法。
  软木画问世100多年来,只有圆雕的软木画才能全角度观赏,半立体的作品始终只能单面看。经过多方尝试,吴学宝制作的仅两厘米厚的半立体软木画令人惊奇地突破了这一瓶颈,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吴老并未止步于此,他还在尝试利用半透明背景板制作可双面观赏的半立体软木画,以获得更好的景深。
  传统软木画制作中最耗时间的是软木片下看不到的“龙骨”,一幅软木画2/3的工时都在“龙骨”的制作上。为此,吴大师探索出一种高效且简便的方法,能让“龙骨”准确地按设计快速制作出来并实现批量加工。
  曾经辉煌无限的软木画,如今很少为人问津,我的到访让吴大师十分开心。在西园的这个工美造型艺术有限公司担任艺术总监8年多,吴老谈起辉煌的过往,笑得很淡,担忧的是软木画明日的发展。四周的工人们都是西园村年过半百的老手艺人,早上7点半上班,午间休息一个小时,下午四点半收工。他们大多都可以待在家中共享天伦,多因不舍这门老手艺而在坚持。“如果有爱软木画的年轻人,我亲自来教!”讲到动情处,年逾古稀的吴老眉宇间有一份坚定。
其他文献
人们自古就懂得用勤劳和智慧营造生活。豫剧《花木兰》有一段著名唱词:“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就为此做了精彩注脚,在工业文明出现之前,人类离了手工劳动,连温饱都成问题。  时代变迁,伴随着手工劳动的演进,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从某个方面说,手工劳动是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表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整齐划一,物品千篇一律,想要有个性化的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37万余件藏品中,有侣件国宝级文物,而这其中唯有两件是从不出境展出的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就是其中一件。  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的壶身呈扁圆形,是模仿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使用的皮囊壶制作而成。唐朝初期政权统一,很多少数民族移居中原,其中包括不少契丹族人。这件文物就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银壶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
书名:《遗忘通论》  作者: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安哥拉]  译者:王渊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翻开安哥拉作家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的小说《遗忘通论》之前,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许多年后,当人们提到2020年的这个春天,“隔离”应该是频频出现的关键词。当然,几乎没有人愿意远离繁华的街区,独自在家对着自己的房间大喊无聊。隔离不过是疫情暴发时,我们每个人远离病毒肆虐、保持身体健康的权宜
宽额头,蓝脑袋,长长的睫毛合又开,眼珠圆溜溜,大嘴红艳艳……用这首童谣来形容纸扎狮子头,再贴切不过了。时过境迁,童谣虽被人们渐渐淡忘,但纸扎的技艺仍深埋聂方俊心中,在为数不多的扎纸老艺人中,他一直守护着这份宝贵的精神财产。  居住于湘西凤凰古城团鱼脑村的聂方俊,可谓纸扎名家。他是凤凰聂氏纸扎工艺社社长,平日就待在家中做纸扎。他的心愿只有一个,倾尽全力将纸扎技艺发扬光大。  纸扎相伴70载  “上午
简单精炼的造型加上锡镴工艺,杨明洁与皇家雪兰莪合作设计的新品《知竹常乐》,无疑是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但是,用锡做成的茶具,由于金属特性,摸上去会过冷,装水后会过热。如何才能设计出手感舒适的锡制茶具呢?  “在锡镴工艺基础上,融入竹子的材质、语义与纹理,实现功能上的创新与突破。”杨明洁举例,配上竹把手和竹底盘,抑或将茶具外表设计成竹纤维般凹凸的纹理,这些都可以消解金属材料过烫或过冷的缺憾。
经典背后的故事        [黄卖九,其青瓷作品《君子之风》荣获“最美的中国·最具典藏价值精品奖”。]    一个小学未毕业的陶瓷学徒,通过一点一滴的自学积累,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现代青花大王”。    在景德镇一处清幽的小院内,一个白衫、长须、黑布鞋的老者一手托坯,一手提笔,心、手、眼并用,徐徐将笔调好青花水料,分在坯体之上……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卖九的典型形象。     独树一帜分水法  
乍见这件作品,你或许以为它是一件精美的漆器。非也,它的真身其实是一件瓷器。  这是一件仿雕漆描金双龙戏珠纹冠架。冠架即帽托,是用来放置冠帽的器具。它在宫延里既是生活用品,又是陈设品。在皇帝、皇后的寝宫内,都置有各种质地的冠架,有瓷、木、竹、漆、玉质等。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冠架多球状形制。嘉庆时期开始创制帽筒,器呈圆柱形,并成为传统形制,延烧至清末宣统时期。  这款冠架由冠伞、柱、底座组成。冠
郑乃谦站在高耸的货架前,背后是一箱箱全手工的广绣产品,它们华丽地泛着幽光。只需郑乃谦大手一挥,这些绣品将随着远洋货轮去往世界各地,西班牙、英国、荷兰、印度……  每年,从这里出发的广绣日用品价值千万元,占据欧洲刺绣实用品市场大半壁江山。    2009年,西班牙邮政发行1枚《西班牙特色》不干胶自贴邮票,主题为扇子和马尼拉披肩。马尼拉披肩其实应该叫做中国披肩。  在披肩的原产地广东顺德,郑乃谦健步如
食鹽、白糖、胡椒粉……来自美国的马修,用这些不起眼的食材,创造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超现实的缩影足以以假乱真。    一场名为“异世界”的光学错觉和小现实展亮相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40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照片令人叹为观止。展览者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  一张只有在《国家地理》杂志才能见到的龙卷风照片吸引了众多眼球,乌黑的螺旋状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朝眼前旋转而来,雷电交加的景象近在咫尺。这是
艺术派  在扉艺廊看展览、看舞蹈乃至话剧,在扉卖品买本土设计师的艺术品——对广州的普罗大众的来说,有了“扉”,艺术休闲的概念已经相当完整。    农林下路电车总站是老广州很熟悉的地方,现在它为一部分新派广州人熟知,是因为一个艺术空间——扉艺廊。在繁华的闹市,做的却是清雅脱俗的艺术,足以看出它的态度很亲民,而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走进亿达大厦一楼,一把扇形的楼梯引着你往下走,转入负一楼,眼睛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