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而“美”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发现。选入初中语文数材中的古诗词都是都具有极其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学精品。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美的语言可以给学生以美感,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老师结合教材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激起其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渗透审美教育,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要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这样才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想像等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去品味清新、冲淡、沉郁、豪放、旷达、含蓄的不同语言,去感受它们效果。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像丰富,境界辽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关健的方法是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在诗歌中,“意”和“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感悟意境的角度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具体做法如下:1.范读牵引,初感意境。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范读尽量地将诗人的主观感情再观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2.补白创造,挖掘意境。文学作品住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诗歌更是如此。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可透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会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3.调动体验,分析意境。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展示的画面,以及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就应让学生调动生活的体验和诗人对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也即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深层关系。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它描绘的是诗人登高的凑凉感感慨,但结合陈子昂的时代遭遇就会更深地感悟到诗歌意境展示出来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現了个人于历史中的苍茫渺小感。诗歌就具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普遍意义。
三、渗透审美教育,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格美
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如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素裹银装,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展示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渗透审美教育,品味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要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这样才能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学生的观察、记忆、联想和想像等能力,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有意引导学生去品味清新、冲淡、沉郁、豪放、旷达、含蓄的不同语言,去感受它们效果。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像丰富,境界辽阔;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不断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二、渗透审美教育,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关健的方法是让学生走进诗歌作者创作的意境。在诗歌中,“意”和“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能从感悟意境的角度感受作品字里行间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具体做法如下:1.范读牵引,初感意境。披文入情,诗歌中的每一个字符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教师应通过范读尽量地将诗人的主观感情再观出来,以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诱发他们的感知。让学生在听读中初步感到诗歌意境的魅力,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诗歌的兴趣,产生了解作品的欲望。2.补白创造,挖掘意境。文学作品住往留下很多空白让读者去创造,诗歌更是如此。如“踏花归来马蹄香”这句诗,可透过马蹄带回的香气进行补白、这种再创造的活动会还原出马和主人游春的惬意情景,自然就传达出令人陶醉的大好春光了。3.调动体验,分析意境。对意境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定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展示的画面,以及构成具有怎样的特征之后,就应让学生调动生活的体验和诗人对话,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经历,分析意境的内涵,也即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画面意象的深层关系。如《登幽州台歌》这首诗,从诗的表层意思来看,它描绘的是诗人登高的凑凉感感慨,但结合陈子昂的时代遭遇就会更深地感悟到诗歌意境展示出来的是深刻而又复杂.的人生体验,展現了个人于历史中的苍茫渺小感。诗歌就具有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普遍意义。
三、渗透审美教育,感悟古诗词中的人格美
除了把学生带进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还要让学生跳出教材,领会作者描绘意象的目的和课文的内涵,培养审美情感。如柳宗元山水诗《江雪》集中体现出冰雪世界里的高洁人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茫茫宇宙,一片素裹银装,没有飞鸟,更无人迹,在这冷寂冰凉的大背景下,视点由远而近,定格在钓雪的渔翁上。“自然造人,人造自然,从广阔的世界里给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这个小天地就贴满了他自己的形象”。柳宗元在给自己划出的这个冰凉洁白的天地里,贴满了他不畏严寒,傲岸独钓于穷冬烈风中的孤高形象。柳宗元诗中的渔翁,独来独往,自炊自宿,其仙姿行止正是遗世独立的理想人格的象征。自然山水透明而又模糊地展示着诗人被现实痛苦压抑而升华了的灵魂——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李清照等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引导学生品味美、享受美、感受美展示美,学生就会逐步形成爱美的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为将来创造美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