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高年级段的数学课堂,由于知识相对较深,课堂教学时常呆板、沉闷.改变这种课堂模式,创新教学,构建趣味性的教学模式成为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探究的主题.本文从教师课前的积极准备、课堂中融入智力游戏、增加实践环节等几个方面,论述趣味与探究同行,构建魅力课堂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魅力课堂;趣味;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游戏的现象,直接导致数学课堂质量的低下.作为教师,对这些不得不重新审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魅力和有效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皮亚杰指出:高年级段的学生,从形象的图示运算,实现运算图式转变的跨越.但数学逻辑强,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容易涣散,如果教师忽略趣味教学,冷落探究活动的开展,会令学生对数学课堂厌烦.为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高年级段的教学中,应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的论题.下面,主要论述二者有机结合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应精心准备,巧设趣味活动
趣味盎然的数学课堂的构建,除了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更是关键.
如,对于“整理与练习”的教学,课前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对知识点、对教材、对学生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其所学,明确学习目标.如,设计“回顾与整理”的环节:(1)怎样计算分数的乘法?(2)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3)以实例说说分数的乘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样,问题串的提出,直击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待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好动的特点,以“先涂色、再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也使枯燥的数学计算与“做”巧妙融合,实现“做中学”之目的.
二、课堂中融入智力游戏,增添趣味点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儿童的认知、思维的发展都源于游戏,始于游戏.如,小学低年级段的“物体的大小、高矮、长短”的教学,都是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而教学,对于“物体的位置、重量”等的学习,也都立足于游戏,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图形的教学、加减法的运算,无不渗透了游戏活动的开展.同样,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学,融入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但高年级段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方法等都比低年级段的学生提升了许多,因此,游戏也不能太过于简单,否则,也容易使学生疲劳、思想上不重视,达不到游戏的效果.游戏既简单、又有挑战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游戏的作用和潜力.
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的“互为”的意义,可以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你对“我和小明是好朋友”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们说出“我是小明的好朋友”“小明是我的好朋友”“我和小明互为好朋友”……你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个词的?学生们通过语言游戏,理解了“互为”.再开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的游戏,呈现问题:
第一组:59×95;34×43;715×157;58×85.
第二组:49×12;27×14;311×37;25×35.
毋庸置疑,第一组算得快,让学生交流,为什么第一组的计算题容易计算,观察第一组计算题,有什么特点?这样,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互为倒数”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趣味性
小学生喜欢动手做、想亲自试一试.课堂中增加实践环节,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提供体验的机会和平台.
对于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等,让学生通过“做”的方式而感知,如,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发现两个底面的大小是否相等?用手再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发现?观察圆柱有几个高,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样,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不断有新发现”,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也实现乐学、乐究的趣味教学.
对于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学生会感到困难、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圆柱,再展开,观察展开后的纸片的特点,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同的性质,而得到圓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借助于展开图的探讨,强化了知识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同时,学生们在“做”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此外,借助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公式、定理的证明和由来,融入有奖竞答,使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等,都有助于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
趣味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趣味化课堂的构建,也绝非本文中提到的几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趣味教学、探究实践,也应该注重度和效,否则,事与愿违,因过度的“趣”和“实践”偏离教学的主题,造成趣味的低效和活动的无效.践行趣味和探究服务于教学的主题,趣味教学和探究教学才有意义,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魅力课堂;趣味;探究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们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游戏的现象,直接导致数学课堂质量的低下.作为教师,对这些不得不重新审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提高数学课堂的魅力和有效度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皮亚杰指出:高年级段的学生,从形象的图示运算,实现运算图式转变的跨越.但数学逻辑强,学生们的注意力又容易涣散,如果教师忽略趣味教学,冷落探究活动的开展,会令学生对数学课堂厌烦.为此,笔者提出小学数学高年级段的教学中,应注重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有机结合的论题.下面,主要论述二者有机结合的几点体会.
一、课前应精心准备,巧设趣味活动
趣味盎然的数学课堂的构建,除了课堂中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和设计更是关键.
如,对于“整理与练习”的教学,课前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对知识点、对教材、对学生等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知其所学,明确学习目标.如,设计“回顾与整理”的环节:(1)怎样计算分数的乘法?(2)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3)以实例说说分数的乘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这样,问题串的提出,直击教学目标,引发学生的注意力.
待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之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好动的特点,以“先涂色、再计算”的问题引导学生“动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特点,也使枯燥的数学计算与“做”巧妙融合,实现“做中学”之目的.
二、课堂中融入智力游戏,增添趣味点
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思维的发展,儿童的认知、思维的发展都源于游戏,始于游戏.如,小学低年级段的“物体的大小、高矮、长短”的教学,都是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而教学,对于“物体的位置、重量”等的学习,也都立足于游戏,分数的初步认识、简单图形的教学、加减法的运算,无不渗透了游戏活动的开展.同样,高年级段的数学教学,融入游戏,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营建良好的课堂氛围.但高年级段的学生不同于低年级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方法等都比低年级段的学生提升了许多,因此,游戏也不能太过于简单,否则,也容易使学生疲劳、思想上不重视,达不到游戏的效果.游戏既简单、又有挑战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发挥游戏的作用和潜力.
如,“倒数的认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互为倒数”的“互为”的意义,可以从语文的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你对“我和小明是好朋友”这句话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们说出“我是小明的好朋友”“小明是我的好朋友”“我和小明互为好朋友”……你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个词的?学生们通过语言游戏,理解了“互为”.再开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算得快”的游戏,呈现问题:
第一组:59×95;34×43;715×157;58×85.
第二组:49×12;27×14;311×37;25×35.
毋庸置疑,第一组算得快,让学生交流,为什么第一组的计算题容易计算,观察第一组计算题,有什么特点?这样,自然而然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互为倒数”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增加实践环节,加强趣味性
小学生喜欢动手做、想亲自试一试.课堂中增加实践环节,可以满足学生的这一欲望,提供体验的机会和平台.
对于圆柱的底面、圆柱的高、圆柱的侧面等,让学生通过“做”的方式而感知,如,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发现两个底面的大小是否相等?用手再摸一摸圆柱的侧面,有什么发现?观察圆柱有几个高,用直尺量一量圆柱的高,又有什么新发现?这样,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做中不断有新发现”,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也实现乐学、乐究的趣味教学.
对于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学生会感到困难、无法理解.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圆柱,再展开,观察展开后的纸片的特点,根据圆柱的表面积与展开图的长方形的面积相同的性质,而得到圓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借助于展开图的探讨,强化了知识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同时,学生们在“做”中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此外,借助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公式、定理的证明和由来,融入有奖竞答,使用变式训练、一题多解等,都有助于构建趣味性的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动力.
趣味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趣味化课堂的构建,也绝非本文中提到的几点,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积极创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趣味教学、探究实践,也应该注重度和效,否则,事与愿违,因过度的“趣”和“实践”偏离教学的主题,造成趣味的低效和活动的无效.践行趣味和探究服务于教学的主题,趣味教学和探究教学才有意义,才是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