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几何时,天堂起火了。安详、富饶的土地从此陷入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恐怖之中,暗杀、袭击、爆炸和枪战每天都有发生。昔日的天堂变成了今日的火药筒,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教派冲突,种族仇杀,生态被破坏,环境遭污染,每天都有死亡,每天都经历绝望。天堂成了地狱,从此无宁日。再看克什米尔,她沧桑得像红颜逝去的老妇,抚花思绪着青春时期的美丽,花零遍地,韶光散尽,唯有留下那些曾经有过的记忆,那些天堂世界里的记忆。
世纪之觞
1947年,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结束,在殖民者的设计下,印度按照宗教习俗分别成立了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聚居地的两个国家,分别建立了印度共和国和伊斯兰巴基斯坦共和国。六百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入巴基斯坦,二百多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入印度。另有58@多个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个,如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原有的关系。绝大多数土邦按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多寡以及“地理位置就近”的原则各有所属,最后只剩下朱那加(Janjira)、海德拉巴德(Hyderabad)和克什米尔(Kashmir)的土邦归属未定。
1947年8月15日,朱那加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印度政府拒绝承认,并要求举行全民公决,该邦印度教徒继而起来反抗,王公逃亡巴基斯坦。11月印度接管该邦政权,印度政府于1948年2月在该邦举行全民公决,同意加入印度。1948年9月13日,印军进攻海德拉巴德,土邦军队被击溃,王公被迫加入印度,9月18日,印军进驻土邦首府。
克什米尔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应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认为居民宗教构成不应作为归属的依据。克什米尔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克什米尔会议党”倾向加入印度,穆斯林居民则倾向加入巴基斯坦,而当时的克什米尔王公马哈拉贾哈里辛格(Maharaja Hari Singh)希望独立。
1947年10月22日,大批武装穆斯林在“自由克什米尔武装力量”旗号下发动了旨在推翻王公统治的进攻。10月24日克什米尔王公辛格向印度求援,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任总督蒙巴顿(Mountbalten)表示只有在加入印度的前提下才可出师援助。10月26日,克什米尔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议,10月27日蒙巴顿宣布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印度政府随即派出大批军队到克什米尔,收复了大量的地区。但巴基斯坦始终不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的事实。
1947年底,印巴建国之始为争夺克什米尔发生了战争。经过国际社会调停,两国于1949年1月1日停火。印军控制了克什米尔3/5地区,4@9万人口,巴基斯坦控制2/5地区,100万人口。之后印控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政府”,巴控地区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从此印巴两国士兵在克什米尔停火线两侧各自囤兵百万,枕戈待旦,昔日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从此硝烟战火不断。克什米尔再无宁日。
民族之痛
印巴独立后,印度留下了3800万伊斯兰教徒,巴基斯坦留下了1200万印度教徒,这给分裂后的印巴两国播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两次印巴战争双方均未取得明显的胜利。而每次战争后双方领导人所签协议都不能解决克什米尔地区宗教冲突的难题。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在印度支持下,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国)独立,这使得印巴两国以及克什米尔各自控制区的民族和宗教隔阂更深。印巴两国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直接牵动克什米尔的民族和宗教冲突。每当两国外交发生危机时,克什米尔就重兵对峙、剑拔弩张。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相对平静了10多年。但好景不长,1998年5月印巴两国竞相实施核试验,战争阴云又再次笼罩多灾多难的克什米尔。到了1999年初,两国总理相约以“巴士外交”(即在克什米尔双方控制区互通巴士往来)让双边关系有了缓合,但仅过了三个月,克什米尔的战火再次燃起,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穆斯林“渗透者”的军事行动。印度在损失了一架米格-29、一架幻影-2000战斗机和一架直升机以及牺牲500人后声明夺回了被“渗透者”占领的所有高地。
“911”后,克什米尔的民族、宗教冲突更为加剧,2001年8月到10月,印控地区多次发生屠杀和爆炸袭击事件,8月4日,印控地区15名村民被集体屠杀;8月16日,印控地区一日内发生多次爆炸案,死伤惨重;8月25日,枪声又起,16人死于冲突,9月10日,印控地区发生暴乱,27人丧生:9月17日,印控区军营遭袭,死伤2。人:10月4日,印控区发生人体炸弹爆炸事件,死伤10人;23日,印方机场遇袭,27日再次冲突,20人死亡。在这段时间里,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暴力冲突和数十人伤亡,恐怖气氛弥漫数月之久。
2002年克什米尔又经历了几次恐怖浪潮,5月,一辆印控巴士遭炸弹袭击致使34人死亡,随后印巴双方调动百万大军对峙克什米尔;7月,伊斯兰武装分子在印控区举抢疯狂向平民扫射,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死伤50人;9月,印控区朝圣者又遭伊斯兰武装袭击,死伤20人;17日,一名国大党官员遇刺身亡,19日,发生爆炸血案,一所学校发生枪击事件,共死伤十余人;据统计在9至10月中,大约有83@人在各>中突血案中丧生。11月又连续发生数起恐怖事件,死亡多人。
每一次冲突都会带来死亡和仇恨,每一滴血都让仇恨累积得更深,而带来的后果就是接下来的暴力活动更残忍也更血腥。虽然2003年后,印巴两国政府努力改善双边关系,恢复民航、公路和铁路,互放扣押的居民,但克什米尔的遗留问题仍是双方之痛。在民间,不同教派问的冲突仍难控制,种族仇恨仍根深蒂固。克什米尔,何日能停止争战,成为昔日理想家园的一方净土,人们都在期望,尽管那很渺茫!
天色水乡
据说,在遥远的过去,战败的部落从以色列逃出,辗转于丝绸之路上。他们经过波斯和阿富汗,最终到达克什米尔,成为当地人的祖先。大约公元前300年,阿育王派僧人来此传道,再从此进入中亚、西藏和中国内地。在斯利那加一带至今仍留下了阿育王建立的许多寺庙。到了约公元1世纪,趁着汉朝的衰落,另一个帝国迅速崛起,并把和阗划入它的版图,那就是贵霜帝国。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时也访问过此地,并详细记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玄奘的著作证明,克什米尔曾经是梵文佛教中心。在最早传入中原的佛经中,人们找到了以贵霜文字书写的经卷。当佛教向东方流传的时候,斯基台人,也许还有突厥人,大量涌入克什米尔和北印度。当地人有一些纯正的雅利安血统,皮肤较白,轮廓突出,他们的面孔很接近于中亚,习俗则更像我国新疆人。
克什米尔地区多山,闻名于世的喀喇昆仑山脉沿克什米尔的西北边缘而立,奇伟的喃咖峰高耸入云。高山之巅常年积雪,河流多从山谷穿过,湖泊常傍依于高山。印控克什米尔原本是印度最富庶的地区,肥沃的土地,整齐的农 田,还有成片的果园,被誉为“香格里拉花之谷”的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巢居在喜马拉雅山里,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周围被众多湖泊环绕。
达尔湖(Dal Lake)是这里最美的湖,也因拥有独特的水上船屋而闻名。很多船屋建在小岛上,进出都要乘坐一种叫做“SHIKARA”的小船,可坐可躺。很多人家几个世纪一直生活在湖中的船屋中,一切活动都在水上。每天早上还有水上集贸市场,水上市场是清一色的蔬菜交易船,它没有一般集市五花八门的买卖。他们的交易方式非常特别,交易时人们讨价还价不动口,全靠互握的手指来比划。市场里自然也少了嘈杂的声音,像一座哑巴市场,听到的只有水声和桨橹声。
达尔湖的水上田园(Floating garden)是另一特色。水上人家利用得天独厚,无需灌溉的浮土种植蔬菜,满足陆上人家的需求。绿油油的肥大蔬菜飘浮在水上村落周围。盖在水上的房子有双层别墅、有庭院、围栏和栅门,和陆地没两样。捕鱼人家的屋旁还晒着鱼网。这里也有开店做生意的,像米店、布店、杂货店、裁缝店、理发店,甚至还有水上工厂,如木雕、纸艺、地毯厂等。
数年来因为战乱而疏于管理,达尔湖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用来招待游客住宿的水上旅馆,也因游客稀少而陷入一片萧条。几十年来武装冲突不断,每天都有流血事件发生,旅游业受到毁灭性打击。1995年,有4名外国游客遭绑架,至今下落不明,更是令其他游客胆战心惊。后来外国游客几乎绝迹,印度本国游客也很少。
只有在晚上,夜色下的达尔湖还能循到几分浪漫,在开满莲花的达尔湖中穿行,远处山峰层峦叠起,近处湖水潋滟荡漾。天上的璀璨星河与湖面上的点点灯光相映成辉,伴着幽幽的莲花香气,听着和缓清畅的印度宗教音乐,让游人渐渐迷失在沉寂的暮色中。生活在达尔湖的人在暮色中凝视,梦幻般的家园如今成为炮火的演习场,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痛。有谁能预见这块土块何时能才能得到安宁,又有谁能将人们心中的仇恨和怒火平息,让爱重回这片土地!达尔湖就像克什米尔的 面镜子,面对战争和流血,日夜唱着忧伤的歌。
萧条城市
印控区首府斯利那加市有100多万人,几乎全是穆斯林,也是克什米尔冲突最多的地区。常是这边街角响起枪声,那头商场炮弹爆炸,恐怖袭击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太阳一落山,百万人口的城市变得像一座空城,家家户户闭门上锁,夜生活的内容就是躲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焦急地等待外出未归的家人。酒吧、夜总会或者戏院因为无人光顾早已落满灰尘。街上空空荡荡,有的只是风卷残叶的沙沙声。昏暗的灯光下,偶尔有人走过就会被军警呵住检查,甚至搜身。
所有来到斯利那加的外国游客都必须单独填表登记。城市街道两旁停满了军车,荷枪实弹的军人警惕地在街上站岗巡逻。这些士兵表情严肃,密切注视着每一个行人。当地武装分子向军人投掷手榴弹和打暗枪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发生,也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流血。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性和不安定因素,印度政府为了对付武装组织在克什米尔地区部署的正规军和警察高达70余万人,克什米尔军警开支是政府的笔巨大费用。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给予克什米尔支持,如电力、交通和通讯等。
克什米尔是印度政府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印度政府并非不愿意撤军和卸包袱,但分离分子不肯放弃武装斗争,他们撤军后会使该地区局势更加失控和恶化。印度政府一旦允许克什米尔独立,将为印度独立运动浪潮打开缺口。印度东北部、南部和西部等地区多年来一直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地区武装组织要求独立,如果克什米尔独立成功,将助长其它地区独立运动的气焰,整个印度将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境。所以印度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克什米尔的稳定和安全。
半个多世纪以来,克什米尔负载了太多的苦难,而这一切在未来仍难预料。和平的曙光何日能来,谁也说不清,不论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信仰的神灵都没有将神的智慧传授给信仰他们的子民,也没有给他们的信徒带来和平和安宁。
风情万种
可能是因为失去得太多,克什米尔当地人更加懂得珍惜和享受爱与和平。不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人,他们都会真诚地向你微笑。克什米尔女孩身材高挑,体格和面部都接近欧洲血统,最漂亮的是她们的眼睛,大而清澈,虽然身着长袍,但那闪烁着的明眸和独特的东方气质,更增添了她们的神秘色彩。
走在大街上,汽车、马车(还有牛车、驴车)、行人,不论是走路的还是乘车的都感到无所事事,好像绝大多数都是闲人。也难怪在克什米尔,每次恐怖袭击都是伤及无辜,而无辜者就是这些无所事事的闲逛的人。也是因为人多,在克什米尔,除了警车不超载,你几乎见不到不超载的交通工具。而这里所说的超载绝不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每平方米内站立多少条腿的问题,而是车顶要坐多少人的问题。大巴车上,除了能坐的座位,能站的走廊和门道,车顶上都要坐满密密麻麻的人群。在山区,公路颠簸不平,汽车走的是牛车的速度。一方面因为路况极差,另一方面也因为汽车车顶坐满了人的原因。司机不敢开快车,快了,就会有人从车顶坠下,摔下汽车,摔下山下的悬崖。
大巴如此,拉货的卡车更是被司机力尽所能地应用。所有的卡车都经过改装后加高了车身,这自然是为了加大载重量。车上装满了货物,大约克什米尔没有核定货车载物重量的上限,不论多少货物,只要能堆上车,司机都不会拒绝。而不堪重压的卡车在路边抛锚、熄火甚至倾倒则司空见惯。
另一个绝景就是这里的卡车和大巴上绘满了鲜艳复杂的花纹,不留一丝空间,丝毫也看不出车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有的车还贴满反着夜光的花纹纸,白天看着只是一辆挂满了油彩、泥巴和灰尘的车,到了晚间,彩光闪亮,荒山野岭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初到此地的人还以为远方移动的是什么不明物体,难免又会和鬼魂、灵幻事件搀杂。
恰恰是在克什米尔,这个多事的地方。
世纪之觞
1947年,英国在南亚次大陆的殖民统治结束,在殖民者的设计下,印度按照宗教习俗分别成立了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为聚居地的两个国家,分别建立了印度共和国和伊斯兰巴基斯坦共和国。六百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入巴基斯坦,二百多万印度教徒从巴基斯坦迁入印度。另有58@多个土邦可以自由选择加入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个,如不愿加入,可以保持与英国原有的关系。绝大多数土邦按照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多寡以及“地理位置就近”的原则各有所属,最后只剩下朱那加(Janjira)、海德拉巴德(Hyderabad)和克什米尔(Kashmir)的土邦归属未定。
1947年8月15日,朱那加宣布加入巴基斯坦。印度政府拒绝承认,并要求举行全民公决,该邦印度教徒继而起来反抗,王公逃亡巴基斯坦。11月印度接管该邦政权,印度政府于1948年2月在该邦举行全民公决,同意加入印度。1948年9月13日,印军进攻海德拉巴德,土邦军队被击溃,王公被迫加入印度,9月18日,印军进驻土邦首府。
克什米尔与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多数,应加入巴基斯坦,印度认为居民宗教构成不应作为归属的依据。克什米尔的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克什米尔会议党”倾向加入印度,穆斯林居民则倾向加入巴基斯坦,而当时的克什米尔王公马哈拉贾哈里辛格(Maharaja Hari Singh)希望独立。
1947年10月22日,大批武装穆斯林在“自由克什米尔武装力量”旗号下发动了旨在推翻王公统治的进攻。10月24日克什米尔王公辛格向印度求援,英国在印度的最后任总督蒙巴顿(Mountbalten)表示只有在加入印度的前提下才可出师援助。10月26日,克什米尔签署了加入印度的协议,10月27日蒙巴顿宣布克什米尔加入印度,印度政府随即派出大批军队到克什米尔,收复了大量的地区。但巴基斯坦始终不承认克什米尔加入印度的事实。
1947年底,印巴建国之始为争夺克什米尔发生了战争。经过国际社会调停,两国于1949年1月1日停火。印军控制了克什米尔3/5地区,4@9万人口,巴基斯坦控制2/5地区,100万人口。之后印控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政府”,巴控地区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从此印巴两国士兵在克什米尔停火线两侧各自囤兵百万,枕戈待旦,昔日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从此硝烟战火不断。克什米尔再无宁日。
民族之痛
印巴独立后,印度留下了3800万伊斯兰教徒,巴基斯坦留下了1200万印度教徒,这给分裂后的印巴两国播下了长期冲突的种子。两次印巴战争双方均未取得明显的胜利。而每次战争后双方领导人所签协议都不能解决克什米尔地区宗教冲突的难题。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在印度支持下,东巴基斯坦(即孟加拉国)独立,这使得印巴两国以及克什米尔各自控制区的民族和宗教隔阂更深。印巴两国间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直接牵动克什米尔的民族和宗教冲突。每当两国外交发生危机时,克什米尔就重兵对峙、剑拔弩张。
第三次印巴战争后,克什米尔相对平静了10多年。但好景不长,1998年5月印巴两国竞相实施核试验,战争阴云又再次笼罩多灾多难的克什米尔。到了1999年初,两国总理相约以“巴士外交”(即在克什米尔双方控制区互通巴士往来)让双边关系有了缓合,但仅过了三个月,克什米尔的战火再次燃起,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穆斯林“渗透者”的军事行动。印度在损失了一架米格-29、一架幻影-2000战斗机和一架直升机以及牺牲500人后声明夺回了被“渗透者”占领的所有高地。
“911”后,克什米尔的民族、宗教冲突更为加剧,2001年8月到10月,印控地区多次发生屠杀和爆炸袭击事件,8月4日,印控地区15名村民被集体屠杀;8月16日,印控地区一日内发生多次爆炸案,死伤惨重;8月25日,枪声又起,16人死于冲突,9月10日,印控地区发生暴乱,27人丧生:9月17日,印控区军营遭袭,死伤2。人:10月4日,印控区发生人体炸弹爆炸事件,死伤10人;23日,印方机场遇袭,27日再次冲突,20人死亡。在这段时间里,平均每三天就有一起暴力冲突和数十人伤亡,恐怖气氛弥漫数月之久。
2002年克什米尔又经历了几次恐怖浪潮,5月,一辆印控巴士遭炸弹袭击致使34人死亡,随后印巴双方调动百万大军对峙克什米尔;7月,伊斯兰武装分子在印控区举抢疯狂向平民扫射,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死伤50人;9月,印控区朝圣者又遭伊斯兰武装袭击,死伤20人;17日,一名国大党官员遇刺身亡,19日,发生爆炸血案,一所学校发生枪击事件,共死伤十余人;据统计在9至10月中,大约有83@人在各>中突血案中丧生。11月又连续发生数起恐怖事件,死亡多人。
每一次冲突都会带来死亡和仇恨,每一滴血都让仇恨累积得更深,而带来的后果就是接下来的暴力活动更残忍也更血腥。虽然2003年后,印巴两国政府努力改善双边关系,恢复民航、公路和铁路,互放扣押的居民,但克什米尔的遗留问题仍是双方之痛。在民间,不同教派问的冲突仍难控制,种族仇恨仍根深蒂固。克什米尔,何日能停止争战,成为昔日理想家园的一方净土,人们都在期望,尽管那很渺茫!
天色水乡
据说,在遥远的过去,战败的部落从以色列逃出,辗转于丝绸之路上。他们经过波斯和阿富汗,最终到达克什米尔,成为当地人的祖先。大约公元前300年,阿育王派僧人来此传道,再从此进入中亚、西藏和中国内地。在斯利那加一带至今仍留下了阿育王建立的许多寺庙。到了约公元1世纪,趁着汉朝的衰落,另一个帝国迅速崛起,并把和阗划入它的版图,那就是贵霜帝国。玄奘和尚西天取经时也访问过此地,并详细记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玄奘的著作证明,克什米尔曾经是梵文佛教中心。在最早传入中原的佛经中,人们找到了以贵霜文字书写的经卷。当佛教向东方流传的时候,斯基台人,也许还有突厥人,大量涌入克什米尔和北印度。当地人有一些纯正的雅利安血统,皮肤较白,轮廓突出,他们的面孔很接近于中亚,习俗则更像我国新疆人。
克什米尔地区多山,闻名于世的喀喇昆仑山脉沿克什米尔的西北边缘而立,奇伟的喃咖峰高耸入云。高山之巅常年积雪,河流多从山谷穿过,湖泊常傍依于高山。印控克什米尔原本是印度最富庶的地区,肥沃的土地,整齐的农 田,还有成片的果园,被誉为“香格里拉花之谷”的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Srinagar),巢居在喜马拉雅山里,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周围被众多湖泊环绕。
达尔湖(Dal Lake)是这里最美的湖,也因拥有独特的水上船屋而闻名。很多船屋建在小岛上,进出都要乘坐一种叫做“SHIKARA”的小船,可坐可躺。很多人家几个世纪一直生活在湖中的船屋中,一切活动都在水上。每天早上还有水上集贸市场,水上市场是清一色的蔬菜交易船,它没有一般集市五花八门的买卖。他们的交易方式非常特别,交易时人们讨价还价不动口,全靠互握的手指来比划。市场里自然也少了嘈杂的声音,像一座哑巴市场,听到的只有水声和桨橹声。
达尔湖的水上田园(Floating garden)是另一特色。水上人家利用得天独厚,无需灌溉的浮土种植蔬菜,满足陆上人家的需求。绿油油的肥大蔬菜飘浮在水上村落周围。盖在水上的房子有双层别墅、有庭院、围栏和栅门,和陆地没两样。捕鱼人家的屋旁还晒着鱼网。这里也有开店做生意的,像米店、布店、杂货店、裁缝店、理发店,甚至还有水上工厂,如木雕、纸艺、地毯厂等。
数年来因为战乱而疏于管理,达尔湖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用来招待游客住宿的水上旅馆,也因游客稀少而陷入一片萧条。几十年来武装冲突不断,每天都有流血事件发生,旅游业受到毁灭性打击。1995年,有4名外国游客遭绑架,至今下落不明,更是令其他游客胆战心惊。后来外国游客几乎绝迹,印度本国游客也很少。
只有在晚上,夜色下的达尔湖还能循到几分浪漫,在开满莲花的达尔湖中穿行,远处山峰层峦叠起,近处湖水潋滟荡漾。天上的璀璨星河与湖面上的点点灯光相映成辉,伴着幽幽的莲花香气,听着和缓清畅的印度宗教音乐,让游人渐渐迷失在沉寂的暮色中。生活在达尔湖的人在暮色中凝视,梦幻般的家园如今成为炮火的演习场,他们的心情是何等沉痛。有谁能预见这块土块何时能才能得到安宁,又有谁能将人们心中的仇恨和怒火平息,让爱重回这片土地!达尔湖就像克什米尔的 面镜子,面对战争和流血,日夜唱着忧伤的歌。
萧条城市
印控区首府斯利那加市有100多万人,几乎全是穆斯林,也是克什米尔冲突最多的地区。常是这边街角响起枪声,那头商场炮弹爆炸,恐怖袭击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太阳一落山,百万人口的城市变得像一座空城,家家户户闭门上锁,夜生活的内容就是躲在家里看电视或者焦急地等待外出未归的家人。酒吧、夜总会或者戏院因为无人光顾早已落满灰尘。街上空空荡荡,有的只是风卷残叶的沙沙声。昏暗的灯光下,偶尔有人走过就会被军警呵住检查,甚至搜身。
所有来到斯利那加的外国游客都必须单独填表登记。城市街道两旁停满了军车,荷枪实弹的军人警惕地在街上站岗巡逻。这些士兵表情严肃,密切注视着每一个行人。当地武装分子向军人投掷手榴弹和打暗枪的现象几乎每天都发生,也因此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流血。由于这一地区的特殊性和不安定因素,印度政府为了对付武装组织在克什米尔地区部署的正规军和警察高达70余万人,克什米尔军警开支是政府的笔巨大费用。除此之外,印度政府还不得不在其它方面给予克什米尔支持,如电力、交通和通讯等。
克什米尔是印度政府的一个巨大的负担,印度政府并非不愿意撤军和卸包袱,但分离分子不肯放弃武装斗争,他们撤军后会使该地区局势更加失控和恶化。印度政府一旦允许克什米尔独立,将为印度独立运动浪潮打开缺口。印度东北部、南部和西部等地区多年来一直有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地区武装组织要求独立,如果克什米尔独立成功,将助长其它地区独立运动的气焰,整个印度将陷入分崩离析的困境。所以印度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确保克什米尔的稳定和安全。
半个多世纪以来,克什米尔负载了太多的苦难,而这一切在未来仍难预料。和平的曙光何日能来,谁也说不清,不论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们信仰的神灵都没有将神的智慧传授给信仰他们的子民,也没有给他们的信徒带来和平和安宁。
风情万种
可能是因为失去得太多,克什米尔当地人更加懂得珍惜和享受爱与和平。不论走到哪里,遇到什么人,他们都会真诚地向你微笑。克什米尔女孩身材高挑,体格和面部都接近欧洲血统,最漂亮的是她们的眼睛,大而清澈,虽然身着长袍,但那闪烁着的明眸和独特的东方气质,更增添了她们的神秘色彩。
走在大街上,汽车、马车(还有牛车、驴车)、行人,不论是走路的还是乘车的都感到无所事事,好像绝大多数都是闲人。也难怪在克什米尔,每次恐怖袭击都是伤及无辜,而无辜者就是这些无所事事的闲逛的人。也是因为人多,在克什米尔,除了警车不超载,你几乎见不到不超载的交通工具。而这里所说的超载绝不我们中国人理解的每平方米内站立多少条腿的问题,而是车顶要坐多少人的问题。大巴车上,除了能坐的座位,能站的走廊和门道,车顶上都要坐满密密麻麻的人群。在山区,公路颠簸不平,汽车走的是牛车的速度。一方面因为路况极差,另一方面也因为汽车车顶坐满了人的原因。司机不敢开快车,快了,就会有人从车顶坠下,摔下汽车,摔下山下的悬崖。
大巴如此,拉货的卡车更是被司机力尽所能地应用。所有的卡车都经过改装后加高了车身,这自然是为了加大载重量。车上装满了货物,大约克什米尔没有核定货车载物重量的上限,不论多少货物,只要能堆上车,司机都不会拒绝。而不堪重压的卡车在路边抛锚、熄火甚至倾倒则司空见惯。
另一个绝景就是这里的卡车和大巴上绘满了鲜艳复杂的花纹,不留一丝空间,丝毫也看不出车身的原色究竟是什么。有的车还贴满反着夜光的花纹纸,白天看着只是一辆挂满了油彩、泥巴和灰尘的车,到了晚间,彩光闪亮,荒山野岭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初到此地的人还以为远方移动的是什么不明物体,难免又会和鬼魂、灵幻事件搀杂。
恰恰是在克什米尔,这个多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