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美术论证在长期发展演化过程,形成了许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宝贵的理论范畴与命题,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化,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些概念和想法衍生其具有时代性意义的语言载体。我们通过观赏和阅读西方绘画作品和历史,不难看出这些概念和想法或多或少地与西方绘画创作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就是将用中国美术理论中几个范畴和命题来阐述与西方绘画存在的关系。引发思考,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对东西方审美文化沟通,寻找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审美差异的异同。
关键词:解衣般礴;搜尽奇峰打草稿;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解衣般礴”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
“解衣般礴”这一重要的艺术概念散见于先秦诸子哲学《庄子.田子方》之中,它对于中国绘画的审美特点,对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绘画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后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作性劳动。“解衣般礴”论就强调主题精神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抒发自己的审美趣味,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看法以及自我价值观。
后印象主义的诞生对“解衣般礴”这一范畴和命题观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后印象主义是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印象派的诞生,但又与印象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虽然赞同印象派对色彩新的理解,但却反对印象派对直接的知觉经验的表述,认为艺术的真实性不在于对眼见的现实的敏感把握,因为这是片断的,虚假的和稍纵即逝的,艺术的真实性存在于艺术家对现实的主观把握和观念之中,而这些主观的观念是艺术家个人的即时感受和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后印象主义派画家强调个人即时感和情绪的时候,不自觉地便了一种原始的,本能的,纯真的“内在之眼”的心灵世界。主张艺术下创作表达直接的主观情感,在画面中无拘无束的抒发直接的内心世界,以梵高为例,在梵高的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助色彩来揭示精神,这是他的理想,他曾说:“借助两种互补色的‘婚配’,借助它们的混合和他们的对比,通过相近的色调的奥妙颤动,来表现一对恋人的爱情,用深色背景上的亮调子的辐射来表现思想,用一颗心来表现希望,以落日的霞光来表现燃烧。”用色彩来揭示精神,正式梵高艺术的高贵之处。
由此现“解衣般礴”和后印象主义在绘画时的观念是有相同之处的,都是强调在创作绘画中主观情绪的重要地位,两者都充分的认识到美术创作中的情感活动在整个审美训练活动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因素,没有真挚的主观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同时也可以说,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创作是以情动人的,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一幅没有主观情感注入的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审美的意义,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讲:“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命题及对其所作的阐述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题,通过对传统绘画思想的学习和总结,在自然物如何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具时代意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绘画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所绘画之物必须来源于客观世界,并通过理性思维的加工,经过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各个方面的形态,才能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倾向艺术作品。
以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柯罗为例,从柯罗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注重现实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一方面又相信高尚的艺术不应是对自然的纯客观的再现,这点符合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实质所在,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不断进入大自然写生,在大自然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寻找绘画创作的源泉,但这只是柯罗最后在画室中完成正式作品而做的准备,因为他在他一系列杰作中,如《梦特芳丹的回忆》,《意大利的回忆》,《林妖的舞蹈》都有客观自然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但又区别于现实生活,而在他的作品中是呈现出来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画面。再以现实主义大师米勒为例,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私利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因为他们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式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是地生活,真实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是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企图,无论是《播种者》,《拾穗者》,《晚钟》《扶锄者》,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如此深入,播种者的艰辛,扶锄者和休息着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困,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通过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和命题和西方绘画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西方绘画创作中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分析,理解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有利丰富我国美术比较领域,增长我们见识,同时也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发展,通过绘画领域的比较为切入点,使我们理解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简史[M].青年出版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青年出版社,2001.
[3]高天民.法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袁宝林,王宏建.美术概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关键词:解衣般礴;搜尽奇峰打草稿;审美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解衣般礴”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
“解衣般礴”这一重要的艺术概念散见于先秦诸子哲学《庄子.田子方》之中,它对于中国绘画的审美特点,对历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动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绘画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艺术创作活动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后是要求创作者纯化自己的思维,摒除杂念,以全心投入其中的一种创作性劳动。“解衣般礴”论就强调主题精神作用,主张人的情感在创作活动中的无拘无束的抒发,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描绘,抒发自己的审美趣味,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态度,看法以及自我价值观。
后印象主义的诞生对“解衣般礴”这一范畴和命题观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后印象主义是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印象派就没有后印象派的诞生,但又与印象派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虽然赞同印象派对色彩新的理解,但却反对印象派对直接的知觉经验的表述,认为艺术的真实性不在于对眼见的现实的敏感把握,因为这是片断的,虚假的和稍纵即逝的,艺术的真实性存在于艺术家对现实的主观把握和观念之中,而这些主观的观念是艺术家个人的即时感受和情绪联系在一起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后印象主义派画家强调个人即时感和情绪的时候,不自觉地便了一种原始的,本能的,纯真的“内在之眼”的心灵世界。主张艺术下创作表达直接的主观情感,在画面中无拘无束的抒发直接的内心世界,以梵高为例,在梵高的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借助色彩来揭示精神,这是他的理想,他曾说:“借助两种互补色的‘婚配’,借助它们的混合和他们的对比,通过相近的色调的奥妙颤动,来表现一对恋人的爱情,用深色背景上的亮调子的辐射来表现思想,用一颗心来表现希望,以落日的霞光来表现燃烧。”用色彩来揭示精神,正式梵高艺术的高贵之处。
由此现“解衣般礴”和后印象主义在绘画时的观念是有相同之处的,都是强调在创作绘画中主观情绪的重要地位,两者都充分的认识到美术创作中的情感活动在整个审美训练活动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因素,没有真挚的主观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同时也可以说,审美情感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科学是以理服人的,艺术创作是以情动人的,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一幅没有主观情感注入的艺术作品也就失去了审美的意义,情感的真挚与强烈,可以增添作品的美感。
二、“搜尽奇峰打草稿”在西方绘画中的体现
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画语录—山川章》中讲:“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石涛提出“搜尽奇峰打草稿”这一命题及对其所作的阐述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题,通过对传统绘画思想的学习和总结,在自然物如何转变为艺术形象这一问题提出了具时代意义的创作方法,同时也进一步阐述了绘画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所绘画之物必须来源于客观世界,并通过理性思维的加工,经过大量艰苦,认真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全面了解他所要表现的对象各个方面的形态,才能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倾向艺术作品。
以巴比松画派代表人物柯罗为例,从柯罗的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注重现实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一方面又相信高尚的艺术不应是对自然的纯客观的再现,这点符合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实质所在,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不断进入大自然写生,在大自然中去寻求创作的灵感,寻找绘画创作的源泉,但这只是柯罗最后在画室中完成正式作品而做的准备,因为他在他一系列杰作中,如《梦特芳丹的回忆》,《意大利的回忆》,《林妖的舞蹈》都有客观自然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但又区别于现实生活,而在他的作品中是呈现出来的是经过艺术加工,符合大众审美要求的画面。再以现实主义大师米勒为例,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过,他讨厌“夸张装腔作势和虚情假意”,他指责那些为了私利而忘记自己品格的人,因为他们失去了他们的本性和真实性,而这些正式艺术家所必备的。因此他要求自己一定要真是地生活,真实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是的创作,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明确看到,他努力将自己所见真实地表现出来的企图,无论是《播种者》,《拾穗者》,《晚钟》《扶锄者》,我们都能深深感受到真实的生活气息和艺术家对生活观察的如此深入,播种者的艰辛,扶锄者和休息着之劳累,拾穗者和喂食者之贫困,都以其深刻的真实性和现实性给观众心灵的震撼。
通过中国传统美术理论中的主要范畴和命题和西方绘画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与西方绘画创作中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分析,理解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有利丰富我国美术比较领域,增长我们见识,同时也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发展,通过绘画领域的比较为切入点,使我们理解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个窗口。
参考文献: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简史[M].青年出版社,2001.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简史[M].青年出版社,2001.
[3]高天民.法国美术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袁宝林,王宏建.美术概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