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5日,有幸游览了江西龙虎山。这里碧水丹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此山并非独峰枝秀,而是群峰绵延。争奇斗艳、山川绮丽,如龙腾虎跃,素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称。
龙虎山是歷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它集雄、险、幽、秀、奇、绝于一身,更兼崖墓葬文化和道教及道教文化的中国特色。
据载,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山麓肇基练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发展迅速,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作为道教圣地,至今备受海内外道教界推崇,到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一路走来,我完全被浸润在历史反复蒸馏的文化琼浆和物华天宝、秀色饕餮之中。如醉如痴地感叹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辉煌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
从道教“祖庭”大上清宫到嗣汉天师府,是一步一卷,肃然起敬,再从千年古镇顺泸溪河而下,是一波一画,美不胜收。清澈碧绿的河水像飘丝的玉带缠绕于玉柱灵壁之间。“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莲花戴不得”、“玉梳梳不得”、“仙桃吃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用不得”十大景观惟妙惟肖,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仙水岩景区诸峰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据介绍,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从河中竹筏上眺望,隐约可视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
那么,在这百米陡峭的绝壁上洞穴是如何开凿的?重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
为了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不知触动了多少考古学家,探险家的高级神经。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元,后增至40万元人民币招募破解智慧之士,而至今未能如愿以偿。
于是乎,神秘的色彩愈加浓重。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礼祭”;其棺葬可使“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但多数人从崖墓基本在朝阳的高处这一现状推断认为,应与古人崇拜太阳和祈盼永久保存先人遗骨有关。
悬棺的方法,众说纷纭。一个个假想,一串串提出,一次次推演,什么“堆土法”“绞链法”“搭架法”“地壳变动、水位下降”等,又一一被科学所否定。
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会产生高度的文明,原始的智慧不应跨越历史的长河。朴素的古人也许以最粗糙的劳动留给现代文明人的是一个哑谜吧。
乘竹筏神往至仙水岩飞云阁,这里早已游客云集,或乘舟、或驾车、或徒步,整个河套及崖壁左右布满了车辆、船只、人群。目的均是一览升棺之绝技,观瞻历史遗风和民族雅俗。
飞云阁的悬崖峭壁前,有几根粗绳直通百米高的山顶,阁前水面上停放着一条小船,船上放着一付圆圆的棺木,随着一串鞭炮和唢呐的响声,从山顶顺绳索急速下来一人,并做着各种杂技的动作,一会儿像春燕展翅,一会儿像攀猿倒挂。矫健敏捷的身形,无不让人惊心动魄,惊呼赞叹。他首先进入洞穴,尔后再下二人,如第一人炮制,在连续完成惊险动作之后,下到小船。准备就绪,鞭炮响后,和着乐声,棺木被徐徐拉起,直至洞穴平行,被洞中之人平拉入洞,棺木就位,整个升棺过程完成。
升棺表演是龙虎山旅游景区人为的最精彩的一幕。在这里形式上是展示的二千多年前古越族人留下的谜底,实则确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看点经济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却使我们直面了中国历代官场文化的真谛。
据同行介绍,“升棺表演”经历了三次演变:最初是“悬棺表演”,后更名为“吊棺表演”,再升华为“升棺表演”。这一字之差,绝非文字概念的曲同,本质上是在不经意中演绎中国人根本上对中国历朝历代主导社会潮流的吏官制度的崇拜和向往。
所谓“棺”谐音“官”也。“悬官”“吊官”均属不雅不吉之词,只有“升官”才是多数人崇尚的趋向。
游人及观光者的如醉如痴,表演者的栩栩如生,完全幻化在泸溪河清澈的水中,在微风荡起的涟漪摇曳下呈现的是一幅“美妙”的且扭曲的仕途画卷,是浓缩了的浑浊的中国政治生态。
业内人士生动的说:“你们看,之所以叫‘升棺表演’,是因为‘官’需要上面有人提携(棺用绳往上提),中间有人帮助(棺需有人向洞中侧拉),下面有人抬举(棺须有人稳扶),越是有人在高位,棺(官)位就会被提升的越高。”一语中的,不论你承认与否,这便是中国政治生活的现实。
说到中国的吏制,由封建社会的当官做老爷到今天的“公仆”、“服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世人对官位的追求,孜孜矻矻,前仆后继。不可否认,新时期民风淳化,情操高尚,不乏有识之士将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贡献人民。但更多的人依然是把当官看做是最大的荣耀和光显。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你看,身边有位带团的导游小姐振臂高呼:“各位队友,升棺表演结束,接下来是降棺表演,我们只看升棺表演,不看降棺表演”。经她一说,像着了魔的人群带着惊愕和疑惑的眼神踧然散去。
“棺材”“官财”也。其实“降棺”系“降财”也,企业家、经营者可以观赏。有人如是说。然而,置留观赏升降全程者却少之又少。也许是出于绝对的好奇,也许是出于离职后的本真的反思,也许是出于商海弄潮儿求财的心诚,也许是出于张天师道家人生哲学的点化,有人竟不惧忌讳不忍心离去,留恋忘返。可毕竟不是人流中的主流。
生态平衡环境,心态决定命运。生态失衡造成物种的灭绝,心态不良,会丑化美好的人生。无论是求官、求财、求福、求健康均是人生使然,美好的愿望和向往。狭小但人气旺盛的环境凸显的是“官”“财”“利”“禄”的失衡。这一现象早已被麻木的人们所接受。也难怪,几千年来“官本位”已深深的定格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流,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土壤之中。
自古就有为官即大贵大富,而聚财未必大富大贵。富是条件,贵才是根本。官阶越高,价值越大,无官无价值。官是百姓的父母,民是官的子民;江山社稷是官的江山社稷;资源是官控资源;机构是官的机构;工厂企业是官的工厂企业,民营受官管制……。在这些积碳观念昭示下和沉浮生态环境的孕育中,中国造就得高官人杰风靡全球,而真正引我中华民族自豪的、让外族人正眼相瞧的只有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诺贝尔奖似乎与中国人无缘。如今也只有“四大发明”这一中华民族的脊梁仍在苦撑着当今世界文明的严峻挑战。
看来,党提出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尤为重要,急切改变或优化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假如理想变为现实,现实成为理想,等级森严的官阶制度,搬下神坛,脱离虚伪的“仆人”为“主人”“服务”的不平等关系,还人以天然本性,让新的价值观念引领生活,激发创造,东方文明乐园之中,就会巨树参天,“升棺”也许就反璞归真——“悬棺”。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此山并非独峰枝秀,而是群峰绵延。争奇斗艳、山川绮丽,如龙腾虎跃,素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称。
龙虎山是歷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它集雄、险、幽、秀、奇、绝于一身,更兼崖墓葬文化和道教及道教文化的中国特色。
据载,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山麓肇基练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发展迅速,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作为道教圣地,至今备受海内外道教界推崇,到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一路走来,我完全被浸润在历史反复蒸馏的文化琼浆和物华天宝、秀色饕餮之中。如醉如痴地感叹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辉煌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
从道教“祖庭”大上清宫到嗣汉天师府,是一步一卷,肃然起敬,再从千年古镇顺泸溪河而下,是一波一画,美不胜收。清澈碧绿的河水像飘丝的玉带缠绕于玉柱灵壁之间。“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莲花戴不得”、“玉梳梳不得”、“仙桃吃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用不得”十大景观惟妙惟肖,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仙水岩景区诸峰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据介绍,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从河中竹筏上眺望,隐约可视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
那么,在这百米陡峭的绝壁上洞穴是如何开凿的?重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
为了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不知触动了多少考古学家,探险家的高级神经。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元,后增至40万元人民币招募破解智慧之士,而至今未能如愿以偿。
于是乎,神秘的色彩愈加浓重。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礼祭”;其棺葬可使“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但多数人从崖墓基本在朝阳的高处这一现状推断认为,应与古人崇拜太阳和祈盼永久保存先人遗骨有关。
悬棺的方法,众说纷纭。一个个假想,一串串提出,一次次推演,什么“堆土法”“绞链法”“搭架法”“地壳变动、水位下降”等,又一一被科学所否定。
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会产生高度的文明,原始的智慧不应跨越历史的长河。朴素的古人也许以最粗糙的劳动留给现代文明人的是一个哑谜吧。
乘竹筏神往至仙水岩飞云阁,这里早已游客云集,或乘舟、或驾车、或徒步,整个河套及崖壁左右布满了车辆、船只、人群。目的均是一览升棺之绝技,观瞻历史遗风和民族雅俗。
飞云阁的悬崖峭壁前,有几根粗绳直通百米高的山顶,阁前水面上停放着一条小船,船上放着一付圆圆的棺木,随着一串鞭炮和唢呐的响声,从山顶顺绳索急速下来一人,并做着各种杂技的动作,一会儿像春燕展翅,一会儿像攀猿倒挂。矫健敏捷的身形,无不让人惊心动魄,惊呼赞叹。他首先进入洞穴,尔后再下二人,如第一人炮制,在连续完成惊险动作之后,下到小船。准备就绪,鞭炮响后,和着乐声,棺木被徐徐拉起,直至洞穴平行,被洞中之人平拉入洞,棺木就位,整个升棺过程完成。
升棺表演是龙虎山旅游景区人为的最精彩的一幕。在这里形式上是展示的二千多年前古越族人留下的谜底,实则确是当今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看点经济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却使我们直面了中国历代官场文化的真谛。
据同行介绍,“升棺表演”经历了三次演变:最初是“悬棺表演”,后更名为“吊棺表演”,再升华为“升棺表演”。这一字之差,绝非文字概念的曲同,本质上是在不经意中演绎中国人根本上对中国历朝历代主导社会潮流的吏官制度的崇拜和向往。
所谓“棺”谐音“官”也。“悬官”“吊官”均属不雅不吉之词,只有“升官”才是多数人崇尚的趋向。
游人及观光者的如醉如痴,表演者的栩栩如生,完全幻化在泸溪河清澈的水中,在微风荡起的涟漪摇曳下呈现的是一幅“美妙”的且扭曲的仕途画卷,是浓缩了的浑浊的中国政治生态。
业内人士生动的说:“你们看,之所以叫‘升棺表演’,是因为‘官’需要上面有人提携(棺用绳往上提),中间有人帮助(棺需有人向洞中侧拉),下面有人抬举(棺须有人稳扶),越是有人在高位,棺(官)位就会被提升的越高。”一语中的,不论你承认与否,这便是中国政治生活的现实。
说到中国的吏制,由封建社会的当官做老爷到今天的“公仆”、“服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但世人对官位的追求,孜孜矻矻,前仆后继。不可否认,新时期民风淳化,情操高尚,不乏有识之士将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贡献人民。但更多的人依然是把当官看做是最大的荣耀和光显。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你看,身边有位带团的导游小姐振臂高呼:“各位队友,升棺表演结束,接下来是降棺表演,我们只看升棺表演,不看降棺表演”。经她一说,像着了魔的人群带着惊愕和疑惑的眼神踧然散去。
“棺材”“官财”也。其实“降棺”系“降财”也,企业家、经营者可以观赏。有人如是说。然而,置留观赏升降全程者却少之又少。也许是出于绝对的好奇,也许是出于离职后的本真的反思,也许是出于商海弄潮儿求财的心诚,也许是出于张天师道家人生哲学的点化,有人竟不惧忌讳不忍心离去,留恋忘返。可毕竟不是人流中的主流。
生态平衡环境,心态决定命运。生态失衡造成物种的灭绝,心态不良,会丑化美好的人生。无论是求官、求财、求福、求健康均是人生使然,美好的愿望和向往。狭小但人气旺盛的环境凸显的是“官”“财”“利”“禄”的失衡。这一现象早已被麻木的人们所接受。也难怪,几千年来“官本位”已深深的定格为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主流,根植于每一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土壤之中。
自古就有为官即大贵大富,而聚财未必大富大贵。富是条件,贵才是根本。官阶越高,价值越大,无官无价值。官是百姓的父母,民是官的子民;江山社稷是官的江山社稷;资源是官控资源;机构是官的机构;工厂企业是官的工厂企业,民营受官管制……。在这些积碳观念昭示下和沉浮生态环境的孕育中,中国造就得高官人杰风靡全球,而真正引我中华民族自豪的、让外族人正眼相瞧的只有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诺贝尔奖似乎与中国人无缘。如今也只有“四大发明”这一中华民族的脊梁仍在苦撑着当今世界文明的严峻挑战。
看来,党提出的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尤为重要,急切改变或优化我国社会的政治生态、文化生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
假如理想变为现实,现实成为理想,等级森严的官阶制度,搬下神坛,脱离虚伪的“仆人”为“主人”“服务”的不平等关系,还人以天然本性,让新的价值观念引领生活,激发创造,东方文明乐园之中,就会巨树参天,“升棺”也许就反璞归真——“悬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