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专门用来揭露被掩盖的事实的特殊报道形式。其特殊性决定了其记者地位的特殊性,但没有决定其记者权益的特殊性。调查记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是目前新闻界面临的一个尴尬的局面,本文从我国调查性报道现状、调查记者的素养与困境等发面分析研究,从而进行探讨保护记者合法权益的途径。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记者;权益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活主导的工作,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而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视环境的重要角色,对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记者的权益,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界关注的问题,怎么如何有效地维护记者的权益,更是新闻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调查性报道及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一)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以揭露被掩盖和损害公众利的事件为主要报道题材,由作者独立完成的,比一般报道更加耗时、费力、花钱的报道。它具备了揭示性、相对独立性、科学性、艰危性和显著性等五大特性调查性报道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出的美国的“掏粪运动”。当时在美国新闻界中以《麦克卢尔》、《人人》等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也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里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的主人公。虽然“掏粪运动”后期衰落了,但是基本奠定了调查性报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闻界正式出现了调查性报道,其中最大的成就是1972年《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二)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有新闻学者认为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起源于古代的史官记事和乐官采风,正式出现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以《申报》为主的外文报刊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因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即首先我国的媒体统归宣传部门管理,好多新闻调查都受到限制,记者无法独立调查;其次,很多新闻在调查过程中会受到当地黑势力的威胁,打压,有的甚至严重威胁到记者的生命安全;另外,记者本身的素质也影响调查性报道的进行。所以说,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我国调查性报道的路途并不平坦。
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现状
(一)调查性报道记者的职业素养
记者被称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的瞭望者,这就意味着记者身上担负的不仅是社会职责,还担负着人民的期望。成为一名记者容易,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难。因此调查性报道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掌握充足的法律知识,既有利于记者在调查中既可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又能明辨是非,避免滥用权利;其次,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可以使记者在调查中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达到最佳的目的;第三,较高的业务素养。要调查取证的能力与隐性采访的能力,这不仅是完成调查性报道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客观平衡的意识,可以使记者保持清晰的思路、理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作为一名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勇于担当道义,在追求新闻的正义性与公平性同时,要保持清正廉洁,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困境与坚守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记者作为舆论的监督者,却往往面临着不能监督舆论的尴尬局面,这是由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首先,低成功率。我国的媒体统归宣传部门管理,新闻调查严重受到限制,记者往往无法独立调查,很多调查性报道因为涉及到多方的利益与形象,经常会“胎死腹中”,另外记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有时候所进行的调查性报道很难做到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次,很多新闻在调查过程中会受到当地利益集团的打压,甚至出现殴打、辱骂记者的行为,使记者的人生安全收到严重的威胁;第三,低收入。调查记者从事的工作要比普通记者的工作难度大,但是其收入却跟普通记者无差别;第四,记者自身素质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妨碍调查性报道的进行,还会造成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评价和信任度降低的后果,影响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最后,记者还往往面临着新闻发出去后被诉讼的危险,而我国目前没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记者的权益,这往往会导致记者败诉、入狱等狼狈的下场。
三、调查性报道记者权益维护的措施
第一,出台相应的新闻法律法规政策。目前,我国现有的针对新闻活动的法律不完善、不健全,使得记者的采访权得不到保障,造成当采访打断时无法据理力争,无法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的尴尬局面。此外,当记者权益收到侵害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部门来受理,而且经常会出现“踢皮球”的现象。因此这项法律政策在保证记者基本的采访权的同时要明确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责。
第二,维护记者权益,要有强硬的后盾。每个报社、电台都要为自己的记者提供坚实的后盾,为记者争取最大的权益。
第三,成立专门的调查记者编辑组织。这是借鉴美国1975年成立的“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成立一个类似这样的组织,不仅利于记者间相互交流经验,还有利于为记者们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调查过程中的安全。
第四,建立奖励机制。媒体是业务单位,记者们的工资都是按发稿量、发票条数计酬这对于地产高质的调查记者很不公平,因此部门应该考虑将调查记者与普通记者分开对待,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保障调查记者的工资,同时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四、总结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上依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地去揭露、批判、报道,以促使社会更加健全的发展。调查记者不同于普通记者,他们永远伴随着人生的威胁和不安全因素,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经济、舆论压力。如果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证,那么选择做调查记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对于调查记者本身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只有建立健全记者权益的保障机制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的调查性报道的健康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不仅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也要给记者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调查性报道概论》,段勃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2]《中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与前景》,苏朝伟,中央民族大学,2005-05-01.
[3]《王克勤:一个调查记者的专业坚守与困境》,邢杰冉,山东大学,2012-05-21.
[4]《记者角色与社会职责》,郑瑜,《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5]《“要新闻,不要带血的新闻”——当前环境与记者权益维护》,孟磊,《中国记者》,2012-07-01.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记者;权益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媒体相对独立活主导的工作,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而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充当着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监视环境的重要角色,对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记者的权益,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界关注的问题,怎么如何有效地维护记者的权益,更是新闻界一直关注的问题。
一、调查性报道及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一)什么是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以揭露被掩盖和损害公众利的事件为主要报道题材,由作者独立完成的,比一般报道更加耗时、费力、花钱的报道。它具备了揭示性、相对独立性、科学性、艰危性和显著性等五大特性调查性报道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出的美国的“掏粪运动”。当时在美国新闻界中以《麦克卢尔》、《人人》等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腐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也就是著名的“掏粪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当时的总统罗斯福,他把写揭露新闻的记者比作英国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里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的主人公。虽然“掏粪运动”后期衰落了,但是基本奠定了调查性报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闻界正式出现了调查性报道,其中最大的成就是1972年《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
(二)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
调查性报道在我国出现的比较早,有新闻学者认为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起源于古代的史官记事和乐官采风,正式出现是在19世纪中期以后以《申报》为主的外文报刊上,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逐步走向成熟。目前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处于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因为特殊的社会环境,即首先我国的媒体统归宣传部门管理,好多新闻调查都受到限制,记者无法独立调查;其次,很多新闻在调查过程中会受到当地黑势力的威胁,打压,有的甚至严重威胁到记者的生命安全;另外,记者本身的素质也影响调查性报道的进行。所以说,我国的调查性报道我国调查性报道的路途并不平坦。
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现状
(一)调查性报道记者的职业素养
记者被称为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的瞭望者,这就意味着记者身上担负的不仅是社会职责,还担负着人民的期望。成为一名记者容易,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难。因此调查性报道对记者的职业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首先,掌握充足的法律知识,既有利于记者在调查中既可以保护自己,减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又能明辨是非,避免滥用权利;其次,掌握充足的专业知识,可以使记者在调查中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达到最佳的目的;第三,较高的业务素养。要调查取证的能力与隐性采访的能力,这不仅是完成调查性报道最关键的步骤,也是获取证据的重要手段;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客观平衡的意识,可以使记者保持清晰的思路、理性的思维、独立的思考。作为一名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勇于担当道义,在追求新闻的正义性与公平性同时,要保持清正廉洁,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原则。
(二)调查性报道记者的困境与坚守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记者作为舆论的监督者,却往往面临着不能监督舆论的尴尬局面,这是由我国复杂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首先,低成功率。我国的媒体统归宣传部门管理,新闻调查严重受到限制,记者往往无法独立调查,很多调查性报道因为涉及到多方的利益与形象,经常会“胎死腹中”,另外记者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有时候所进行的调查性报道很难做到公正性和客观性;其次,很多新闻在调查过程中会受到当地利益集团的打压,甚至出现殴打、辱骂记者的行为,使记者的人生安全收到严重的威胁;第三,低收入。调查记者从事的工作要比普通记者的工作难度大,但是其收入却跟普通记者无差别;第四,记者自身素质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妨碍调查性报道的进行,还会造成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及记者的评价和信任度降低的后果,影响新闻媒体社会职能的正常发挥;最后,记者还往往面临着新闻发出去后被诉讼的危险,而我国目前没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记者的权益,这往往会导致记者败诉、入狱等狼狈的下场。
三、调查性报道记者权益维护的措施
第一,出台相应的新闻法律法规政策。目前,我国现有的针对新闻活动的法律不完善、不健全,使得记者的采访权得不到保障,造成当采访打断时无法据理力争,无法进行正常的舆论监督的尴尬局面。此外,当记者权益收到侵害时,我们并没有明确的部门来受理,而且经常会出现“踢皮球”的现象。因此这项法律政策在保证记者基本的采访权的同时要明确相关行政机构的职责。
第二,维护记者权益,要有强硬的后盾。每个报社、电台都要为自己的记者提供坚实的后盾,为记者争取最大的权益。
第三,成立专门的调查记者编辑组织。这是借鉴美国1975年成立的“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成立一个类似这样的组织,不仅利于记者间相互交流经验,还有利于为记者们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调查过程中的安全。
第四,建立奖励机制。媒体是业务单位,记者们的工资都是按发稿量、发票条数计酬这对于地产高质的调查记者很不公平,因此部门应该考虑将调查记者与普通记者分开对待,并根据作品的质量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保障调查记者的工资,同时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四、总结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上依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地去揭露、批判、报道,以促使社会更加健全的发展。调查记者不同于普通记者,他们永远伴随着人生的威胁和不安全因素,不仅仅是生命,还有经济、舆论压力。如果他们的权益得不到保证,那么选择做调查记者的人将会越来越少,而且对于调查记者本身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只有建立健全记者权益的保障机制才有可能促使我国的调查性报道的健康发展。中国调查性报道未来的路是怎样的,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不仅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也要给记者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调查性报道概论》,段勃著,新华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2]《中国调查性报道的现状与前景》,苏朝伟,中央民族大学,2005-05-01.
[3]《王克勤:一个调查记者的专业坚守与困境》,邢杰冉,山东大学,2012-05-21.
[4]《记者角色与社会职责》,郑瑜,《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5]《“要新闻,不要带血的新闻”——当前环境与记者权益维护》,孟磊,《中国记者》,201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