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自信心 单杠也精彩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d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在浙江省编著的教材中,体操教材是小学体育课程必学内容。在水平一和水平二阶段的教学中,以徒手体操为主,水平三阶段则首次出现了器械体操。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是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五年级学生规定的考核项目,在单元教学之前,笔者有意在任教的五年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随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只有2名学生在教学前敢于尝试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动作,15名学生只能做到杠上支撑,还有3名学生尚未能独立跳上单杠成支撑。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难在教材。从教材角度分析,单杠是小学阶段体育教学内容中动作结构相对复杂、完成难度相对较高的教材,它对学生的上肢力量、身体协调及平衡能力有较高要求。
  2.畏在心理。从学情角度来看,虽然在四年的体育课堂学习中已有徒手体操为基础,但是相比在垫上完成的滚翻动作而言,在单杠上完成前翻动作具有一定难度,对于器械体操的陌生,易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
  3.缺在自信。从生活经历分析,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比较缺乏户外运动的体验,缺少攀爬和翻越等基本生活经验,有限的同类运动经历,让学生在参与全新且有一定难度的项目时缺乏自信心。
  二、案例呈现
  镜头一:上杠难——身体、心理存差异
  单杠第一节课上,带领学生熟悉单杠并尝试跳上成支撑动作。教师在示范后,组织学生按男、女生成二路纵队在一副单杠的左右两侧同时练习。一些身体协调性、灵敏性较好的学生马上能独立完成,还有一部分学生扶着杠迟迟不上……
  原因分析:由于身体形态、运动能力及心理素質方面的差异,使得学生在上杠环节有完全不同的表现。五年级学生的身高一般在1.3~1.7m之间,单杠高度为1.2m,这样的高度对于身高在1.6m以上的高个子学生较为容易,相对矮小一些的学生要跳上单杠成支撑需要费较大的功夫。同时,身体的协调与灵敏素质也非常重要,许多身体灵活性较好的小个子学生能快速独立完成跳上成支撑动作,如,小蒋同学身高1.5m左右,体形微胖,但是协调性较好,完成动作质量较高。此外,上下肢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小朱同学身高1.6m左右,可是弹跳能力和手臂力量偏弱令他不管怎样尝试练习都无法完成动作。
  教学策略:1.能上杠。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2个小组:第1组安排能够独立完成跳上成支撑的学生,且在杠前安排一名保护者;第2组安排不能独立完成的学生,由教师进行保护与帮助,练习目标为杠上支撑坚持5s、10s、15s。在这个环节不强调必须直臂支撑,可允许部分学生屈臂,让学生先有杠上支撑的感觉,体会在杠上保持身体平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图1)。
  2.会撑杠。第1轮练习后,每名学生都能独立或者在帮助下跳上单杠并支撑15s。在第2步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直臂支撑,并体会上体稍前倾的杠上支撑姿势,以肩关节超越单杠为准(图2)。
  3.巧撑杠。正确的撑杠是完成动作的基础,但是在撑杠环节中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身体位置。经过动作分析与试验,教师在第2节课中引导学生体会“6∶4比例”的撑杠动作,即杠上与杠下身体比例约为6∶4,达到提高身体重心的目的(图3)。
  镜头二:团身难——心理恐惧为主因
  单杠第2节课进行杠上团身练习,经过几次示范之后,一半的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完成,另一半的学生由于心理畏惧不敢尝试练习,小倪同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说:“胡老师,我害怕会摔下去,能不能只让我撑着,别让我团身啊……”
  原因分析:在完整的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过程中,杠上团身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说只要过了这一关,整个动作就容易多了。从动作结构来看,杠上团身要做到贴紧杠,身体重心稳定且保持在较高位置。团身时下肢积极压杠,随后上体慢慢向下团身至腹部贴杠,手腕下旋,下巴微收,肩部尽量与膝盖靠拢。同时,在完成杠上团身动作时需保持身体平衡,团身时身体的肩颈部朝下,所以部分学生会像小倪一样担心摔下来,这种情况较为正常,因为他们在之前的生活与运动中较少体验身体倒立的感觉,不过只要教师能在学生学习动作时,给予动作上的正确指导与心理上的安抚和情绪上的鼓励,学生们都能完成。
  教学策略:1.保护与帮助。教师的保护与帮助,可以缓解学生心理上的畏惧感,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在杠上团身学习环节,使学生树立和掌握保护与帮助的意识及方法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可挑选2个责任心强和能力较好的学生当小组长。第1轮,教师运用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对站位与手位进行详细讲解,让2名小组长站在一旁模仿(图4);后面几轮时,由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参与保护与帮助。
  2.合作学习。单杠动作学习,小组合作学练氛围比个别指导效果更好。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6~7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第1轮完成杠上团身动作的人数多,奖励课堂合作分。在合作学习时,组内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与鼓励,学生学练才会更加积极、主动。
  3.心理暗示。面对个别几轮练习依旧无法完成动作的学生,应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并为他们加油打气,如,采用“你看,小方也过了,每个人都能过去的,相信自己,能行的”等话语激励学生,引导和强化“单杠其实不难的”心理暗示,逐步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使学生放松心情。小朱在闭眼的情况下第一次完成了整个动作,兴奋不已,有了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后面的学习小朱同学完全没有了心理阴影。
  镜头三:翻杠难——动作环节不连贯
  在学习了杠上团身之后,指导学生体验前翻下的连贯动作,在几次示范后,学生有了完整的动作概念。但是,在实际练习中,普遍出现杠上团身后,身体在杠两端来回摇晃现象,一旦出现类似现象,学生都会在心理上产生“团身学会了,但是翻杠下好危险”的感觉。
  原因分析:团身前翻下是“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动作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动作质量的分水岭。从动作结构分析看,杠上团身后的翻杠与下杠动作是一气呵成的连贯动作,团身幅度直接影响到翻杠的质量,团身越紧,则翻杠越顺利。   在杠上学习团身时,学生能根据提示达到6:4比例的要求,在翻杠时会容易许多。当学生在翻杠遇到困难时,是因为在团身过程中身体重心下滑,翻杠时身体比例只有5∶5,甚至4∶6,因此,在团身翻杠时重心较难前移连贯下杠,从而出现身体在杠上摇晃不下,容易导致腹部挤压疼痛。
  教学策略:1.转动原理。为避免出现突然发力前翻下现象,降低身体在空中展开的可能性,提示学生要保持团身紧的姿势。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转动原理”体会前翻下动作,即由屈小腿开始上体重心逐渐前移,借着收小腿直至脚跟靠近臀部的位移速度,带动身体团身贴杠,向前转动(图5)。为了让学生更连贯地体会,提示学生在杠上支撑时做一次深呼吸,然后连贯完成团身前翻下。
  2.激发想象。在教杠上支撑前翻下时,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指导学生,要比讲解动作方法更有效。教学中,我尝试把复杂的动作技术简单化,在前翻下学习阶段,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小刺猬,将身体紧紧地团在一起,以起到有效的自我保护作用,学生们看了示范后都能较快理解,而且动作进步迅速。
  3.精益求精。教学中,学生出现的易错动作有:收小腿有快慢、团身前翻时腹部没有贴杠、身体在空中易展开、落地时双脚偏前、落地没有缓冲等,为了帮助学生纠正易错动作,可利用手机镜头捕捉连贯动作过程和易犯错误瞬间(图6),给学生以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对动作顺序、身体姿态以及用力方法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正确、连贯地掌握完整动作,并在练习中提高质量。
  经过易错动作纠正和保护与帮助练习后,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连贯地完成单杠跳上成支撑前翻下的完整动作,随着对动作步骤的清晰和成功体验的增加,学生们逐渐消除了畏惧心理,非常积极地与同伴一起投入到合作练习中(图7)。
  三、案例反思
  1.分析教材,細化目标
  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笔者从教材入手,分析了动作的完整结构和关键环节,并把考核标准(图8)与要求编成动作口诀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和形象地理解动作,从而正确地掌握技术动作。由于课前吃透了教材,明确了教学目标,课中不但没有紧张,反而更加游刃有余,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现象,也能根据目标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2.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单杠是水平三体操教材中难度较大的单元教学内容,教学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首先,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畏惧,教学从最简单的跳上杠成支撑开始,让每名学生都能成功体验杠上支撑,允许个别学生屈臂支撑(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练习后,学生在心理上便有了信心)。其次,组织分层教学,能稳定完成前一步动作的学生,才能进行下一环节的练习,每个动作都在教师的亲自保护与帮助下完成,学生的焦虑(害怕受伤)得到减缓。
  3.尊重差异,激励评价
  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个体差异,是尊重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基础。对于腿部力量欠缺的学生,笔者协助并鼓励他们练习原地起跳动作;对于手臂力量欠缺的学生,让其进行上肢力量练习;对于协调性较弱的学生,通过保护与帮助,引导他们熟悉动作过程;对于个别心理素质薄弱的学生,找准他们畏难的根源并耐心指导。每一轮新动作的学习,笔者坚持对每名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并说:“老师相信你,没问题的!”学生完成动作流畅时,笔者及时竖起大拇指给予点赞,对于完成并不理想的学生应多鼓励:“挺好的,比前一次有进步了!团身再紧一些就没问题了,下一次肯定能过了,加油!”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对于学生是莫大的鼓励。
  4.心理暗示,树立信心
  杠上动作相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心理暗示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策略,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帮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自信,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学练中,笔者鼓励学生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告诉自己,我能行!”引导学生从最初的心理畏惧到敢于尝试,从动作失败到体验成功,从衔接不畅到动作连贯。因此,不管教材难易程度如何,只要善于分析教材、科学处理教材,做到心中有学生、行动有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时就都能找到有效的解决策略和方法。
其他文献
40年前的5月15日—22日,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被称为学校体育里程碑的规模空前、影响空前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也称为“扬州会议”。“扬州会议”虽然已经过去了40年,但是,“扬州会议”给中国学校体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而温馨的记忆,至今仍然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为什么大家如此怀念“扬州会议”呢?因为“扬州会议”开创了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之先河,较好地回答了做什么样的学校体育,以及怎样
案例背景:  原地双手头上向前掷实心球是一项以发展力量素质为主的投掷类项目,也是南京市体育中考项目之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处在重要的位置。这个项目对技术动作的要求较高,学生对出手的角度和速度很难把握到位,这也是笔者一直感到困扰,一直在不断探究的问题。笔者在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单元共安排6课时,本次课是第3课时。  案例描述:  宣讲课堂内容:本次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的完
一、单一身体练习需要丰富化  内容呈现:展示内容的单一身体练习是:直线自传→绕杆自传→摸地向上自传→原地对墙传球传高→移动对墙传球→对传传高(隔网)→原地自传 传球比直→双人传球比直→自传球传远→对传过网传远→自传打点→传球过网比准→自垫 传球→自垫 传球→网前自传传高,拨球過网 同伴接住→跑动传垫球→发垫传。  思考:从“自传”“对传”到“打点”,再到“垫传”,整条传球的技术线循序渐进,前后练习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9年第2期中刊登了一篇题为《一瓶在手 趣味多用》的文章(以下称为原文),笔者感觉很实用。从原文中,笔者看到作者利用矿泉水瓶来提高学生的篮球运球水平,使技术动作的学习多样化、兴趣化,练习的效果也较好,值得借鉴。于是,笔者按照原文中的方法进行了多次教学实践,基于笔者所教学生的学情,发现如对几处进行改进或完善,教学效果会更好。特与两位教师商榷,供大家研讨。  一、抛接难掌握,托
2020年12月6日—10日,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承办,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城区教育局共同协办的2020江苏省基础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高中体育与健康)在苏州相城区相城中学举行。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体育教研员孟文研在开幕式中表示,本次大赛旨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次大赛为
2016年11月17日,长三角地区小学体育特级教师教学研讨会在镇江新区实验小学圆满举行,作为体育教研组长的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终于落地了。  活动当天早上我5点起来就看天气,推开窗户那一刻心都凉了,小雨在飘。我当时心想,难道几个月的努力就白费了吗?好在小雨飘了一会儿就停了,操场地面也没有积水,大课间展示可以正常进行,我也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活动终于结束了,体育组教师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其他
从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3个场景和我国学校体育界一段流行的讽刺语引发思考,先回放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常见的3个场景:  场景1:“三不”的排球考试满分者。  近几年到全国各地讲学时,与体育教师交流的热点问题是升学体育考试背景下的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探索初中升学体育考试,21世纪我国开始逐渐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逐渐完善并形成相对固定的体育制度。这一制度
这天,天空逐渐变得阴沉,不久,就开始飘起零星雪花,这对于难得一见下雪天的西安来说,足够让学生们欢呼雀跃一阵了。即使寒风刺骨,也阻挡不了课间活动时学生们在操场上进行跳绳、踢毽子、游戏、跑步等活动的热情。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场景嘛!在这样的环境下上体育课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下午最后一节是六(2)班的体育课。操场上已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此时,雪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当我走进教室问学生想在室内还是室外上课
编者按:如何上好雾霾天教室里的体育课?不少教师常常束手无策。而面对这样的难题,湖北武汉的教师们迎难而上,“将问题当课题”来研究,在室内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为此,栏目组选编了他们提供的,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一年级雾霾天室内体育课的部分资料,希望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期待能引发大家的关注与思考。  一、雾霾天气室内体育课教学研究的背景  随着全国各地雾霾天气频频出现,空气污染情况越
“送教下乡”是学校间、区域间进行的一种教研活动,是优秀教师对乡村教师教育理念、技术、技能的指导与扶持。实践中,送教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既可以“送下去”,也可以“送上来”;既可以送教,也可以要教;既可以高中与初中、小学与幼儿园之间域内纵向性的送教、献教,也可以片区强弱学校、中心学校与二级学校之间片内横向性的要教、帮教,更可以是兄弟学校或联谊学校之间的研教、赛教。送教要善于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