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还是归宿?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八十年代伊始,艺术电影开始进入中国电影人的视野,由于艺术电影的特殊性,许多在不同类型电影中出现的意象在艺术电影中被消解与重构,其中,“家”在传统电影中作为一种反复怀念的“心灵港湾”的意象化表达,在艺术电影中通过多种方式被解读,成为了电影叙事的重要内核。
  关键词:艺术电影;“家”;逃离;回归;反思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1
  近年来,中国艺术电影在具有自我表达意识的导演人的浇灌下逐渐成长。伴随一种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导演能够将自我的情感诉求展示出来,并表现出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因此,在各类电影中常出现的意象在艺术电影中被消解与重构,其中,“家”作为在传统电影中被反复怀念的“心灵港湾”的意象化表达,在艺术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所以,要对艺术电影进行深层次解读,对“家”的阐释是有必要的。
  一、“家”的意义
  在泱泱华夏的发展史中,“家”作为组成“乡土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繁衍出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建立了对所谓“人情社会”影响深远的家族观念。
  由此可知“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力,而在艺术电影中也不能免俗。就以“成长”为母题的艺术电影来说,“家”是成长的重要策源地。《十七岁的单车》中,坚的成长以对家庭的欺骗为背景,选择欺骗家庭来满足虚荣的愿望,自行车作为象征,当被父亲发现时意味着坚与家庭的决裂,同时也带给人物叛逆的成长。
  此外,“家”与“人”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不同的关系构成,推动故事。第一种是个人化的体现,表现为个人与整个“家”的对立或依附关系。以《立春》为例,主人公王彩玲以其一人对抗生养她的县城,对于她来说闭塞的县城就是打击她的“家”,个人与之对抗是与整个传统的家庭对抗。从片中看到“家”是多么的强大,在其阴影下反叛者都难逃失败的厄运。第二种是家庭化的表现,在国家宏大叙事下小家的何去何从,将“底层”人为的扩大化,此时“家”作为一种个体的依托,在社会大潮中随波逐流。如《三峡好人》所述,“以个体选择折射大时代变迁的主旨,在朴实而流畅的镜语表达中举重若轻”[1]。我们习惯于用“国”的概念湮没个体的诉求,在这样的建构中“家”被逐步消解,乃至重构为家国一体。
  二、“家”的表达
  在许多的艺术电影中,人与“家” 是对立的,叙事的核心往往围绕人与“家”的关系展开,通过两者关系的变化来完成叙事。关系转变带来叙事结构转变,产生多种发展方式。
  1、逃离
  表现主人公和“家”之间的对抗关系是艺术电影叙事模式之一,也是第六代电影人惯用的手法。以《青红》较为典型。
  影片描写两代人对“家”的逃离,表达了个人在时代大潮中的颠簸。首先是父辈的逃离。曾经属于上海的青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三线建设,可惜当热血渐冷,只剩不甘时,只想回上海,“因为上海不仅仅意味着一个月“三百元”的工资,更意味着一个更为复杂的族群类居的文化内涵”[2]。耐人寻味的是,他们认为“家”在上海,逃离是归“家”,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这里才是“家”。影片在表现第二代的逃离时运用了意味深长的对比手法,孩子对于“家庭”的逃离和对于“家园”的归属戏剧性的统一在矛盾中,是“家庭”逼迫斩断孩子与“家园”的归属而造成了孩子对“家庭”的叛逃,是父辈强加于子女头上的“家”的概念造成了青红的毁灭。
  2、回归
  随着艺术电影的不断发展,影片从表现逃离而转变为对“家”的回归。先锋当属贾樟柯。
  关于故乡情节,贾导是这样表述的“我是23岁的时候离开山西的。我的创作跟我的家乡是分不开的,我前面三部电影,叫做‘故乡三部曲’,山西有我的成长记忆,山西人的情况,山西的社会状况,可以反映整个中国的状况。我走到山西的土地的时候,不慌,很踏实,这是山西这块土地给我带来的帮助”[3]。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家”的牵挂是个人行动的推动力。在《山河故人》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两次钥匙的出现将归“家”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一次是梁子失而复得的钥匙,当初气焰嚣张挥别家乡,到被生活重压黯然返乡,“家”成为了在外伤痕累累的游子唯一的慰藉,回家是对现实的无奈妥协;第二次是涛儿给到乐的钥匙,对于十年之后无根无依的到乐来说,这是唯一与“家”的联系,只有时刻携带的钥匙才能作为到乐心中渴望的“家”,象征“归家”的愿望。
  3、反思
  随着新生代导演不断崛起,对于“家”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非黑即白的主题,而是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对其进行反思。
  顾桃作品《乌鲁布铁》正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乌鲁布铁”是内蒙古的鄂伦春民族乡。这里的山民靠打猎牧马为生,生活平静。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鄂伦春的年轻人开始遗忘传统,用摩托车代替马群是新老两代之间冲突的集中表现。但导演在讲述故事时展示了在现代文明对旧有家园冲击下的深刻反思:用现代科技去代替传统固然是好事,但在现代化演进过程中所遗失的传统文化却难以弥补,两者的矛盾存在与许多人旧有的“家园”里,究竟该怎样协调两者,确实值得思考。
  三、小结
  综上所述,“家”在电影中的阐释是向前推进的,导演通过表现个人与“家”的关系表达极具个人化的思想。同时“家”所具有的相对私人化的空间使个人的意愿得到了更加充分的表达,因此在艺术电影中,对“家”的解构和建构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文艺研究》,2009年,第一期,第85页.
  [2]吴海红《延宕与悬置:论王小帅电影<青红>中的“移民”塑形》,2011年,《电影评介》,第11期,第39页.
  [3]徐许访谈《小人物的艺术尊严—贾樟柯访谈》,《大众电影》,2006年, 第19期,第3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讲述了生存的困境与人生的虚无,海明威传达的观点与存在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本文旨用存在主义的观点分析如何逃离生存困境,获得生活的意义。  关键词:存在主义;虚无;自由选择  作者简介:冯爱伟(1992.4-),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外国语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第二性》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在女性主义、女性命运上的具体运用。存在主义是一门关于人,关于人如何存在的哲学。波伏瓦从女性主义的思想和对女性生活的关照出发,将存在主义具体运用到了对女性问题的分析上,揭示了作为社会上的“第二性”,“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形成的”这一事实。即:女性的“第二性”这一附属、次要的地位是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被逐渐赋予的。波伏瓦揭示了“女人”形成的过程,并指出了女性应如何
课题项目:该论文为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研究生重点科研项目“陈忠实与拉斯普京创作中土地意识的对比研究”(项目编号:syjs201605)成果之一。  摘 要: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小说”是19世纪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走向衰亡的真实写照,而《还乡》作为其中之一,通过逃离和回归荒原事件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微,还揭示了一种深层含义:在农村与工业浪潮的对抗中,人不自觉地成为这种潜在对抗的牺牲品
摘 要:作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冰心凭借独特的风格、优雅的文字及亲切的笔触,创作出一部部清新隽永的珍品,尤其是被赞作“最初的美文”《笑》,该部作品诠释了“爱的哲学”——母爱、童心和爱回家自然,成为冰心早期成名作之一。本文以散文《笑》为例,从该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入手,并对其内容、语言两个维度进行赏析,从而凸显出《笑》的审美性和抒情性。  关键词:冰心;《笑》;散文赏析  作者简介:杜丽(
摘 要: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时期最重要的词人之一,李煜的词入宋前后风格迥异,特点都十分鲜明。从后主之词开始,词体文学在遣词、意象、手法上都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意象”;“移情”;“通感”;“比兴”;“遣词”  作者简介:郭芷彤(1996-),女,辽宁省辽阳人,汉族,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小说《占有》是1990年布克奖的获奖之作。一直以来,A. S.拜厄特都特别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在这部小说中也不例外。本文借助Aharon Kellerman的个人空间理论,旨在解读知识女性在个人空间中构建主体性的探索以及拜厄特对这一问题的观点。  关键词:知识女性;个人空间;主体性  作者简介:车莉莉(1990-),女,汉族,浙江德清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作者简介:陈旭(1983.10-),男,汉族,陕西子长人,法学硕士,毕业于陕西科技大学,原工作于陕西省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现供职于西藏阿里地委党校(从事援藏工作)。  来西藏阿里地区从事援藏工作已经两个多月了,不知不觉中,今日已是中秋佳节。  中午的时候和妻子视频,看到她回到娘家,与家里人正围在一起吃火锅,女儿在地上跑来跑去,其乐融融,让我这个身在远方的人,心里多了一丝宽慰。下午,同是来自陕北的高宝
一代才女蔡文姬,出生在东汉乱世末年。  她的自传体长诗《悲愤诗》,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五言诗的新创作;古乐府琴曲歌辞《胡笳二八拍》是一篇震撼人心的绝唱。  蔡文姬对后世至现今,影响至深。唐代诗人李颀写道:“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有十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现代作家郭沫若的大型历史新编话剧《蔡文姬》,波澜壮阔地再现了文姬归汉的历史一幕。  可是,历史也留下了一个谜团——无论《后汉书》
摘 要:唐诗是中华瑰宝,英-译旨在传扬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很多唐诗素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称,其意境的再现便至关重要。意境是唐诗的灵魂,如不能向读者传达这精华部分,好比“画龙不点睛”,没有神韵。关联-顺应理论认为翻译既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站在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与其进行跨文化交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孤偏盖全唐”之作,本文选取部
摘 要:《你好,疯子》作为一部悬疑剧,让人不断追问:疯子从哪里来、他们是谁、他们要走向何处。正是这几宗谜,恰恰引发了我们关于生命的终极思考。《你好,疯子》无论从技术层面、内容层面还是现实层面都是悬疑电影的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你好,疯子》;谜宗;人物身份;主体人格;命运  作者简介:王嘉仪,女,研究方向:文艺评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