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搞清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与优良个性发展的关系并有效地培育学生优良个性十分重要,笔者对此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良个性,作用,培育,方法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区别与他人的特异品质,个性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个对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无不具有独特的优良的个性。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
1.人的个性与整体素质发展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家们研究认为新世纪的人才素质有以下特征: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交际能力。世界各国也视未来教育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为: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到中小学生身上应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这些素质的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结构。个性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独特风格,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凯洛夫教育学中无儿童的影响,教育研究不重视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加之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徘徊,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学生成为按一个模子训练出的考试机器。这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扼杀了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彻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跳出应试的框架,就必须重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发展人的个性,把追求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理解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认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相素制约的统一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是素质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和发展环境,个性发展又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二是个性发展以主体素质为支撑条件,而个性发展又反作用于主体素质的发展。良好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而个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素质的提高。所以说,素质结构的完善过程就是良好个性形成发展的过程,发展个性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
2.促进学优良个性发展的基本策略
2.1 运用“选择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应试”的指挥下,在计划、教材、要求、考试等方面一刀切。统一支配了学生的一切,使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不同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均被纳入统一之中。正因为此我们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们相同的基本素质,又看到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有选择的教育,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因此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2 运用活动课为促进学生个性提供优良的成长条件。
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成为个人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泼的活动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如果不从事某种形式的活动,就不可能形成或提高相应的活动能力。学校要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良好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意识与创造性。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上应注意: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力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立创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主体意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对其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才能表现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主动进取表现为个人应该具有生产新的思想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技能。对于中小学生创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才能。
总之,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探求新知。努力创造是以“我”为主,不能简单地模仿教者的思路,让学生根据实际,发挥自我长处,去获取知识;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求异、求新,使其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开发。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作用,培养出一批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自强、自力、开拓创新等良好个性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人力保证。
【关键词】素质教育,优良个性,作用,培育,方法
个性是作为个体的人区别与他人的特异品质,个性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每个对人类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无不具有独特的优良的个性。所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优良个性的培养,从而促进他们整体素质的提升。
1.人的个性与整体素质发展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家们研究认为新世纪的人才素质有以下特征: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交际能力。世界各国也视未来教育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为:创造力的培养。具体到中小学生身上应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素质教育就是提高这些素质的教育,其实质就是要充分挖掘人的自身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人的素质结构。个性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独特风格,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受到凯洛夫教育学中无儿童的影响,教育研究不重视对儿童本身的研究,加之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徘徊,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学生成为按一个模子训练出的考试机器。这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扼杀了个性的发展。因此,要彻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跳出应试的框架,就必须重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发展人的个性,把追求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在理解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上,我认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是相互联系,相素制约的统一体。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是素质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生存基础和发展环境,个性发展又丰富了素质教育内涵;二是个性发展以主体素质为支撑条件,而个性发展又反作用于主体素质的发展。良好素质是个性发展的前提,而个性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素质的提高。所以说,素质结构的完善过程就是良好个性形成发展的过程,发展个性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
2.促进学优良个性发展的基本策略
2.1 运用“选择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应试”的指挥下,在计划、教材、要求、考试等方面一刀切。统一支配了学生的一切,使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不同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均被纳入统一之中。正因为此我们才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既承认人们相同的基本素质,又看到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应以人的实际差异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有选择的教育,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一点,因此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2.2 运用活动课为促进学生个性提供优良的成长条件。
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成为个人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泼的活动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如果不从事某种形式的活动,就不可能形成或提高相应的活动能力。学校要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健康的发展。
良好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意识与创造性。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上应注意:①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力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立创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主体意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对其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②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才能表现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主动进取表现为个人应该具有生产新的思想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技能。对于中小学生创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才能。
总之,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探求新知。努力创造是以“我”为主,不能简单地模仿教者的思路,让学生根据实际,发挥自我长处,去获取知识;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和实际操作过程中求异、求新,使其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开发。只有这样才会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作用,培养出一批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具有自强、自力、开拓创新等良好个性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丰厚的人力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