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粮食出问题 省长责任没得推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hxf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事权与责任。这是国务院就全面落实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出台的第一个专门文件。
  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后,我国粮食安全是否已高枕无忧?在维护粮食安全上,《意见》提出了哪些新亮点和新举措?未来如何建立健全粮食安全责任长效机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对此,笔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强化忧患意识:粮食稳产增产面临更多挑战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在粮食“十连增”的高起点上,2014年,我国粮食“仓满库盈”。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实现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后,继续稳产增产面临的困难更多、挑战更大。
  陈锡文分析说,一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粮食安全这根弦决不能放松,否则粮食生产容易出现大的滑坡;二是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消费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成为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三是在“十一连增”和当前部分粮食品种供求相对宽松的背景下,一些地方存在放松粮食生产、忽视粮食流通、过度依靠中央的现象,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新常态下紧平衡仍将是我国粮食供求的长期态势,因此要坚决守住粮食总量安全底线,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警机制,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也是国务院此次出台《意见》的一个重要考量。
  明确事权责任: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我国粮食生产“十一连增”背后,是频频告急的土地污染、日益紧张的资源供给、步步逼近的耕地红线……如何增量提质,在守住粮食数量底线的同时守住粮食质量安全底线,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当前中国粮食生产面临复杂的格局,粮食安全正面临几大挑战。”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副会长田鸿儒表示,一是国际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二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三是来自环境生态恶化的巨大压力;四是农业劳动力的持续减少。
  在这种意义上,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将粮食安全纳入政绩考核,将从制度上为我们的饭碗戴上“护身符”。
  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颜波分析说,这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从八个方面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事权与责任,涵盖了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重要内容,不仅强调了粮食的数量安全,还强调了粮食的质量安全、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此次《意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陈锡文分析说,比如,在加强粮食生產能力建设方面,明确要求落实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离任审计制度等;在加强粮食储备能力建设方面,要求严格按照储备规模和完成时限,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等。
  “从守住耕地红线到保护种粮积极性,从发展粮食物流网络到加强粮食产销合作,这些责任都是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必须落实好的新要求,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保障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说。
  注重考核问责:形成维护粮食安全长效机制
  目前,我国粮食产后损失浪费仍然很大。据测算,全国农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浪费粮食每年在700亿斤以上,消费环节的浪费现象更为惊人。
  正因为此,此次《意见》不仅明确了各省级人民政府在粮食生产和地方粮食储备上的具体责任,也明确了在稳定区域粮食市场和推进节粮减损和健康消费等方面的多项任务。陈锡文指出,把这些措施落到实处,需要切实增强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意识,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措施,更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严格追责问责。
  在考核问责上,《意见》明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本意见抓紧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定期组织对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扬,对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重大情况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意见》通篇都在强调要建立健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各项制度与机制,特别是明确要求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未来在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机制上更严格、更严肃,有利于形成落实粮食安全责任的长效机制。”陈锡文说。
其他文献
随着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及价值增值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研究与开发受到各国企业的普遍重视.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一般占其销售额的5%,微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高技
3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向新闻媒体介绍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规划》是指导今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陈晓华在介绍情况时说,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存在着隐忧。特别是农业资源的约束日益趋紧,一些地方农业面源污染在加重,农业的生态系统在退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
导游人员是旅游服务诸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和最具代表性的要素之一,这一要素的先进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生命力。鉴于此,本文对中职旅游教学中导游员素质与能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日前表示,中国农村环境正拉响警报。目前,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农业面源污染量大类多、分布广,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是中国人身体及心灵的家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广袤农村一直是文人笔下诗意栖居、安放乡愁之所。当农村污染加剧,青山不在、绿水难觅,“乡愁”该往何处安放?农村逐步告别贫困之后,环境污染正成为另一种“乡愁”
“古村落正在拨打120!”这并非危言耸听。前不久,笔者到江西、福建、陕西等地探访10余个古村落,发现古村保护危机与生机并存:有的山水环抱、重焕活力,也有的门庭冷落、坍塌颓败;一些地方,村民自发性抢救保护让人心生敬意,但一些“建设性破坏”“规划性破坏”也触目惊心。  “破坏”的原因,有认识上的问题,也与资金缺乏有很大关系。尽管国家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给予几百万元补助,但相对于一栋古建筑动辄上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