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与出世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来描写诗词写作的境界,也包含了他关于人生的思考与体会,遂被广为传颂。入乎其内,所以入世体会红尘;出乎其外,所以超乎于世领悟。而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入世历浮沉,更需要出世寻超脱。
  何为入世,为何入世?入世即体味真情实感,真切地体会作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真正明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何许滋味,拥有一个人所具有的一切情感,经历一个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真正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是为入世。入世者于是有了为人的根本,会哭会笑,会嗔会怒,会喜会悲,在每一件所历之事中表达出最恰当的感情,方可称人。孔夫子怀不世之才却四处碰壁,看遍人生百态仍周游讲学,践行自己的儒道。或言,“为何一定为人,为佛为神,看透凡尘,岂不妙哉?”佛祖先渡红尘,大彻大悟方为真佛;方士游历世间,知世间疾苦才可成神。所谓神佛,也不过是先入世后出世的凡夫俗子罢了。
  何为出世,为何出世?超然俗世之外,以世外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可谓出世。出世者往往拥有一颗冷静理智的心,一双洞明世事的眼,辨人之不能辨,察人之不能察。李叔同东渡西归,剪去三千烦恼丝,留下“长亭送别”的名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扔掉了官帽,留在了田野里,不喜不惧。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俗世之中,难免被情感和各种束缚迷住了眼睛,看不清来路,更不知去处,只能迷茫地前行。而出世者往往能理智地抽身于外,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来龙去脉,于是可以冲破重重枷锁——不止情感和思维的角度,甚至是世俗伦理。
  当一个素描画家想要描绘众生画像时,他必定会混入人群,又与人群保持距离,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观察、了解所绘之人,又能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勾勒人像,这是绘画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写作上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世以体会人生,明白喜怒哀乐,人生起伏;出世以領悟哲理,理智规划人生,这是人生态度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此三者,可见入世与出世之相融共通、对立统一,更可见此理之妙用无穷也。
  然入世与出世也有常人、聪明人与智者的区别。智者听上去高高在上,思维处在人类甚至宇宙的高度之上,遥不可攀,其实也并非无心无情,未曾入世。颜回家贫,却乐在其中,不是他不会饥饿、不会寒冷、不会难过,只是他恰到好处,选择超脱于此事之外,选择以一颗乐观的心面对所历之事,再回到生活,享受生活;苏格拉底被诬蔑囚于牢狱将被处斩,不是不会愤怒,不会渴望自由与生命,只是他超然于世的理性告诉他,法律的威严应高于一切,所以他从容赴死。出世者不应是高高在上的,他们更应说是能看透本质的入世者,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完全置身于俗世之外,生于俗世,必定会与俗事打交道。
  所以那些自视甚高,自以为看透一切的人算不得真正的出世者,因为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渺小,自然多么伟大,也没有人比出世者更明白,人类多么需要团结和平。所以他们往往是谦逊的、包容的。也许这世间绝大多数劳苦大众终其一生也无法打破常人的桎梏,踏入智者的殿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立足红尘俗世,仰望浩渺星空——为寻得那份宝贵的超脱孜孜以求。
  脱离了地心引力,才看清这方天地的沧海桑田;跳出了人海茫茫,才看透这片江海的潮起潮落。绝不畏惧入世的道路是泥泞还是坦途,却也更渴望拥有一双洞明人情世事“出世”的眼睛。
  入世以锤炼完整的人,出世以追求人的升华。
  (编辑:王莹)
  评点:罗洪眉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其中主体部分由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做这样的逻辑思维来展开行文思路:先说何为入世,为何入世,接着说何为出世,为何出世,再从绘画、写作、人生态度三个方面论述入世与出世之相融共通、对立统一的关系。最后以常人、聪明人与智者对待入世与出世的区别来论述真正的入世与出世应该怎么做的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清晰却不刻板,逻辑谨严而又笔法灵动。素材丰富,论证方法多样。
其他文献
真题回放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考题解析  材料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材料的主干部分,由于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才能对音乐的“中国味”感受更为深刻,从而更清醒,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感触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由两句话组成,分别对“简单事情复杂化”和“复杂事情的简单化”进行界定,而第二句又对这个界定进行了“反拨”和否定,后面的省略号即“并非都是如此”的
踩着民乐的鼓点,女孩们赤脚走出,眼神和步伐里传递着坚定与无畏。几十件矜贵飘逸的华服,绣于其上的繁复精致的顶级刺绣,这场名为“浮生”的国风大秀,被一个25岁男孩搬到了纽约时装周,成为“中国登上纽约时装周最年轻的华服设计师”。  张彦从初中时就有一个奢侈的梦:做服装设计。“为什么?”“因为喜欢,也因为想在各种美好的事物中活着。”身高1米84高高大大的东北男孩,手里却拿着小小的绣针穿针引线,明明有稳定的
关键词:校园暴力;边界与尺度;关爱未成年人……  2018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3个部门联合出台《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的实施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对校园欺凌的分类、预防、治理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办法》明确规定,给他人起侮辱性绰号、在社交媒体发表贬低或侮辱他人人格言论等行为,属于情节轻微的一般欺凌事件。  关键词:欺上瞒下;诚信;真相总会大
病文呈现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似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老腔”以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原生态魅力敲击着人心灵底层被时代喧嚣淹没的神经,令人震撼!【开头这一小节中的三个关键词“发自久远时空”“原生态魅力”和“时代喧嚣”分别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交代了“老腔”令人震撼的关键原因。可惜的是,下文的论证作者重点放在了前两个关键词——即“老腔”的内部原因的分析上,而对“时代喧嚣”
老师究竟能不能惩戒学生?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其中,情况最严重的“强制措施”是指教师发现学生携带、使用违规或者违法危险物品的,应当报告学校,或责令学生交出或者对其藏匿物品的课桌、储物柜等进行检
史铁生说:“时间限制了我们,习惯限制了我们,谣言般的舆论让我们陷于实际,让我们在白昼的魔法中闭目塞听,不敢妄言。”诚然,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信息化时代,许多人都愿意通过小小的一枚鼠标点击着虚拟世界所呈现的精彩,穿梭其中,不亦乐乎,美其名曰“时代潮流”。  自太古至今,自洪荒至繁盛,从人类诞生起,便有二物缠绕人心——虚拟与现实。今日为现实,未来为虚拟,世界是现实,网络世界便为虚拟。虚拟中有理想在呼唤,而
“布里丹之驴”是著名的哲学寓言:如果有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一頭驴到两堆干草的距离完全相同,它就会无法选择,最后活活饿死。  人面对的大多数选择,就像是在两堆一模一样的干草中选一堆,这种半斤八两的选项比比皆是,很多争执与遗憾也由此而起。  面对“布里丹之驴”困局,你只需记住一点:任何选择都是对的。这既可展示你的坚定,又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后果。林中分岔的两条小径,任何一条都有美景,请欣赏你走的那条路。如
一些剑走偏锋的举动,正不断挑战学术圈应有的体面与底线,  叩问着学术与权力的边界  最近,学术圈颇不平静。先是有网友挖出一篇2013年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冰川冻土》的论文《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集成思想领悟之道》,作者徐中民以生態经济学论文的形式,列举了导师夫妇的事例,进而阐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还绘制了一幅图,示意“导师和师娘和谐统一的天人之际”。  据报道,徐中民所致敬
适用主题:转换角度;语言的艺术;为他人着想;改变观念……  我头一次了解到问“如何”比问“为何”好,是在做田野研究时。  当我采访路人,问他们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他们的防御性反应。我问某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比如“你为什么会当医生”“为什么你选择在这所学校教书”,受访者会认为我是在寻找某种正当性,他们得为我所调查的行为找到又好又充分的理由。于是他们会用简短、谨慎且充满戒备的口气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