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8-000-01
摘 要 纵观乒乓球的发展历程,欧洲时期的全盛,日本的称霸,而后中国乒乓球历史性的崛起,欧洲短暂的复兴之后彻底地进入了中国包揽的时期。乒乓球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来分析,结果显示:竞技乒乓球运动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竞技运动 乒乓球 不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中国乒乓球队是名符其实的长盛不衰。而别国的竞技乒乓球运动却在不断地萎缩,在奥运金牌的驱动下,这种被认为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运动项目被许多国家所放弃。乒乓球运动的奥运危机已经初见端倪。本文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分析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体制、制胜规律、技术打法、器材变革、规则变化方面来阐述造成这一失衡局面的根本原因,并探究解决这一局面而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乒乓球的繁荣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乒乓球发展现状、中国乒乓球管理体制进行研究。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尽管学术上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公认的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定义,即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的思想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现状
乒乓球在中国能拥有“国球”的地位,中国乒乓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保持世界领先靠的是雄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才培养体制,靠的是全国乒乓球界的团结奋斗和拥有一支敢于拼搏、不断创新、永不停步的国家乒乓球队。由此而形成的中国自己的乒乓文化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五、影响中国乒乓球运动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举国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中国当代体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体育体制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且已到了不进行改革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地步。首先,高度行政主体化的专业竞技体育模式和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国情。其次,由于体育体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模式中运行,容易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权力高度集中,利益主体单一,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和活力的层层分割的封闭体。
(二)全运会体制
中国体育竞赛体制的最大特色就是有个全运会,这在世界其它体育大国中是不存在的,国内的比赛目的都是为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为参加世界大赛选拔高手。但中国的全运会,属于国家庆典活动。
(三)乒乓球器材变革
器材也是影响乒乓球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先进体育器材在比赛的起点就高,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胶皮,那就是长胶,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先进的运动器材同样对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拥有最先进的球拍,并结合以先进的乒乓球技术打法往往也可以开辟一个时期。
(四)规则变化
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规则的改变,其目的就是促进乒乓球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甚至造成了蔡振华等一批运动员的提前退役;但另一方面,它却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增加了观众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规则的改变只是一个限制条件,它无法改变乒乓球运动的基础,也很难左右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格局,运动员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六、解决中国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加强各区域各国家的乒乓球技术打法、战术以及科研创新的交流,使各国共享乒乓球资源。在乒乓球世界大赛中合理的划分参赛国家,使更多的国家可以有获得奖牌的机会。
(二)各乒乓球组织应积极宣传乒乓球文化,组织各国乒乓球交流,增设乒乓球创新奖项,进一步巩固乒乓球的奥运会地位。合理对待海外兵团,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抑制海外兵团的运动员,加强海外兵团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之间的交流,并增设更多的乒乓球赛事。
(三)中国策略,中国作为世界上乒乓球运动最强的国家有权利,也有责任来促进这项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外交流可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设立乒乓球运动训练培养基地可以直接的促进外国乒乓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开展教练员的培养、培训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乒超联赛才能提高乒乓球运动的世界影响力,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项运动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对乒乓球运动制胜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应及时,更应科学及时的认知和把握制胜规律才能比较客观的认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早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可以更早的提出有效的策略。对器材的变革可以将技术打法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形成自己的杀手锏,进而提高竞技水平。在积极创新乒乓球器材的基础上,应该保障乒乓球比赛中器材使用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李春雷.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雷丰华.高校高水平训练队制约因素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8:83-86.
摘 要 纵观乒乓球的发展历程,欧洲时期的全盛,日本的称霸,而后中国乒乓球历史性的崛起,欧洲短暂的复兴之后彻底地进入了中国包揽的时期。乒乓球发展的不平衡已经严重影响了它的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现状来分析,结果显示:竞技乒乓球运动已经陷入了一个不平衡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 竞技运动 乒乓球 不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中国乒乓球队是名符其实的长盛不衰。而别国的竞技乒乓球运动却在不断地萎缩,在奥运金牌的驱动下,这种被认为只有付出没有收获的运动项目被许多国家所放弃。乒乓球运动的奥运危机已经初见端倪。本文从乒乓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分析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体制、制胜规律、技术打法、器材变革、规则变化方面来阐述造成这一失衡局面的根本原因,并探究解决这一局面而行之有效的对策,促进乒乓球的繁荣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竞技乒乓球发展现状、中国乒乓球管理体制进行研究。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尽管学术上还有着不同的认识,但公认的概念是1987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的定义,即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定义包含的思想原则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和运用。
四、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现状
乒乓球在中国能拥有“国球”的地位,中国乒乓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保持世界领先靠的是雄厚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人才培养体制,靠的是全国乒乓球界的团结奋斗和拥有一支敢于拼搏、不断创新、永不停步的国家乒乓球队。由此而形成的中国自己的乒乓文化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五、影响中国乒乓球运动持续稳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尽管举国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推动中国当代体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这一体育体制的缺陷也逐渐暴露,且已到了不进行改革就无法生存和发展的地步。首先,高度行政主体化的专业竞技体育模式和体制难以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中国国情。其次,由于体育体制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模式中运行,容易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位,权力高度集中,利益主体单一,缺乏自我调节机制和活力的层层分割的封闭体。
(二)全运会体制
中国体育竞赛体制的最大特色就是有个全运会,这在世界其它体育大国中是不存在的,国内的比赛目的都是为竞技体育发现和培养后备人才,为参加世界大赛选拔高手。但中国的全运会,属于国家庆典活动。
(三)乒乓球器材变革
器材也是影响乒乓球竞技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拥有先进体育器材在比赛的起点就高,占据着相当的优势。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了一种新胶皮,那就是长胶,对中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先进的运动器材同样对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拥有最先进的球拍,并结合以先进的乒乓球技术打法往往也可以开辟一个时期。
(四)规则变化
乒乓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规则的改变,其目的就是促进乒乓球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甚至造成了蔡振华等一批运动员的提前退役;但另一方面,它却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增加了观众对乒乓球运动的兴趣爱好。规则的改变只是一个限制条件,它无法改变乒乓球运动的基础,也很难左右世界竞技乒乓球运动的格局,运动员应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
六、解决中国竞技乒乓球运动发展失衡的主要对策研究
(一)加强各区域各国家的乒乓球技术打法、战术以及科研创新的交流,使各国共享乒乓球资源。在乒乓球世界大赛中合理的划分参赛国家,使更多的国家可以有获得奖牌的机会。
(二)各乒乓球组织应积极宣传乒乓球文化,组织各国乒乓球交流,增设乒乓球创新奖项,进一步巩固乒乓球的奥运会地位。合理对待海外兵团,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抑制海外兵团的运动员,加强海外兵团的教练员,加强教练员之间的交流,并增设更多的乒乓球赛事。
(三)中国策略,中国作为世界上乒乓球运动最强的国家有权利,也有责任来促进这项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中外交流可以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设立乒乓球运动训练培养基地可以直接的促进外国乒乓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开展教练员的培养、培训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乒超联赛才能提高乒乓球运动的世界影响力,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项运动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四)对乒乓球运动制胜规律的认知和把握应及时,更应科学及时的认知和把握制胜规律才能比较客观的认识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提早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规律,从而可以更早的提出有效的策略。对器材的变革可以将技术打法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形成自己的杀手锏,进而提高竞技水平。在积极创新乒乓球器材的基础上,应该保障乒乓球比赛中器材使用的公平性。
参考文献:
[1] 李春雷.对中国竞技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1.
[2] 雷丰华.高校高水平训练队制约因素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8: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