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人才得到真实而有效的滋养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3647097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的方向不能由政策、主管部门一味地牵引着一路狂奔,因为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中这样的狂奔风险比较自然、多元、个性化成长大很多。
  创新教育如何落实在教育中,如果落实在课堂中,这是一个反复被提及又反复被否定的事情。上一轮课改,创新教育走的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创新大赛等偏理念的路数;新一轮课改,走的将是创客、STEAM教育等偏行动的路数。一文一武,难道又是跃进式地剑走偏锋?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创客空间、造物运动在各种比赛、评比、达标活动中已经愈演愈烈。本来,这是创新教育蓬勃发展的好事情,但是当所有的名堂都挂上科技节、创客节、创艺节等招牌的时候,会让一线教师在真假难辨的创新教育推进中逐渐浮躁起来。而创新人才培养要“久久为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自然化成长是创新教育肥沃的土壤。观察大才如科学家,小才如工艺师,但凡有创新能力的人无疑从内心、从素养甚至从智商发育都是极具自然性质的,而不是工厂式的批量加工而成的。这里面的原因,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家都有相当多的研究,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无不认识到自由发展的空间对人的创新能力发展最为重要。试想,如果创新人都是按手册、规则去成长,他的意识是顺从、执行的思维惯性,何来创新?怎敢创新?各地方现在都是做三年计划、五年规划,选苗培育,重点培训,大赛夺魁,这样的方式方法规则性特别强。因为比赛,不按举办方的指定产品、竞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很难获奖,那这样的创新教育可持续性怎么能得到保障?
  多元化成长是创新教育有机的生态。先不论现在多数创客教育是基于编程、工艺等比较专业化的培养方向的缺陷,就只说现在的创新人才评价趋于“动手能力”是不是得当?也不论哲学、文学、数学这些纯理论学科的大家是不是创新人才,就只说创新人才要不要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只这两点,我们就很容易看到现在创新教育正在从原来的右倾走向另一个左倾的价值观。人才是多元化的,这估计没有人反对。但是多元化到何种程度恐怕认识不一。创新人才是为社会创新服务的,也是社会创新自然产生的一个群体。科技人才是创新人才,社会学创新人才也是创新人才;数学假说创新也是创新,宇宙理论推演也是创新,创新的森林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一枝独秀。如果我们的政策和主管部门过度强调工业领域的创新教育,那么极易打击、否定在其他领域创新的价值,学生从小起价值观的偏颇会导致创新人才生态的失衡。
  个性化成长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很明确,作为中小学教育来说,创新教育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重、创新能力为重,而创新成果是比较次要的。现在的很多招生政策并不容易测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就只好重视可见性的创新成果了。所以,在发明专利、大赛获奖等方面极为重视,这就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把创新认可圈定在比较小的圈子。这也同时催化了功利主义思想,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技巧来获奖就成为一些投机者的必然选择。即使选择出的真才实学的创新人才也是拿标准去卡出来的相似人才,创新范围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很多不在此规则之内的创新不算创新,创新人才个性化的成长受到限制。
  当然,创新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但观察国际国内教育发达地区的创新教育无不是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宽容学生的技能成长、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培育、激发创新的思维。
  毫不夸张地说,相当多真正的创新人才是大众眼光看不到的,而不是靠一些比较死板的政策、制度、计划培育出来的。
  当然,我们也非常欢迎、鼓励各级主管部门出台宽松的、以人为本的真正非功利化的政策,让创新人才得到真实而有效的滋养,脱离拔苗助长定会百花齐放。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早在2003年,南山教育局就提出了抢占“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三个制高点的战略目标,较早实现了校园网全区覆盖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班班覆盖。2008年,南山区又提出“用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并把建设一个“大网络”、搭建一个“大平台”,服务南山“大教育”作为工作主线,建设南山教育城域网和综合服务大平台,率先实现了“三通两平台”的发展目标。  2012年6月,南山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