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多年前,在钱塘江畔的一个贫困乡村,有一个年轻人不甘走他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路,勇于同命运抗争,他带领6个村民在田野里开起一个小“铁匠铺”,40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个小作坊已发展成拥有数百亿资产的跨国企业。他就是万向集团创始人、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
鲁冠球,这位看惯了钱塘江潮水的农民企业家,总能勇立潮头,与时俱进。他所率领的万向集团,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驰骋国际市场,如鱼得水。几十年来,鲁冠球心中始终有着另外一个梦想,他一直梦想着,中国农业一样能够纵横四海,收获希望。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我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情。”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始终对农业有着浓浓的情结,他一直根植农村,致力农业,情系农民。致富思源,在他心目中,一直把发展农业当成自己和企业的光荣使命。
曾经失败 从未动摇
1969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在萧山宁围的乡村里,鲁冠球同六个农民一道,办起了公社农机厂。40年来,万向一直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追随改革的前沿,从早期的风险承包责任制,到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再到按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走出去”战略……万向从一间只有4000元资本的小“铁匠铺”,发展成为拥有2万余名员工、400多亿元资产、5家上市公司的中国一流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万向的发展经历几次关键的转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低层次多样化产品转型为专业生产万向节;八十年代,从单一的万向节转型到汽车零部件系列化生产;九十年代,又在子公司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涉及汽车零部件、农业、金融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在21世纪,又加快国际化进程,从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从打别人的品牌,到跨国并购整合国际资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万向还只是一个经营农具加工的小企业的时候,鲁冠球便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帮周边每一个村办一个企业,结果难有盈利;80年代,有所发展的万向办起了“农业车间”,发展“立体农业”,后因不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而宣告失败;90年代,万向搞起了“创汇农业”,养鳗鱼并深加工出口,没想到遭遇金融危机,损失上亿。一次次反哺“三农”的失败,并没有动摇鲁冠球的信念,反而更激发其高昂斗志,并不断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也会是一个好产业。”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资本借力 农业开花
新世纪开始,鲁冠球创办了万向三农集团,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由此,揭开了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篇章。鲁冠球以万向三农集团为平台,以“公司+农户”为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带基地,走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一个个符合现代生产特征的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
在浙江临安,投入资金营造2万亩山核桃种植加工基地,带动当地6000多家农户的共同致富。
在浙江德清,投资木业,应用高新技术制作高档环保的装饰板、贴面板、胶合板等新型建材,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并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建设40万亩速生林项目。
在黑龙江,投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向德农股份公司,专业从事以玉米深加工和玉米杂交种子的研究生产,拥有玉米育种基地30万亩,年销售玉米种子达1亿公斤,市场占有率达11%,通过提供优质高产的玉米种子、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河北,投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露露股份公司,打造全国最大的杏仁露生产基地,通过现代工艺,开发经营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拥有野山杏林310万亩,使280万农民直接受益,其中致富的农民有20万。
在江西鄱阳县,万向投资4000万元建立小龙虾深加工基地,不仅使在当地泛滥成灾的小龙虾变害为宝,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农业增收的好路子。
在浙江,万向拥有浙江远洋渔业集团,开展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业务,组建三支远洋捕捞船队,远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带领近海几千渔民结束传统近海作业,开辟远洋捕捞基地,并在浙江、江西等地组建6个水产加工基地,解决了“渔民的吃饭问题”和“人们的吃鱼问题”。
鲁冠球投资生态农业、走农业高科技之路结出累累硕果。从山核桃种植加工、玉米种子培育和深加工、野生杏仁采集到加工、远洋捕捞到加工、造速生林到深加工等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目前,万向三农集团已拥有3家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2个。
“工业使我们从田野走向了工厂,由工厂走向了世界。现在我们要从世界飞回田野,要把从工业赚来的钱去反哺农业、支持农业。”鲁冠球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多年的农业情结。
热心公益 造福农村
多年来,鲁冠球不仅以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造福农民,他还加大对农村各项教育文化事业的资助,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
1984年,鲁冠球把当年承包所得的10万元,捐给当地小学改造校舍。此后20多年间,万向集团投入1500多万元援建了浙江遂昌、苍南和重庆酉阳等西部山区14所中小学校改善教育设施。后来,万向在此基础上专门成立万向慈善基金会,并面向农村推出“四个一百工程”:先是每年在杭州市资助100名孤儿成长成人、100名特困生学有所成、100名残疾儿童自食其力、100名孤寡老人安享天年,每年支出一百万元。后来扩大到浙江省范围内的“四个一千”,每年支出一千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以后,就扩大到全国范围的“四个一万”,每年需支出一亿元。
为了支持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鲁冠球陆续向浙江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共同研究推广生态养殖项目;向浙江省农村青年发展基金捐款1000万元,用于扶持欠发达县开展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奖励扶持欠发达地区青年创业。同时,在原杭州农校的基础上,创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农家子弟,并出资7000万元,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为社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到目前为止,鲁冠球和万向三农集团捐赠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累计超过1.6亿元。“国家要富强,必须农村先富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想为农民做点事!我要用我毕生的追求,在万向的‘万’字上加一个‘点’,使反哺‘三农’成为一个‘方向’!”农民出身的鲁冠球身上始终有着对农业浓浓的情结,正是这种解不开的农业情结让鲁冠球怀揣着他的农业梦想,在反哺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陈可奇)
鲁冠球,这位看惯了钱塘江潮水的农民企业家,总能勇立潮头,与时俱进。他所率领的万向集团,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驰骋国际市场,如鱼得水。几十年来,鲁冠球心中始终有着另外一个梦想,他一直梦想着,中国农业一样能够纵横四海,收获希望。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创业在农村,我一直想为农民做点事情。”农民出身的鲁冠球始终对农业有着浓浓的情结,他一直根植农村,致力农业,情系农民。致富思源,在他心目中,一直把发展农业当成自己和企业的光荣使命。
曾经失败 从未动摇
1969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在萧山宁围的乡村里,鲁冠球同六个农民一道,办起了公社农机厂。40年来,万向一直紧紧把握时代的潮流,追随改革的前沿,从早期的风险承包责任制,到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造,再到按国际标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施“走出去”战略……万向从一间只有4000元资本的小“铁匠铺”,发展成为拥有2万余名员工、400多亿元资产、5家上市公司的中国一流大型现代企业集团。
万向的发展经历几次关键的转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低层次多样化产品转型为专业生产万向节;八十年代,从单一的万向节转型到汽车零部件系列化生产;九十年代,又在子公司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形成涉及汽车零部件、农业、金融多元化的企业集团。在21世纪,又加快国际化进程,从产品走出去、人员走出去、到企业走出去,从打别人的品牌,到跨国并购整合国际资源。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万向还只是一个经营农具加工的小企业的时候,鲁冠球便开始实施自己的“理想”:帮周边每一个村办一个企业,结果难有盈利;80年代,有所发展的万向办起了“农业车间”,发展“立体农业”,后因不适应当时的市场环境而宣告失败;90年代,万向搞起了“创汇农业”,养鳗鱼并深加工出口,没想到遭遇金融危机,损失上亿。一次次反哺“三农”的失败,并没有动摇鲁冠球的信念,反而更激发其高昂斗志,并不断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只要政策对头、重视科技、投资到位,农业也会是一个好产业。”他坚信自己的判断。
资本借力 农业开花
新世纪开始,鲁冠球创办了万向三农集团,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由此,揭开了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篇章。鲁冠球以万向三农集团为平台,以“公司+农户”为产业化经营模式,以龙头带基地,走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新路子,逐步形成一个个符合现代生产特征的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
在浙江临安,投入资金营造2万亩山核桃种植加工基地,带动当地6000多家农户的共同致富。
在浙江德清,投资木业,应用高新技术制作高档环保的装饰板、贴面板、胶合板等新型建材,远销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并在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建设40万亩速生林项目。
在黑龙江,投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万向德农股份公司,专业从事以玉米深加工和玉米杂交种子的研究生产,拥有玉米育种基地30万亩,年销售玉米种子达1亿公斤,市场占有率达11%,通过提供优质高产的玉米种子、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河北,投资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露露股份公司,打造全国最大的杏仁露生产基地,通过现代工艺,开发经营植物蛋白饮料,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拥有野山杏林310万亩,使280万农民直接受益,其中致富的农民有20万。
在江西鄱阳县,万向投资4000万元建立小龙虾深加工基地,不仅使在当地泛滥成灾的小龙虾变害为宝,还为当地农民开辟了一条农业增收的好路子。
在浙江,万向拥有浙江远洋渔业集团,开展远洋捕捞和水产品加工业务,组建三支远洋捕捞船队,远赴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带领近海几千渔民结束传统近海作业,开辟远洋捕捞基地,并在浙江、江西等地组建6个水产加工基地,解决了“渔民的吃饭问题”和“人们的吃鱼问题”。
鲁冠球投资生态农业、走农业高科技之路结出累累硕果。从山核桃种植加工、玉米种子培育和深加工、野生杏仁采集到加工、远洋捕捞到加工、造速生林到深加工等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目前,万向三农集团已拥有3家上市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中国驰名商标2个。
“工业使我们从田野走向了工厂,由工厂走向了世界。现在我们要从世界飞回田野,要把从工业赚来的钱去反哺农业、支持农业。”鲁冠球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多年的农业情结。
热心公益 造福农村
多年来,鲁冠球不仅以工业反哺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造福农民,他还加大对农村各项教育文化事业的资助,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
1984年,鲁冠球把当年承包所得的10万元,捐给当地小学改造校舍。此后20多年间,万向集团投入1500多万元援建了浙江遂昌、苍南和重庆酉阳等西部山区14所中小学校改善教育设施。后来,万向在此基础上专门成立万向慈善基金会,并面向农村推出“四个一百工程”:先是每年在杭州市资助100名孤儿成长成人、100名特困生学有所成、100名残疾儿童自食其力、100名孤寡老人安享天年,每年支出一百万元。后来扩大到浙江省范围内的“四个一千”,每年支出一千万元。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以后,就扩大到全国范围的“四个一万”,每年需支出一亿元。
为了支持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鲁冠球陆续向浙江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捐赠2000万元,共同研究推广生态养殖项目;向浙江省农村青年发展基金捐款1000万元,用于扶持欠发达县开展农村青年素质培训,奖励扶持欠发达地区青年创业。同时,在原杭州农校的基础上,创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农家子弟,并出资7000万元,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为社会培养新型应用型人才。
到目前为止,鲁冠球和万向三农集团捐赠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累计超过1.6亿元。“国家要富强,必须农村先富强!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就想为农民做点事!我要用我毕生的追求,在万向的‘万’字上加一个‘点’,使反哺‘三农’成为一个‘方向’!”农民出身的鲁冠球身上始终有着对农业浓浓的情结,正是这种解不开的农业情结让鲁冠球怀揣着他的农业梦想,在反哺农业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陈可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