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存的天坛有两处,一处是西安天坛,另一处是北京天坛,其中属北京天坛较为著名。天坛是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北京天坛地处北京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它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联系,加强了孔子的社会等级制度,总面积273公顷。
对话谭明
记者:北京天坛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遗产,主要因为其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经过您的观察,有哪些景点是最值得关注和拍摄的?
谭明:想要拍摄天坛,我首推“祈年殿”,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建筑群是中国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的场所,它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极富想象力。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去建造。而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更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既是天坛的代表,对外又可象征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还有中国天坛祈年殿的挂毯,它与中国长城齐名,都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标志之一。
天坛的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并强调与“天”的联系。拍摄时,我们要把辽阔高远的苍穹与圜丘坛有序地融为一体,以充分展示至高无上的“天”。不管是祈年殿还是圜丘坛,其设计都是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
记者:天坛的建筑展示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用镜头表现出这些,应该如何进行构图?又要如何控制透视畸变?
谭明: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彩绘辉煌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六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呈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
我将殿内的主要拍摄分为两步:
1.首先对准四条龙井柱把它们放置左右,中心是龙椅及巨大的雕花屏风,使用宽幅6×12相机拍摄。这样利用相机镜头的透视关系强化我们的视觉感观,更多地展示楠木大柱,重要的是龙井柱要保持垂直,不能有变形。
2.对祈年殿龙凤藻井进行仰视拍摄,关键在于将机位处于藻井的中心位置,调正水平。尤其是焦平面与被拍摄的藻井平面,一定要保持平行,否则变形将毁掉这次拍摄。要利用四根龙井柱的透视,使画面带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在拍藻井时要用更多的有关联的环境去烘托,这样的画面才不会过于呆板。第一种的拍摄是要杜绝变形,第二种拍摄是要利用变形,在拍摄时要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
记者:您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光影表现出天坛的广阔和神秘,什么时机才是最好的拍摄时机?
谭明:摄影就是用光作画,光影会给你拍摄的景致带来新的生命。虽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要在众多的拍摄实践中慢慢体会。光,无伦是早是晚或是正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光感配合能烘托你所拍摄的主体。当人们熟视了顺光下的景物时,就不会有兴奋点;而当光线变换了角度或位置,人的视觉就会产生新鲜感,这往往是摄影师细心的观察,不断的感悟所致。比如圜丘坛(左下图),它透过棂星门采用全逆光拍摄,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富有质感的斑驳沧桑的青石路基,随之前移圜丘坛进入视线。
记者:拍摄风光图片讲究“意中有景,景中有情”,在拍摄建筑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将“景”与“意”相结合进行拍摄?
谭明:“情以物迁,景以情发。”写意是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可以是大写意,讲的是概念;可以是小写意,可细到微观。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都用到此技法。写意手法运用到摄影艺术上,就是要以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环境的景物中,使观者既能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致,又能读出和感受到作者的万千思绪和情感。意境即是移情,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合的产物。我们在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时,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影响着我们的心境,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丽的自然,这样反复冲击,反复思索,激发想象,完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心境与物境”的互相撞击,互相渗透、融会,才能完成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建筑摄影讲究“借景”,把外部的景致巧妙地结合到画面里,为画面移情移景,以达情景相融。
记者:天坛一年四季的游客不少,在没有条件清场拍摄时,应该如何运用技巧避开人群拍摄?
谭明:尽量避开大批游客团队,因为游客众多会破坏画面的整体。一般我选择快清场时拍摄,这时大批团队已走,剩下不多的游客,可以用慢速长时间拍摄来在画面中“去掉”游客,因为活动的物体在画面里是留不下痕迹的。
记者:为什么一些广告公司或者宣传画面上常见的天坛祈年殿的照片不是正面的,而是从西面拍摄的角度?是否有什么讲究?
谭明:很多摄影师是为了光线,从西面拍摄尤其是在落日前后,一抹余晖将祈年殿装扮得金碧辉煌,这个时机最能出效果。而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为躲开游客,一般游客都是去正面参观,到两边的游客较少。倒不是有什么说法,要我说最好的位置就是正面,正面祈年殿的牌匾清晰可见,是最佳的展现位置。
记者:拍过天坛的人很多,选择怎样的视角,才能使自己的照片拍出来更有新意?
谭明:对天坛祈年殿的展现,有许多拍摄位置可以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古建文化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拍摄的题材,什么可行、什么不行,则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拍摄位置。如果天空有云要看云的走向来确定机位;如果有霞光出现我们就要由西向东拍摄;如果祈年殿的北侧有云出现我们就把机位定在正面。总之拍摄什么没有一定之规,除非是指定拍摄,否则都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新意就是没有一定,但它也不是漫无边际,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发挥你的想象,凸显你的个性。比方拍摄天坛祈年殿,按照建筑摄影的要求,你就要把它拍完整、拍清楚。这就是共性,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你个性的变化,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光感,来强化、彰显你的个性。
不可不看的观赏点
祈谷坛: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祈年殿:在天坛北部,也称为祈谷殿,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
圜丘坛: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
北京天坛的文化价值
1)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2)北京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
3)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智慧于一体,是古建精品代表作。
天坛文化圈
围绕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历经数百年,天坛集独特与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体现了各阶层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风貌,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地理核心,发挥着中心辐射、择点聚焦、统辖整个文化圈的战略作用;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形象代表,发挥着城市名片的聚焦效应。借助天坛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提升整个天坛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迅速扩大天坛文化圈的影响力;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连接纽带,发挥着促进文化元素和经济产业有效结合、有机互补,将文化资源推向市场、用文化资源吸引市场、以文化资源丰富市场的独特作用。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门票价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除公园门票外,园内景区收门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另外,游览斋宫及神乐署需购联票一张,淡季(11月1日~3月31日)10元,旺季(4月1日~10月31日)15元。
开放时间
大门6:00~22:00开放,内部景点每日8:00开放,静园时间21:00。
3月1日~6月30日:大门16:00止售联票,景点17:30关门。
7月1日~10月31日:大门16:30止售联票,景点18:00关门。
11月1日~次年2月28日:大门15:30止售联票,景点17:00关门。
最佳旅游时间
应该是春秋两季。因为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容易中暑;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冷清的时段体会天坛的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
对话谭明
记者:北京天坛之所以被列入世界遗产,主要因为其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经过您的观察,有哪些景点是最值得关注和拍摄的?
谭明:想要拍摄天坛,我首推“祈年殿”,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天坛建筑群是中国明清两朝帝王祭天的场所,它构思巧妙,布局合理,极富想象力。祈年殿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纵观中国历史,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的技术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形式去建造。而在封建社会后期营建的天坛,更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祈年殿既是天坛的代表,对外又可象征中国,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还有中国天坛祈年殿的挂毯,它与中国长城齐名,都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标志之一。
天坛的圜丘坛为雕砌的三层露天圆台,坛面为艾叶青石,汉白玉栏板、栏柱雕成,两道外方里圆的围墙象征着“天圆地方”。由于是祭天坛,圜丘的整个结构是对数学的巧妙运用,坛面、台阶、栏杆的石制构件,都取九或九的倍数,即阳数,用以象征天。坛中心的圆形石板叫天心石,站在上面高喊或发出敲击声,周围即起回音。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并强调与“天”的联系。拍摄时,我们要把辽阔高远的苍穹与圜丘坛有序地融为一体,以充分展示至高无上的“天”。不管是祈年殿还是圜丘坛,其设计都是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精品的代表。
记者:天坛的建筑展示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想要用镜头表现出这些,应该如何进行构图?又要如何控制透视畸变?
谭明: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彩绘辉煌的三层重檐圆形大殿,采用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六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呈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童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
我将殿内的主要拍摄分为两步:
1.首先对准四条龙井柱把它们放置左右,中心是龙椅及巨大的雕花屏风,使用宽幅6×12相机拍摄。这样利用相机镜头的透视关系强化我们的视觉感观,更多地展示楠木大柱,重要的是龙井柱要保持垂直,不能有变形。
2.对祈年殿龙凤藻井进行仰视拍摄,关键在于将机位处于藻井的中心位置,调正水平。尤其是焦平面与被拍摄的藻井平面,一定要保持平行,否则变形将毁掉这次拍摄。要利用四根龙井柱的透视,使画面带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在拍藻井时要用更多的有关联的环境去烘托,这样的画面才不会过于呆板。第一种的拍摄是要杜绝变形,第二种拍摄是要利用变形,在拍摄时要灵活掌握,不可千篇一律。
记者:您在作品中大量运用光影表现出天坛的广阔和神秘,什么时机才是最好的拍摄时机?
谭明:摄影就是用光作画,光影会给你拍摄的景致带来新的生命。虽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但要在众多的拍摄实践中慢慢体会。光,无伦是早是晚或是正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光感配合能烘托你所拍摄的主体。当人们熟视了顺光下的景物时,就不会有兴奋点;而当光线变换了角度或位置,人的视觉就会产生新鲜感,这往往是摄影师细心的观察,不断的感悟所致。比如圜丘坛(左下图),它透过棂星门采用全逆光拍摄,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富有质感的斑驳沧桑的青石路基,随之前移圜丘坛进入视线。
记者:拍摄风光图片讲究“意中有景,景中有情”,在拍摄建筑时,我们是否也可以将“景”与“意”相结合进行拍摄?
谭明:“情以物迁,景以情发。”写意是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手法,可以是大写意,讲的是概念;可以是小写意,可细到微观。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都用到此技法。写意手法运用到摄影艺术上,就是要以思想情感融入客观环境的景物中,使观者既能看到千变万化的景致,又能读出和感受到作者的万千思绪和情感。意境即是移情,是“心与物”相契合、相融合的产物。我们在面对美丽的大自然时,自然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刺激着我们的大脑,影响着我们的心境,它使我们重新审视美丽的自然,这样反复冲击,反复思索,激发想象,完成一种创新的思维活动。“心境与物境”的互相撞击,互相渗透、融会,才能完成情感和理智的统一。建筑摄影讲究“借景”,把外部的景致巧妙地结合到画面里,为画面移情移景,以达情景相融。
记者:天坛一年四季的游客不少,在没有条件清场拍摄时,应该如何运用技巧避开人群拍摄?
谭明:尽量避开大批游客团队,因为游客众多会破坏画面的整体。一般我选择快清场时拍摄,这时大批团队已走,剩下不多的游客,可以用慢速长时间拍摄来在画面中“去掉”游客,因为活动的物体在画面里是留不下痕迹的。
记者:为什么一些广告公司或者宣传画面上常见的天坛祈年殿的照片不是正面的,而是从西面拍摄的角度?是否有什么讲究?
谭明:很多摄影师是为了光线,从西面拍摄尤其是在落日前后,一抹余晖将祈年殿装扮得金碧辉煌,这个时机最能出效果。而更多的原因可能还是为躲开游客,一般游客都是去正面参观,到两边的游客较少。倒不是有什么说法,要我说最好的位置就是正面,正面祈年殿的牌匾清晰可见,是最佳的展现位置。
记者:拍过天坛的人很多,选择怎样的视角,才能使自己的照片拍出来更有新意?
谭明:对天坛祈年殿的展现,有许多拍摄位置可以选择。我们每个人都有对古建文化的理解,不能拘泥于拍摄的题材,什么可行、什么不行,则要根据当时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拍摄位置。如果天空有云要看云的走向来确定机位;如果有霞光出现我们就要由西向东拍摄;如果祈年殿的北侧有云出现我们就把机位定在正面。总之拍摄什么没有一定之规,除非是指定拍摄,否则都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新意就是没有一定,但它也不是漫无边际,是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发挥你的想象,凸显你的个性。比方拍摄天坛祈年殿,按照建筑摄影的要求,你就要把它拍完整、拍清楚。这就是共性,在这个基础上加上你个性的变化,那就是选择什么样的角度、什么样的光感,来强化、彰显你的个性。
不可不看的观赏点
祈谷坛:举行孟春祈谷大典的场所,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东西配殿、祈年门、神厨、宰牲亭、长廊,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
祈年殿:在天坛北部,也称为祈谷殿,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天坛最早的建筑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缮后,改名为祈年殿。
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
圜丘坛: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坛平面呈圆形,共分三层,皆设汉白玉栏板。
斋宫:位于天坛西天门南,坐西朝东,是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斋戒沐浴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一座小皇宫。它建有宫城,宫墙有两层:外层叫砖墙,内城称紫墙。外城主要是防卫设施,在外城四角建有值守房,东北角有一座钟楼,每逢皇帝进出斋宫,都要鸣钟迎送。
神乐署:在圜丘坛西天门外西北,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明代叫神乐观,当时神乐观的乐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担任。
北京天坛的文化价值
1)是华夏文明的积淀之一。天坛从选位、规划、建筑的设计以及祭把礼仪和祭祀乐舞,无不依据中国古代《周易》阴阳、五行等学说,成功地把古人对“天”的认识、“天人关系”以及对上苍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2)北京天坛建筑处处展示中国古代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
3)北京天坛集古代哲学、历史、数学、力学、美学、生态学智慧于一体,是古建精品代表作。
天坛文化圈
围绕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历经数百年,天坛集独特与通俗、儒雅和华丽于一身,体现了各阶层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人文风貌,周边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地理核心,发挥着中心辐射、择点聚焦、统辖整个文化圈的战略作用;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形象代表,发挥着城市名片的聚焦效应。借助天坛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提升整个天坛文化圈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内涵,迅速扩大天坛文化圈的影响力;天坛是天坛文化圈的连接纽带,发挥着促进文化元素和经济产业有效结合、有机互补,将文化资源推向市场、用文化资源吸引市场、以文化资源丰富市场的独特作用。天坛文化圈的主体部分在空间上以天坛为中心,形成“一场、一园、一大道”布局,沿顺时针方向“五点、五街(路)。在文化分布上呈现出传统文化“叠晕式”分布格局,即中心地带传统文化氛围最为浓厚,边缘地带现代元素不断增多。
门票价格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除公园门票外,园内景区收门票20元。通票淡季30元,旺季35元。另外,游览斋宫及神乐署需购联票一张,淡季(11月1日~3月31日)10元,旺季(4月1日~10月31日)15元。
开放时间
大门6:00~22:00开放,内部景点每日8:00开放,静园时间21:00。
3月1日~6月30日:大门16:00止售联票,景点17:30关门。
7月1日~10月31日:大门16:30止售联票,景点18:00关门。
11月1日~次年2月28日:大门15:30止售联票,景点17:00关门。
最佳旅游时间
应该是春秋两季。因为天坛的绿化主要是草,在夏天不能提供足够的遮阳,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容易中暑;冬天去又太过于冷清。但冬天去的好处是可以利用冷清的时段体会天坛的声学建筑物(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