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主要高校聚集地,在为甘肃省培养大批人才的同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严峻。基于此,本文对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进行相关调研,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而后从政府、高校、学生自身3个方面探讨了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8. 038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8- 0058- 02
一、调查基本情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大部分高校聚集于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为了了解兰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思想状况和就业趋向,本文以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生为例,于2010年6月至7月在兰州部分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涉及经、管、文、理、工科,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问卷占95%。通过此次分析旨在掌握目前兰州市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走向,为促进兰州市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和看法
在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上,4.4%学生认为形势很好;27%的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58.6%的学生认为形势不好,就业压力较大;10%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在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上,15.8%的学生非常乐观;49.3%的学生比较乐观;28.9%的学生不太乐观;4%的学生不乐观;2%的学生不清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认知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并没有影响到自身对就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在毕业去向的选择上,54.6%的学生选择就业,这和上述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相吻合,他们认为目前就业压力大,先就业再寻求以后的发展与提高;17.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15.8%的学生选择创业, 这是可喜的一面,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渐成为目前就业多元化过程中的亮点;9.2%学生考公务员;2.6%的学生出国。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37.5%的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作为首要选择地,认为沿海地区发达,自身发展机会较多;30.9%的学生选择内地省会城市;9.2%选择京津地区;17.2%选择内地中小城市; 5.3%选择西部边远地区和城镇。可以看出,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大学生趋之若鹜, 而对于人才极缺的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
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53.9%的学生首选目标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2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8.6%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14.5%的学生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可以看出,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目前的大学生,但是随着机构调整和国企改革,这些单位的需求已经明显减少,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外资企业或民企已经成为主渠道,但是民营企业未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值得注意。在问及如果找工作困难,对小城镇及私营企业就业能否接受时,38.2%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44.1%的学生表示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17.7%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
在收入预期上,选择月薪在4 000元以上的占17.1%;3 000~4 000元的占30.3%;2 000~3 000元的占41.4%;1 000~2 000元的占11.2%。可见,我市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还很理想化,不能把自己的职业收入期望建立在现实社会需求基础之上。事实上,在目前大学生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很难改变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学生预期的现实状况。
在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问题上,47.4%的大学生希望能与专业对口;46.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5%选择不对口。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市场需求问题,如果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时难以实现。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更看重就业岗位的落实,将近一半学生对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能理智对待。
2.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上,学生最看重的3个因素是:实现自身的价值(42.8%);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27.6%);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24.3%)。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在选择职业时,学生主要考虑的3个因素是:有发展前景(38.2%);经济收入高、福利好(28.9%);能发挥个人特长和爱好(19.1%)。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可以看出,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追求高收益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学生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就业市场不规范,“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存在(42.8%);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25.7%);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和合理(15.1%)。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认为就业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实践经验(31.6%);缺乏社会关系(17.1%);自身条件欠缺,缺乏竞争力(13.8%)。其他原因比较分散。
在对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时,学生所选的比较集中的3个问题是:向社会宣传毕业生的信息不够(31.6%);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28.3%);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13.2%)。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3.就业状态
到本次调查时,45.4%的学生已经签约,或有意向单位随时可以签约;25.7%的学生仍然没有就业意向;4.6%的学生正在准备出国或准备考研;6.6%的学生已经考研或保研;7.2%的学生自己创业或自由职业;10.5%的学生很迷茫,不知如何办。也就是说,到2010年7月份为止,实际就业学生占59.2%(已经签约比例+保研或考研比例+创业或自由职业比例)。
4.对就业相关政策的认知和评价
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6.6%的学生非常了解;30.3%的学生比较了解;55.9%不太了解;7.2%的学生不了解。
学生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的态度是:37.5%的学生赞成也愿意去;48%的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14.5%的学生不赞成,他们认为,这些计划的具体落实政策不明确,有后顾之忧。
根据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与措施的了解和观察到的大学生对这些政策的反应,学生认为这些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非常吻合的占2.6%;比较吻合的占55.9%;存在较大差距的占36.8%;存在很大差距的占4.7%。他们觉得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具体政策还远远不能顾及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操作性不强,标准不细,比如创业的具体优惠政策、政府提供的就业途径和信息量问题、公共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质量问题等。
三、促进兰州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地方政府应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关心和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合力。
其次,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的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志愿者项目,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为志愿者解除后顾之忧。对国家就业政策应细化标准,使操作更为便利。地方政府对于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有鼓励政策,对于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给予到国企一样的管理人事档案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
最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重视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
首先,高校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向专业化转型。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合理分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有侧重点地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为就业做准备,从入学后就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就业信息、就业动态和用人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又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向社会和企业广泛发布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有效的就业信息。
其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去实习、就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学生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及时转换角色,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把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认识到目前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和农村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将自身的价值实现和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在暂时没有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先就业,在工作中发展自己,进而在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次,学生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技之长。归根到底,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只有具备差异性的能力,即一技之长,才能取得就业的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 邹治,陈万明.我国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责及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2] 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
[3] 邬强.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0(6).
[关键词] 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8. 038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8- 0058- 02
一、调查基本情况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大部分高校聚集于此,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为了了解兰州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思想状况和就业趋向,本文以兰州市部分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生为例,于2010年6月至7月在兰州部分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涉及经、管、文、理、工科,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0份,有效问卷占95%。通过此次分析旨在掌握目前兰州市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走向,为促进兰州市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参考。
二、兰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形势认知、就业态度和看法
在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上,4.4%学生认为形势很好;27%的学生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压力不大;58.6%的学生认为形势不好,就业压力较大;10%的学生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非常困难。尽管如此,在对就业前景的态度上,15.8%的学生非常乐观;49.3%的学生比较乐观;28.9%的学生不太乐观;4%的学生不乐观;2%的学生不清楚。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的认知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并没有影响到自身对就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在毕业去向的选择上,54.6%的学生选择就业,这和上述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相吻合,他们认为目前就业压力大,先就业再寻求以后的发展与提高;17.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15.8%的学生选择创业, 这是可喜的一面,以创业带动就业逐渐成为目前就业多元化过程中的亮点;9.2%学生考公务员;2.6%的学生出国。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37.5%的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作为首要选择地,认为沿海地区发达,自身发展机会较多;30.9%的学生选择内地省会城市;9.2%选择京津地区;17.2%选择内地中小城市; 5.3%选择西部边远地区和城镇。可以看出,对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大城市大学生趋之若鹜, 而对于人才极缺的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
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53.9%的学生首选目标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23%的学生选择国有企业;8.6%的学生选择民营企业;14.5%的学生选择外资或合资企业。可以看出,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目前的大学生,但是随着机构调整和国企改革,这些单位的需求已经明显减少,学生退而求其次选择外资企业或民企已经成为主渠道,但是民营企业未受到学生的欢迎很值得注意。在问及如果找工作困难,对小城镇及私营企业就业能否接受时,38.2%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44.1%的学生表示在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17.7%的学生表示坚决不接受。
在收入预期上,选择月薪在4 000元以上的占17.1%;3 000~4 000元的占30.3%;2 000~3 000元的占41.4%;1 000~2 000元的占11.2%。可见,我市的大部分毕业生就业预期还很理想化,不能把自己的职业收入期望建立在现实社会需求基础之上。事实上,在目前大学生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很难改变用人单位给予大学生的薪酬待遇远远低于学生预期的现实状况。
在就业与所学专业的对口问题上,47.4%的大学生希望能与专业对口;46.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5%选择不对口。可以看出,有部分学生因为专业市场需求问题,如果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时难以实现。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更看重就业岗位的落实,将近一半学生对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能理智对待。
2.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在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上,学生最看重的3个因素是:实现自身的价值(42.8%);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27.6%);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24.3%)。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在选择职业时,学生主要考虑的3个因素是:有发展前景(38.2%);经济收入高、福利好(28.9%);能发挥个人特长和爱好(19.1%)。其他因素比较分散。
可以看出,即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追求高收益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存在很大的矛盾。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学生认为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就业市场不规范,“走后门”等不公平现象存在(42.8%);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25.7%);毕业生就业政策不够完善和合理(15.1%)。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在就业过程中,学生认为就业不顺利的主要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缺乏实践经验(31.6%);缺乏社会关系(17.1%);自身条件欠缺,缺乏竞争力(13.8%)。其他原因比较分散。
在对自己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时,学生所选的比较集中的3个问题是:向社会宣传毕业生的信息不够(31.6%);同用人单位的沟通不够(28.3%);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13.2%)。其他问题比较分散。
3.就业状态
到本次调查时,45.4%的学生已经签约,或有意向单位随时可以签约;25.7%的学生仍然没有就业意向;4.6%的学生正在准备出国或准备考研;6.6%的学生已经考研或保研;7.2%的学生自己创业或自由职业;10.5%的学生很迷茫,不知如何办。也就是说,到2010年7月份为止,实际就业学生占59.2%(已经签约比例+保研或考研比例+创业或自由职业比例)。
4.对就业相关政策的认知和评价
对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6.6%的学生非常了解;30.3%的学生比较了解;55.9%不太了解;7.2%的学生不了解。
学生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的态度是:37.5%的学生赞成也愿意去;48%的学生赞成,但不愿意去;14.5%的学生不赞成,他们认为,这些计划的具体落实政策不明确,有后顾之忧。
根据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与措施的了解和观察到的大学生对这些政策的反应,学生认为这些政策和措施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求非常吻合的占2.6%;比较吻合的占55.9%;存在较大差距的占36.8%;存在很大差距的占4.7%。他们觉得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具体政策还远远不能顾及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操作性不强,标准不细,比如创业的具体优惠政策、政府提供的就业途径和信息量问题、公共服务机构举办的招聘会质量问题等。
三、促进兰州市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1.地方政府应积极为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提供政策支持
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引导,加大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和措施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重视、关心和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合力。
其次,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的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志愿者项目,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为志愿者解除后顾之忧。对国家就业政策应细化标准,使操作更为便利。地方政府对于积极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有鼓励政策,对于到中小型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应给予到国企一样的管理人事档案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制度。
最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建设,完善就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为毕业生免费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和补贴,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要落到实处。
2.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重视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
首先,高校积极促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向专业化转型。建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合理分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有侧重点地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为就业做准备,从入学后就有意识地关注社会的就业信息、就业动态和用人标准,让学生有目的地去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同时又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向社会和企业广泛发布毕业生信息,与用人单位创建良好的沟通机制,建立高校、企业、学生的信息联动机制,使学生能够捕捉到有效的就业信息。
其次,高校应把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岗位的创造者。为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学生的实习环节,引导大学生到民营企业、到中小型企业去实习、就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学生应加强自身建设,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首先,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应该及时转换角色,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把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社会的有效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要认识到目前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和农村基层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将自身的价值实现和现实需求有机结合,在暂时没有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先就业,在工作中发展自己,进而在积累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其次,学生要加强对自身能力的锻炼,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培养一技之长。归根到底,就业能力的强弱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在具备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只有具备差异性的能力,即一技之长,才能取得就业的成功。
主要参考文献
[1] 邹治,陈万明.我国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职责及政策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1).
[2] 郭小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
[3] 邬强.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研究[J].教育探索,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