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哀思和追忆,是生者对于逝者的一次画像。在这样的画像里,逝者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其生前所不可避免而存在的一些缺点、不足被善意地淡化和省略。而其人生中的辉煌,包括在其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许多小小亮点,则像在舞台上陡地被加以强烈的追光一样,一下子鲜明地凸现出来,光彩夺目,令人心灵震颤!于是,对于逝者的哀思和追忆,又成为生者对于自身的一次净化与升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之慨油然而生,“见贤思齐”(《论语》)之志慨然而振!痛苦和思念的力量就是这样大,大到使许许多多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逝者曾有的生命之光烛照自己现实的生命,从而去除些许阴影,明亮些许暗淡,以至于在共振的趋向真、趋向善、趋向美的思绪和行动中,走向推动社会和生活前行的努力。
我自己,我想肯定还有参与《花雨伴君行》这部吴坚老纪念文集策划和撰稿的许多人,是在这样的心绪里从事这项工作的。正如人们说的,对于此前半个世纪的甘肃宣传文化界来说,吴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辉煌的存在。对于这一已然陨灭的存在的最好纪念,是从其生前所思、所言、所行中,汲取那些值得汲取的东西,从而检讨、提升、丰富我们自己,促进事业的发展。
这部文集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吴老的论著,是从他几十年浩繁的著作、讲话、信函中选出的,选目以代表作者在文化艺术上主要观点的篇什为重点,也适当兼及作者对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教育、卫生以及青少年、老年等多方面工作的论述。另一部分,是同事、下级、朋友和亲人的回忆文章。让我们特别感到欣慰的是,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同志欣然应允,为本书作了序言。我曾目睹,陆浩同志在吴老去世的当天夜里,即与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等领导同志从担负换届任务的极繁忙的省“两会”中抽身到吴老家中吊唁,后又在大雪中前去参加了吴老遗体告别仪式。所有这些,体现了组织对于吴老一生奋斗的充分肯定,也充满后来人对于老一代、老领导崇敬与爱戴的情愫。
对于吴老的论著,本书是以写作、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的。这样,虽然文集所收入的只是吴老论著的很少一部分,却仍然能让读者对于作者几十年中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许多一以贯之的主张、追求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这些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我曾在会场聆听过,或是在当时的文件中阅读过。可是在这次编选中重温、细读,仍然感受到一个巨大气场的冲击。这首先是坚持信仰的正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近半个世纪,曾经“左”风频刮,直至酿成“文革”灾难。对于一个以知识分子身份走进革命队伍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以宣传文化系统领导者为主要社会角色的人,其历程之坎坷,其命运之多舛,是可想而知的。吴老用自己的人生作了现身说法。改革开放以来,则又有性质不同的新的历史性考验滚滚而来,吴老又用自己的人生作了回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哪种季风,他都坚持着自己对于真理的信仰,浩然正气充溢几十年人生宣言的字里行间。二是创新、进取的锐气。他是一个做事的人,直到耄耋之年,还在呼吁着“事业!事业”。强烈的事业心,使他对于组织交给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种工作任务,都作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全力以赴。像群众中的许多劳模一样,他干啥爱啥,干啥学啥,干啥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创新、突破,干出新成绩,开创新局面。文艺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从事时间最长的工作,成绩之辉煌,众口皆碑。可是可以想见,如果组织不是让他以负责文艺为职业,而是让他长久地担任他曾经当过的农机厂长、科技局长,他也绝对不会无所作为。因为他不是那种在内心深处对工作、事业无比冷漠,只一心“运营”自己的人。他以推进事业为价值观。三是朴实之气。虽是高深的理论,他从身边小事说起;虽是远大理想,他以生活实例阐述;分析思想形势,他坚持讲实情;在领导班子会上讲话,他说真话。编读他的论著,以上三点自始至终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受。
对于回忆文章和少量在吴老生前访问、报道吴老事迹的文章,则是按各篇所记述的主要内容在吴老一生经历中的大致时间顺序编排的。这都是一些充溢至情至爱的文字。编读这些文章,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政协甘肃省原副主席杜大仕,病中以信致哀,纸短情深。李山林、刘秀良的生动回忆,使读者的眼前活跃起一个从中原奔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以文艺为武器勇敢战斗的多才多艺的革命青年的形象。秦一能、姜运林发自内心的朴实文字,使我们感受到吴老人文情怀的温暖。陈光、李迟、李西莲、季成家、刘韧的深情追述,再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的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在甘肃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业热潮中,吴坚同志忙碌的身影。从组织搜集整理传统剧目,到创排新的剧目;从筹备创办兰州艺术学院,到三年困难时期学院撤销做善后工作;从以亲身经验在业务上教诲青年演员,到千方百计从政治上保护和解放在“运动”中受到打击伤害的专业人才……这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繁难琐细的基础性、建设性工作啊,他思虑长远,又勤勉务实,工作得卓有成效。杨文林、姬崇恭、张京棣的文章,让我们十分沉痛地知晓了在“文革”暗夜中吴老所受的迫害,更让我们体味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的世理。吴老承揽责任保护同志、坚信党和群众、从容镇定走过灾难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杨文林老,年迈且病痛,而激情澎湃,不能自已,冒着暑天炎热,一笔一划写出万余字的长文!他是甘肃文艺界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见证人和重要参与者,他知道吴坚对于甘肃文化艺术意味着什么、启示着什么、呼唤着什么。在对吴老的缅怀中,在沉郁浓重的文字里,他袒露的是自己作为甘肃文坛一位重要诗人、编辑家、领导骨干对于文艺事业和甘肃文艺界半个多世纪如新往事的一往情深,是对于甘肃文艺事业现状的无可扼制的关注和对于文艺事业未来的倾心期冀!于忠正、贾承谊、张俊彪忆想起吴老在历史新时期到来、重返宣传文化领导岗位后,率领宣传文化队伍拨乱反正、重整文艺河山的感人工作情景。王家达、贺燕云、许琪、吴学友的精彩描述、激情追忆通过《丝路花雨》创排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今天似已被作为套话逢事必喊的“亲自”、“靠前指挥”、“零距离”等等,在吴坚同志领导文艺的实践中,原本是怎样一种真实的行动!谢昌余、陈德宏述说了在文艺战线的风波中,在日常的交往中,吴老怎样善待文化人,尊敬文化人。我本人的《思想,依然锋芒灼灼》一文,向读者介绍了吴老在历史新春天的劳碌里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党性、创新的风格和堂堂正正的作风。完全是一种机缘,1980年,我从基层玉门,走进宋平、冯纪新、刘冰等大人物忙碌着的省委大楼,更一步走近吴坚这位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最大的官,感触新鲜而强烈!张改琴、庄壮以亲身感受描述了吴老对于文艺工作者的每一项创意、对于文艺队伍的每一个新人的成长所给予的周到细致的呵护。甘肃省老年大学、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甘肃人口》编辑部以及胡玉梅的文章,使我们看到了晚年吴老依然乐担责任、在多项社会工作中发热发光的“精气神”。汪玉良、谢富饶、张国强、吴刚、马进祥以深沉的笔触,评述了吴老只求推进事业、淡泊个人名利的高山长水般的气度和虽执夕照仍求新知,总是跟踪生活前行的不竭的生气。林家英、曾广志献出了热情的诗篇。是啊,“革命生涯路几多?艺文功业仰巍峨。春华秋实足堪慰,花雨弦歌舞婆娑”。
我是流着泪读完吴老夫人王树美的文章的。这是一篇崇高又凄美的爱情传奇,是一曲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哀歌,是当代无韵的《胡笳十八拍》!革命成就了美好的爱情,灾难锤锻了真正的爱情,丰富而完满的人生让爱升华到最纯洁的境界。有支歌唱道:“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王树美的泣喊是:“倘若天有灵,地有知,愿与他来世相逢,再续未了情!”常怡、常力、常川三子女,常诚、常芬两弟妹,王静玢、蒋莺两亲戚的回忆,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亲人心中、眼中的吴坚:一个孝老爱幼、宽厚仁爱、恪守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儿子、父亲、兄长、亲人,一个忘我工作、克己奉公、家教严明的共产党人!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从一个人对于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整个同类——人类的关系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人品、人格、气节和奉献。所以古人说:“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梅尧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所以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所以孟德斯鸠说:“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波斯人信札》)
尊敬的吴坚老,将长久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
我自己,我想肯定还有参与《花雨伴君行》这部吴坚老纪念文集策划和撰稿的许多人,是在这样的心绪里从事这项工作的。正如人们说的,对于此前半个世纪的甘肃宣传文化界来说,吴坚是一个巨大的存在、辉煌的存在。对于这一已然陨灭的存在的最好纪念,是从其生前所思、所言、所行中,汲取那些值得汲取的东西,从而检讨、提升、丰富我们自己,促进事业的发展。
这部文集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吴老的论著,是从他几十年浩繁的著作、讲话、信函中选出的,选目以代表作者在文化艺术上主要观点的篇什为重点,也适当兼及作者对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教育、卫生以及青少年、老年等多方面工作的论述。另一部分,是同事、下级、朋友和亲人的回忆文章。让我们特别感到欣慰的是,中共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同志欣然应允,为本书作了序言。我曾目睹,陆浩同志在吴老去世的当天夜里,即与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等领导同志从担负换届任务的极繁忙的省“两会”中抽身到吴老家中吊唁,后又在大雪中前去参加了吴老遗体告别仪式。所有这些,体现了组织对于吴老一生奋斗的充分肯定,也充满后来人对于老一代、老领导崇敬与爱戴的情愫。
对于吴老的论著,本书是以写作、发表的时间顺序编排的。这样,虽然文集所收入的只是吴老论著的很少一部分,却仍然能让读者对于作者几十年中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许多一以贯之的主张、追求有一个明晰的认识。在这些论著中,有相当一部分篇章,我曾在会场聆听过,或是在当时的文件中阅读过。可是在这次编选中重温、细读,仍然感受到一个巨大气场的冲击。这首先是坚持信仰的正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近半个世纪,曾经“左”风频刮,直至酿成“文革”灾难。对于一个以知识分子身份走进革命队伍的人,特别是对于一个以宣传文化系统领导者为主要社会角色的人,其历程之坎坷,其命运之多舛,是可想而知的。吴老用自己的人生作了现身说法。改革开放以来,则又有性质不同的新的历史性考验滚滚而来,吴老又用自己的人生作了回答。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无论面对哪种季风,他都坚持着自己对于真理的信仰,浩然正气充溢几十年人生宣言的字里行间。二是创新、进取的锐气。他是一个做事的人,直到耄耋之年,还在呼吁着“事业!事业”。强烈的事业心,使他对于组织交给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种工作任务,都作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全力以赴。像群众中的许多劳模一样,他干啥爱啥,干啥学啥,干啥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创新、突破,干出新成绩,开创新局面。文艺是他的最爱,也是他从事时间最长的工作,成绩之辉煌,众口皆碑。可是可以想见,如果组织不是让他以负责文艺为职业,而是让他长久地担任他曾经当过的农机厂长、科技局长,他也绝对不会无所作为。因为他不是那种在内心深处对工作、事业无比冷漠,只一心“运营”自己的人。他以推进事业为价值观。三是朴实之气。虽是高深的理论,他从身边小事说起;虽是远大理想,他以生活实例阐述;分析思想形势,他坚持讲实情;在领导班子会上讲话,他说真话。编读他的论著,以上三点自始至终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受。
对于回忆文章和少量在吴老生前访问、报道吴老事迹的文章,则是按各篇所记述的主要内容在吴老一生经历中的大致时间顺序编排的。这都是一些充溢至情至爱的文字。编读这些文章,使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政协甘肃省原副主席杜大仕,病中以信致哀,纸短情深。李山林、刘秀良的生动回忆,使读者的眼前活跃起一个从中原奔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以文艺为武器勇敢战斗的多才多艺的革命青年的形象。秦一能、姜运林发自内心的朴实文字,使我们感受到吴老人文情怀的温暖。陈光、李迟、李西莲、季成家、刘韧的深情追述,再现了共和国诞生之初的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在甘肃社会主义文化的创业热潮中,吴坚同志忙碌的身影。从组织搜集整理传统剧目,到创排新的剧目;从筹备创办兰州艺术学院,到三年困难时期学院撤销做善后工作;从以亲身经验在业务上教诲青年演员,到千方百计从政治上保护和解放在“运动”中受到打击伤害的专业人才……这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繁难琐细的基础性、建设性工作啊,他思虑长远,又勤勉务实,工作得卓有成效。杨文林、姬崇恭、张京棣的文章,让我们十分沉痛地知晓了在“文革”暗夜中吴老所受的迫害,更让我们体味了“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的世理。吴老承揽责任保护同志、坚信党和群众、从容镇定走过灾难的高大形象,深深印在我们的心里!杨文林老,年迈且病痛,而激情澎湃,不能自已,冒着暑天炎热,一笔一划写出万余字的长文!他是甘肃文艺界半个多世纪历程的见证人和重要参与者,他知道吴坚对于甘肃文化艺术意味着什么、启示着什么、呼唤着什么。在对吴老的缅怀中,在沉郁浓重的文字里,他袒露的是自己作为甘肃文坛一位重要诗人、编辑家、领导骨干对于文艺事业和甘肃文艺界半个多世纪如新往事的一往情深,是对于甘肃文艺事业现状的无可扼制的关注和对于文艺事业未来的倾心期冀!于忠正、贾承谊、张俊彪忆想起吴老在历史新时期到来、重返宣传文化领导岗位后,率领宣传文化队伍拨乱反正、重整文艺河山的感人工作情景。王家达、贺燕云、许琪、吴学友的精彩描述、激情追忆通过《丝路花雨》创排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今天似已被作为套话逢事必喊的“亲自”、“靠前指挥”、“零距离”等等,在吴坚同志领导文艺的实践中,原本是怎样一种真实的行动!谢昌余、陈德宏述说了在文艺战线的风波中,在日常的交往中,吴老怎样善待文化人,尊敬文化人。我本人的《思想,依然锋芒灼灼》一文,向读者介绍了吴老在历史新春天的劳碌里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党性、创新的风格和堂堂正正的作风。完全是一种机缘,1980年,我从基层玉门,走进宋平、冯纪新、刘冰等大人物忙碌着的省委大楼,更一步走近吴坚这位全省宣传文化领域最大的官,感触新鲜而强烈!张改琴、庄壮以亲身感受描述了吴老对于文艺工作者的每一项创意、对于文艺队伍的每一个新人的成长所给予的周到细致的呵护。甘肃省老年大学、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甘肃人口》编辑部以及胡玉梅的文章,使我们看到了晚年吴老依然乐担责任、在多项社会工作中发热发光的“精气神”。汪玉良、谢富饶、张国强、吴刚、马进祥以深沉的笔触,评述了吴老只求推进事业、淡泊个人名利的高山长水般的气度和虽执夕照仍求新知,总是跟踪生活前行的不竭的生气。林家英、曾广志献出了热情的诗篇。是啊,“革命生涯路几多?艺文功业仰巍峨。春华秋实足堪慰,花雨弦歌舞婆娑”。
我是流着泪读完吴老夫人王树美的文章的。这是一篇崇高又凄美的爱情传奇,是一曲令人肝肠寸断的爱情哀歌,是当代无韵的《胡笳十八拍》!革命成就了美好的爱情,灾难锤锻了真正的爱情,丰富而完满的人生让爱升华到最纯洁的境界。有支歌唱道:“等到秋风起,秋叶落成堆,能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王树美的泣喊是:“倘若天有灵,地有知,愿与他来世相逢,再续未了情!”常怡、常力、常川三子女,常诚、常芬两弟妹,王静玢、蒋莺两亲戚的回忆,真实生动地描绘出了亲人心中、眼中的吴坚:一个孝老爱幼、宽厚仁爱、恪守中国优良道德传统的儿子、父亲、兄长、亲人,一个忘我工作、克己奉公、家教严明的共产党人!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从一个人对于他人、社会和自己的整个同类——人类的关系来说,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就是人品、人格、气节和奉献。所以古人说:“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梅尧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所以邹韬奋说:“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物,只有尽一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生活”周刊究竟是谁的?》)所以孟德斯鸠说:“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荣是我们获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波斯人信札》)
尊敬的吴坚老,将长久地活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