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在科学探究课中,可以针对科学探究特有的特点,通过合理分组和分工、组内提问和组内删选、分层实验设计等方法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压力的作用效果
以生为本、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发展差异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改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可如今学校中大班额普遍存在,且每一位同学的天资、对科学课的兴趣、已具备的科学素养都不同。在科学探究课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是笔者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合理分组,合理分工
在大班额普通存在的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差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组织方式。但是,要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的组合不能随意化。如果不能配合以长效、全面的小组建设制度(比如说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的长期的小组评价制度、小组操作制度等),那么小组的组合也不能固定化,小组的组合应该视探究内容、课程类型而定。比如习题课中有时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就可以将优势智能领域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予以不同的任务,让每一位同学自己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也有助于维持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再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因为内容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或组内同学间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可以将不同优势智能领域的学生进行合理混搭,取长补短。
其次,组内分工也不能固定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师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依据此种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让某方面占优势的学生带动组员进行学习。比如习题课和实验课,小组成员的分工就可能不同。其实,组内分工也不一定要各自承担各自优势任务。比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先进行混搭分组,组内分工时可以让提问能力差的学生优先提问,让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通过组内成员的帮助进行汇报等,这样在某智能领域强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提高科学素养,而在某智能领域弱势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组内同学对其的帮助获得提高。
2 组内提问、猜测,组内删选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科学探究课中,“提问”这个环节很容易被教师忽视。“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组内提问、组内删选”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教师先让学生使劲压一个气球(没充饱气),哪怕压到底也没有破,而教师用预先修剪好的锋利的指甲轻轻一戳气球就破了。然后再让每位学生围绕此现象提出一个和压力有关的问题,并写在纸上,先不要说出来,以免干扰其他学生的思路。最后进行组内删选,删选出每一组认为最值得探究且可行的问题。笔者上课时发现有的学生提出 “指甲的压力大还是手掌的压力大”,通过组内讨论,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探究,因为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就可以解决。有的学生提出“怎样发挥压力的最大效果”,有的学生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有关”等,这些问题通过组内讨论,大家一致觉得值得探究。组内提问、组内删选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公平提问的机会,并通过组内互助获得提高。猜测环节的处理方法和提问环节相似,笔者不再重复。
3 分层实验设计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差异、发展差异的有效教学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笔者发现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运用分层设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确定了探究的问题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有关”并建立了猜测后,教师提供海绵、小桌子、特大号橡皮泥、装水的矿泉水瓶、钩码、细线、粗线、肥皂、弹簧测力计、软纸板等多种素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这么一来学生虽然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做自己想做的实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表面看上去也能讓全体学生动起来,但其实面向性不够广。因为在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多次学习了对照的思想和控制变量法,况且这个实验设计的难度并不大,所以部分学生已经能轻而易举地设计出一个实验,因此对这部分同学而言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如果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比赛哪个小组设计得实验方案更多或更好,并且让每一组中实验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只能选其中一种实验素材设计实验,这样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另外,如果实验设计的难度较大,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实验设计能力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科学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压力的作用效果
以生为本、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发展差异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新课改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适合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学习的机会。可如今学校中大班额普遍存在,且每一位同学的天资、对科学课的兴趣、已具备的科学素养都不同。在科学探究课中如何实现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同学提供合适的引导和支持是笔者经常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以“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合理分组,合理分工
在大班额普通存在的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和发展差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有效教学组织方式。但是,要真正发挥小组的作用,小组的组合不能随意化。如果不能配合以长效、全面的小组建设制度(比如说从学校层面进行统筹的长期的小组评价制度、小组操作制度等),那么小组的组合也不能固定化,小组的组合应该视探究内容、课程类型而定。比如习题课中有时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就可以将优势智能领域相似的学生分在一组,予以不同的任务,让每一位同学自己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也有助于维持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信心。再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因为内容相对简单,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或组内同学间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可以将不同优势智能领域的学生进行合理混搭,取长补短。
其次,组内分工也不能固定化。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教师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依据此种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让某方面占优势的学生带动组员进行学习。比如习题课和实验课,小组成员的分工就可能不同。其实,组内分工也不一定要各自承担各自优势任务。比如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先进行混搭分组,组内分工时可以让提问能力差的学生优先提问,让表达能力差的学生通过组内成员的帮助进行汇报等,这样在某智能领域强势的学生可以通过对组内其他同学的帮助提高科学素养,而在某智能领域弱势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组内同学对其的帮助获得提高。
2 组内提问、猜测,组内删选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科学探究课中,“提问”这个环节很容易被教师忽视。“提问”如何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组内提问、组内删选”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时,教师先让学生使劲压一个气球(没充饱气),哪怕压到底也没有破,而教师用预先修剪好的锋利的指甲轻轻一戳气球就破了。然后再让每位学生围绕此现象提出一个和压力有关的问题,并写在纸上,先不要说出来,以免干扰其他学生的思路。最后进行组内删选,删选出每一组认为最值得探究且可行的问题。笔者上课时发现有的学生提出 “指甲的压力大还是手掌的压力大”,通过组内讨论,觉得这个问题没必要探究,因为用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就可以解决。有的学生提出“怎样发挥压力的最大效果”,有的学生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有关”等,这些问题通过组内讨论,大家一致觉得值得探究。组内提问、组内删选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公平提问的机会,并通过组内互助获得提高。猜测环节的处理方法和提问环节相似,笔者不再重复。
3 分层实验设计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依据差异、发展差异的有效教学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推崇。笔者发现在科学实验设计中运用分层设计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在确定了探究的问题为“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有关”并建立了猜测后,教师提供海绵、小桌子、特大号橡皮泥、装水的矿泉水瓶、钩码、细线、粗线、肥皂、弹簧测力计、软纸板等多种素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这么一来学生虽然可以自主设计实验,做自己想做的实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表面看上去也能讓全体学生动起来,但其实面向性不够广。因为在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多次学习了对照的思想和控制变量法,况且这个实验设计的难度并不大,所以部分学生已经能轻而易举地设计出一个实验,因此对这部分同学而言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如果教师组织小组竞赛,比赛哪个小组设计得实验方案更多或更好,并且让每一组中实验设计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只能选其中一种实验素材设计实验,这样不仅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另外,如果实验设计的难度较大,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给实验设计能力弱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