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坚持“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的办学理念,遵循“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的办学宗旨,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四个服务(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办学方针和服务宗旨,通过实施定位、挤位、占位、固位的“四位”一体的工作策略,拓展了农广校的发展空间,巩固了农广校的社会地位,实现了办学与服务双赢。
一、主要做法
1. 聚焦政策资源,取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支持。针对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的特点,北京市农广校主动与政府对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优势,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农广校主办、社会支持”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注重农科教结合,实现农广校办学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融合;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的方法,构建校企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形成强有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2. 强化自身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农民的教学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为每个参训农民量身定做一个致富经,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农民的教学要与村主导产业相结合,培养一批适合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
3. 聚焦体系资源,建设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办学体系是农广校生存之本。注重体系建设,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将各乡镇成人学校纳入农广校办学体系,设立农广校工作站,在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设立教学点,逐步做大做强办学体系。注重塑造农广校体系文化,在体系中注入有“敏锐嗅觉、快速反应和集体攻击”的狼性文化,实现全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在体系中注重塑造团队精神,从上到下贯彻共同发展的理念,营造团结的氛围,使体系的力量得以凝聚。使市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范围,将乡镇工作站站长、村校校长纳入农广校校长培训范围,使体系上下一致,思想统一,将办学体系打造成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4. 打造自身学校文化。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在秉承中央农广校文化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打造自身学校文化,这些文化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是指以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短期技能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主体发展带两翼,两翼发展促主体腾飞。
(2)“1234”发展思路。完善1个教育培训网络,搭建农职院师资和市级培训2个资源平台,打造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网络学习中心、培训鉴定中心3个办学实体,创新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4种办学模式。
(3)发展之路。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发展之路。
(4)办学理念。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
(5)体系建设理念。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
(6)培训理念。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
(7)工作方法。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干政府事。
5. 聚焦培训过程,实现农民培训全过程质量管理。培训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大拼盘。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对培训过程实施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务实的跟踪服务,实现培训成果转化。如延庆分校开办的果树培训班,打造出了以学员周顺海为队长的“金剪子”果树服务队,每年为农户修剪果树6000余亩,涉及800余户,使果树增收500余万元,其事迹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6. 聚焦农职院资源,搭建农民教育直通车。北京市农广校创新性地提出面向农民应开展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即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借助北京农职院的资源,构建三种职业教育直通车机制。初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要形式,学习结束并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经过申请可参加“技能 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成绩合格后颁发中专学历证书。获得中专学历证书的学员可以参加农职院举办的大专自考学习,合格者颁发农职院高等教育自考大专毕业证书。
二、取得的主要亮点与特色
1. 探索出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相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创新出“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两名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过程采用“导入授课、分组讨论,展现提升,穿插拓展,点评总结,达标测评”六步教学环节。其特点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两名教师分别由农广校1名骨干教师和1名行业专家组成,分别承担教学和实训职能。二是在师生之间构建了启发、引导、参与、互动的教学关系,学员参与热情高涨,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在学员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员潜质。
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生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赢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人数达到65人。在2013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有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3. 培育出“农广教育”培训品牌。培育自主培训品牌是农广校占领农民培训市场、发展壮大的根本,培训品牌是建立在培训质量基础之上的。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即任何一个培训都要经过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检验、培训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工作总结十个步骤。培训一年后,要对增收致富、产业增效、区域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估。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培训效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肯定。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主要做法
1. 聚焦政策资源,取得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支持。针对北京市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分散的特点,北京市农广校主动与政府对接,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优势,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经营优势,建立起“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农广校主办、社会支持”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能力。注重农科教结合,实现农广校办学体系、农技推广体系、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融合;改变以往教师单兵作战的方法,构建校企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形成强有力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2. 强化自身建设,提高育人质量。打铁必须自身硬。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注重提升自身管理能力、教育能力、培训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宣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水平,强化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农民的教学要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为每个参训农民量身定做一个致富经,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农民的教学要与村主导产业相结合,培养一批适合村主导产业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
3. 聚焦体系资源,建设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办学体系是农广校生存之本。注重体系建设,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将各乡镇成人学校纳入农广校办学体系,设立农广校工作站,在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中设立教学点,逐步做大做强办学体系。注重塑造农广校体系文化,在体系中注入有“敏锐嗅觉、快速反应和集体攻击”的狼性文化,实现全体系一体化办学格局。在体系中注重塑造团队精神,从上到下贯彻共同发展的理念,营造团结的氛围,使体系的力量得以凝聚。使市校工作重心下沉到乡镇、村范围,将乡镇工作站站长、村校校长纳入农广校校长培训范围,使体系上下一致,思想统一,将办学体系打造成以资源共享为纽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4. 打造自身学校文化。多年来,北京市农广校在秉承中央农广校文化的基础上,始终致力于打造自身学校文化,这些文化是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1)“一主两翼”发展战略。“一主两翼”发展战略是指以成人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短期技能培训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为两翼,主体发展带两翼,两翼发展促主体腾飞。
(2)“1234”发展思路。完善1个教育培训网络,搭建农职院师资和市级培训2个资源平台,打造全日制中等学历教育、网络学习中心、培训鉴定中心3个办学实体,创新实体带动、项目推动、校校联合、校企合作4种办学模式。
(3)发展之路。走进“三农”,走进政府,向体外循环,走农科教结合发展之路。
(4)办学理念。农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追求,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方向。
(5)体系建设理念。搭建平台,支持服务,上下联动,共同发展。
(6)培训理念。培训你一天,跟踪服务你一年。
(7)工作方法。推政府门,做政府人,干政府事。
5. 聚焦培训过程,实现农民培训全过程质量管理。培训过程是一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课程大拼盘。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对培训过程实施了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务实的跟踪服务,实现培训成果转化。如延庆分校开办的果树培训班,打造出了以学员周顺海为队长的“金剪子”果树服务队,每年为农户修剪果树6000余亩,涉及800余户,使果树增收500余万元,其事迹被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6. 聚焦农职院资源,搭建农民教育直通车。北京市农广校创新性地提出面向农民应开展三个层面的职业教育,即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积极借助北京农职院的资源,构建三种职业教育直通车机制。初等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培训为主要形式,学习结束并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经过申请可参加“技能 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成绩合格后颁发中专学历证书。获得中专学历证书的学员可以参加农职院举办的大专自考学习,合格者颁发农职院高等教育自考大专毕业证书。
二、取得的主要亮点与特色
1. 探索出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途径。市农广校通过深入郊区教育实践,开展教学试点探索,创新出“文化驻乡”为主要载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通过驻乡进村,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开设农民文艺中专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农民自愿接受系统教育,以文化促科技,以科技带文化,实现科技、文化相融合,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的综合素质。以“文化驻乡”为载体的“科技文化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2. 创新出“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双师合作型”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是针对农民“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经过多年的实践而总结出一种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由两名教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实施过程采用“导入授课、分组讨论,展现提升,穿插拓展,点评总结,达标测评”六步教学环节。其特点一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两名教师分别由农广校1名骨干教师和1名行业专家组成,分别承担教学和实训职能。二是在师生之间构建了启发、引导、参与、互动的教学关系,学员参与热情高涨,实现教学相长。三是在学员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员潜质。
目前在北京市农广校体系内全面推广这种教育培训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学员听课率达到100%,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旁听生参与,受到农民学员的欢迎。如在大兴区赢海镇的中专班上,注册学员40人,可长期听课的人数达到65人。在2013年乡土专家培训班上,有学员表示参加农广校的培训是他参加所有培训中收获最大的。市政府考核绩效办对全市培训效果检查中,农广校承担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所取得的效果在市农委所有培训项目中排名第一。
3. 培育出“农广教育”培训品牌。培育自主培训品牌是农广校占领农民培训市场、发展壮大的根本,培训品牌是建立在培训质量基础之上的。北京市农广校创新出“十步培训法”,即任何一个培训都要经过培训需求调研、课程设计开发、教学团队组建、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检验、培训成果转化、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工作总结十个步骤。培训一年后,要对增收致富、产业增效、区域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评估。这种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极高的培训效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肯定。
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