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针对临床中医内科湿疹治疗效果进行较深入地探讨。 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52例湿疹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26患者,观察组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照组应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有22例患者基本治愈,3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有19例基本治愈,4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8.46%。 结论: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可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中医内科;湿疹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62-02
1. 前言
湿疹是指因众多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而引发具有渗出倾向、多形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因具体病因比较复杂而无法确定,患者具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甚至多年不愈的症状表现。在临床中湿疹主要是瘙痒、皮损,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制约。针对湿疹患者通常采取常规洗衣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不明显。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收集52例湿疹患者,针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52例湿疹患者,有27例男患者,年龄在6-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8岁,平均病程为10天-2年。25例女患者,年龄在7-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9岁,平均病程为20天-2.5年。全部患者都具有瘙痒症状表现,发病部位分布于全身、头面部、下肢等,经临床诊断为湿疹。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26患者,观察组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照组应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2.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可进行对症处理,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患者主要采取凉血、疏风、利湿、解毒治疗方法,内服蛇床子6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花粉6克、杏仁6克、栀子花15克、苦参9克、白鲜皮9克、桑皮9克、滑石12克、生地黄12克等成分的基础药方,每日用水煎熬服用三次,治疗期间还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调理,一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对患者患部每日采用艾洛松涂药1次,连续使用1个月,每周复诊1次。密切监控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置,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消失瘙痒的临床症状,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为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比较明显,但还存在瘙痒感觉,并对正常工作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为好转,患者病情没有改善,并持续加重,对正常工作生活具有严重影响的为无效。
2.4 统计学分析
针对上述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病情都得到一定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中,有22例患者基本治愈,3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有19例基本治愈,4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8.46%。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好一些。
4. 讨论
湿疹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会引起患者全身性症状,并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生活。另外,该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确定,表现出的剧烈瘙痒症状,易于反复,多年难以治愈,因此对患者可能产生长期损害。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病情实际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改善,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在中医上认为湿疹发病机理主要是因日常不规律饮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过多、饮酒过度等要原因导致,对脾胃产生损害,内蕴湿热,辅以外感风湿热,内外因素浸润肌肤,引起患者身体虚弱,风燥血虚,导致湿疹疾病。从上述结果可知,临床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湿疹疾病的临床治疗,不只是确保患者疗效,还应确保在治疗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在日常中要尽可能避免热水烫、搔抓等不良刺激,避免穿着皮毛或化纤性衣物,禁止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另外,患者还要使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情绪发生异常波动,减少皮肤感染。针对患者局部治疗要采取温和、无刺激性药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患者要采取适宜护理措施,尽可能满足患者治疗要求,减少患者产生并发症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减轻精神压力,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欧柏生,刘卫兵,王建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0例[J].人民军医,2011.16
[2] 吴红新.齐刺夹脊穴配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37-339
[3]郭伟星,于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7.5(1):1-2
[4] 刘德喜,吴沛田,萨仁.痘痘消治疗寻常痤疮50例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 5(4):740-740,754
关键词: 中医内科;湿疹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162-02
1. 前言
湿疹是指因众多复杂的内外因素作用而引发具有渗出倾向、多形性皮损的一种皮肤炎症性疾病,因具体病因比较复杂而无法确定,患者具有剧烈瘙痒,病情反复,甚至多年不愈的症状表现。在临床中湿疹主要是瘙痒、皮损,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对其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制约。针对湿疹患者通常采取常规洗衣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作用不明显。有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收集52例湿疹患者,针对其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月期间的52例湿疹患者,有27例男患者,年龄在6-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8岁,平均病程为10天-2年。25例女患者,年龄在7-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9岁,平均病程为20天-2.5年。全部患者都具有瘙痒症状表现,发病部位分布于全身、头面部、下肢等,经临床诊断为湿疹。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26患者,观察组应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照组应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2.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采取基础治疗,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可进行对症处理,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观察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对患者主要采取凉血、疏风、利湿、解毒治疗方法,内服蛇床子6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花粉6克、杏仁6克、栀子花15克、苦参9克、白鲜皮9克、桑皮9克、滑石12克、生地黄12克等成分的基础药方,每日用水煎熬服用三次,治疗期间还应对患者进行饮食调理,一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对患者患部每日采用艾洛松涂药1次,连续使用1个月,每周复诊1次。密切监控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时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处置,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2.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消失瘙痒的临床症状,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为基本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比较明显,但还存在瘙痒感觉,并对正常工作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为好转,患者病情没有改善,并持续加重,对正常工作生活具有严重影响的为无效。
2.4 统计学分析
针对上述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存在的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方法,两组患者病情都得到一定的改善,观察组患者中,有22例患者基本治愈,3例患者好转,1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患者中,有19例基本治愈,4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无效,治疗有效率为88.46%。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好一些。
4. 讨论
湿疹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会引起患者全身性症状,并严重影响其正常工作生活。另外,该病因比较复杂,目前尚未确定,表现出的剧烈瘙痒症状,易于反复,多年难以治愈,因此对患者可能产生长期损害。临床医生应结合患者病情实际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患者病情进行改善,进而减轻患者痛苦。
在中医上认为湿疹发病机理主要是因日常不规律饮食,或食用刺激性食物过多、饮酒过度等要原因导致,对脾胃产生损害,内蕴湿热,辅以外感风湿热,内外因素浸润肌肤,引起患者身体虚弱,风燥血虚,导致湿疹疾病。从上述结果可知,临床中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比较明显的疗效。
5.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湿疹疾病的临床治疗,不只是确保患者疗效,还应确保在治疗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患者在日常中要尽可能避免热水烫、搔抓等不良刺激,避免穿着皮毛或化纤性衣物,禁止食用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另外,患者还要使皮肤保持清洁,避免情绪发生异常波动,减少皮肤感染。针对患者局部治疗要采取温和、无刺激性药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患者要采取适宜护理措施,尽可能满足患者治疗要求,减少患者产生并发症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减轻精神压力,从而获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欧柏生,刘卫兵,王建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湿疹40例[J].人民军医,2011.16
[2] 吴红新.齐刺夹脊穴配合叩刺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9):337-339
[3]郭伟星,于杰.中医内科临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2007.5(1):1-2
[4] 刘德喜,吴沛田,萨仁.痘痘消治疗寻常痤疮50例临床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5. 5(4):740-74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