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去领悟、去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认知的限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很难单独领会新知。合作交流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思考、探索、操作的成果,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欣赏。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我就合作交流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方法。
1 组织合作交流的形式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合作交流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1.1 同桌进行合作交流。同桌彼此熟悉,關系比较融洽。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如我在教学“口算乘法”中的“30×10”和“300×30”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估算”中的“238÷6”时。让同桌商量一下怎样估算出结果;在进行“表内乘法”的练习时。让同桌每人准备“1~9”的数学卡片。两人每次各抽出一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乘法算式并说出积。
1.2 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在一起合作交流。能畅所欲言,相互促进,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中的18x22”时,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①18≈20,22≈20,20x20=400;②18≈20,22x20=440;⑧22≈20,18x20=360,让学生在不同的估算策略中欣赏自己的成功,欣赏伙伴的成功,共同经历了乘法估算的过程。提高了乘法估算策略多样化的认识。再如学习“年、月、日”中有关闰年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993~2004年间2月份天数的统计表。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每4年里有1年的2月是29天。有3年的2月是28天。这时就有学生猜测到闰年跟“4”有关。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闰年的规律。
1.3 在全班进行合作交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争强好胜,乐于表现自己,善于表述自主探索的结果。如我在教学“笔算乘法”中的“24x12”时。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计算“24x12”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生1这样算:24x10=240,24x2=48,240+48=288;生2这样算:20x12=240,4x12=48,240+48=288在比较口算与笔算的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笔算乘法的过程与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熟悉笔算乘法的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2 选准合作交流的时机
课堂上。学生渴望探索数学知识或问题。有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探索的规律、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们想与同学一起合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说给老师听。他们希望听到伙伴与老师的意见与评价。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思考、探索、操作的成果。一是在引导学生探讨新知识之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学习“年、月、日”时,我直接问学生:“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交流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的月份是28天。有时也是29天。”老师再问:“在年、月、日里,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一年有多少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些月份是31天,还有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多。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师生共同明确了探索的内容。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学生课前的调查,组织交流。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或者调查班上几位同学数学第二单元测试的成绩。老师问:“谁愿意把自己调查的数据向全班汇报?”来自学生调查的数据亲切、真实。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之后。请学生表达交流自己或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学生评价每种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交流中欣赏不同的方法,修改并完善自己的方法……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成人10元,学生5元。团体(10人以上)6元。怎样买票合算?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老师问:“哪一组愿意展示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说出了三种买票方案:①3位老师买成人票,50名学生买学生票。共要3x10+50x5=280(元);②3位老师和50名学生买团体票,共要53x6=318(元);③3位老师和7名学生买团体票。其余的43名学生买学生票。共要10x6+43x5=275(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买票方案最合算学生亲身经历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 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合作交流需要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我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班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的统计图后,学生兴趣盎然,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很希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我抓住时机,顺水推舟,问:“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只见各个小组的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还有的小组边说边作记录。全班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很多。“生1比生2重多少千克?”“生3比生4轻多少千克?”“生1最重。生5最轻。”“生1最高。生3最矮。”“生5比生4矮多少厘米?”“生1比生3高多少厘米?5位同学一共有多重?”……这时学生的兴致仍然很高接着我又出示了“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的对照表”。有的学生说“张华太胖了。要加强体育锻炼”;“生5太瘦,要加强营养,不要挑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改变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的同时实现了信息多向交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有些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难以解决的,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是有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
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思考、探索、操作的成果,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欣赏。拓宽和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下面我就合作交流学习谈谈自己的几点实践方法。
1 组织合作交流的形式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存在差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同。合作交流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
1.1 同桌进行合作交流。同桌彼此熟悉,關系比较融洽。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对方听。如我在教学“口算乘法”中的“30×10”和“300×30”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桌听,在教学“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估算”中的“238÷6”时。让同桌商量一下怎样估算出结果;在进行“表内乘法”的练习时。让同桌每人准备“1~9”的数学卡片。两人每次各抽出一张数字卡片组成一个乘法算式并说出积。
1.2 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同一小组的同学在一起合作交流。能畅所欲言,相互促进,都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如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中的18x22”时,我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①18≈20,22≈20,20x20=400;②18≈20,22x20=440;⑧22≈20,18x20=360,让学生在不同的估算策略中欣赏自己的成功,欣赏伙伴的成功,共同经历了乘法估算的过程。提高了乘法估算策略多样化的认识。再如学习“年、月、日”中有关闰年的知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1993~2004年间2月份天数的统计表。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每4年里有1年的2月是29天。有3年的2月是28天。这时就有学生猜测到闰年跟“4”有关。进而让学生进一步探索计算闰年的规律。
1.3 在全班进行合作交流。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争强好胜,乐于表现自己,善于表述自主探索的结果。如我在教学“笔算乘法”中的“24x12”时。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计算“24x12”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生1这样算:24x10=240,24x2=48,240+48=288;生2这样算:20x12=240,4x12=48,240+48=288在比较口算与笔算的方法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笔算乘法的过程与体验。使学生在交流中熟悉笔算乘法的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形成。
2 选准合作交流的时机
课堂上。学生渴望探索数学知识或问题。有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自己探索的规律、自己得出的结论……他们想与同学一起合作。急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听,说给老师听。他们希望听到伙伴与老师的意见与评价。教师应适时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表达交流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思考、探索、操作的成果。一是在引导学生探讨新知识之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如学习“年、月、日”时,我直接问学生:“关于年、月、日,你都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交流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的月份是28天。有时也是29天。”老师再问:“在年、月、日里,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一年有多少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些月份是31天,还有一个月的天数为什么不一样多。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师生共同明确了探索的内容。学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二是利用学生课前的调查,组织交流。如我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组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或者调查班上几位同学数学第二单元测试的成绩。老师问:“谁愿意把自己调查的数据向全班汇报?”来自学生调查的数据亲切、真实。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之后。请学生表达交流自己或本组解决问题的方法,请学生评价每种方法。让学生在交流中了解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交流中欣赏不同的方法,修改并完善自己的方法……如: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票价:成人10元,学生5元。团体(10人以上)6元。怎样买票合算?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老师问:“哪一组愿意展示你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说出了三种买票方案:①3位老师买成人票,50名学生买学生票。共要3x10+50x5=280(元);②3位老师和50名学生买团体票,共要53x6=318(元);③3位老师和7名学生买团体票。其余的43名学生买学生票。共要10x6+43x5=275(元)。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第三种买票方案最合算学生亲身经历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3 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
合作交流需要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良好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合作交流的积极性。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我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本班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完成统计表。
姓名
身高/厘米
体重/千克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5位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的统计图后,学生兴趣盎然,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很希望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时,我抓住时机,顺水推舟,问:“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顿时教室里“热闹非凡”,只见各个小组的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说个不停,还有的小组边说边作记录。全班交流时得到的信息很多。“生1比生2重多少千克?”“生3比生4轻多少千克?”“生1最重。生5最轻。”“生1最高。生3最矮。”“生5比生4矮多少厘米?”“生1比生3高多少厘米?5位同学一共有多重?”……这时学生的兴致仍然很高接着我又出示了“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的对照表”。有的学生说“张华太胖了。要加强体育锻炼”;“生5太瘦,要加强营养,不要挑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合作交流,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改变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的同时实现了信息多向交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有些问题是学生自主探究难以解决的,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是有效课堂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