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中药治疗72例梅毒临床初步观察报告
【摘 要】
:
【出 处】
:
中华皮肤科杂志
【发表日期】
:
1960年8期
其他文献
SMP毒性低,疗效好,小剂量口服后血内可长期维持相当浓度.不良反应会有报道,包括发热、荨麻疹、厌食、咽喉痛、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心肌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932年Gaugerot氏(1,2)首先研究变应性脉管炎(Vasculitis allergica),称为桔节性皮肤变应疹(nodular dermal allargide).1948年Ruiter氏(8)称为变应性小动脉炎(Arteriolitis allergica), 1952及1953年定名为变应性皮肤脉管炎(allergic cutaneou
期刊
1956年Sneddon和Wilkinsa二两氏(1)报告6例以水疱,脓疱性皮疹为主要症状的特殊疾病,认为应与鲍疹样皮炎,鲍疹样脓疤病,天?疮一类疾病区别,是一种独立疾病,首先命名为角层下脓疤性皮病5uhcarneal Pustular Dermatasiso.
期刊
1956年5nedddn和Wilkison(1)二氏描述了6例类似疮疹样皮炎的病例,共病理学特点皆出现角层下脓疤性水疤,认为是一种新的病征,而采用角层下脓疱性皮病(5ubcorneal Pustular Dexnaatosis)的病名.
期刊
本文报告12例接触性皮炎,男女各半,均系成年人.这些患者分别因慢性下腿遣疡、疖病、神经性皮炎、酒?鼻等病而外用中药.12例中由金不换膏引起者4例,由万应膏、拔毒青、千槌膏、七层膏、五玉膏、五味去湿散、青蛤散、珍珠散等引起者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