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工匠精神”为代表的职业素养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内容之一,清晰明确的职业素养概念有利于职业素养的深入研究。在梳理国内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认为以往对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过于简单化、宽泛化,变成毫无意义的概括。文章分析了“职业”与“素养”的严谨性、职业素养的动态性、职业素养的统一性、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性等,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因素,并通过外在行为显现。职业素养概念存在态度维度、岗位本位、情境依赖等内涵。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概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18-03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任军(1981-),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广东 佛山/528231)
邹坪(1978-),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饭店管理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饭店运营与管理。(广东 佛山/528231)
朱凯怡(1989-)女,佛山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旅游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广东 佛山/528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B-b126,主持人:任军。
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关于职业素养的研究是众多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职业能力观出发,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的一种,进而探讨职业素养的概念、特性。
一、对职业素养概念研究的述评
(一)相关研究结果梳理
高绣叶(2013)认为职业素养是学生在工作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左卫青(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肖润花(2013)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定,是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庞捷敏(2013)等认为职业素养是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童革(2013)、闵清(2011)等也认为职业素养是综合品质。裘燕南(2007)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宁焰等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等。
肖润花认为职业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品德素养、职业理想),心理素养(进取心、抗挫折能力、意志力),专业素养(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行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社交素养、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蒋乃平(2012)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角度,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在公民素养的基础上将职业素养划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
许亚琼(2010)认为职业素养本质上是人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通过职场的渲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后天养成的,它以完成工作任务、完善职业生涯为目的,能够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应对职业世界的要求,职业素养独立于职业能力又与之有联系,将职业素养分为与日常职业情境相联系的及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两种。
刘兰明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视角,提出满足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的“职业基本素养”概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范畴,核心的职业基本素养概括为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等十个方面。
部分学者以史志洪(2010)为代表借鉴或引用“素质冰山”理论,将职业素质等同于职业素养(值得商榷),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
康世斌等,从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职业能力等概念之间的区分入手,分析职业素养的价值特性,考虑语义及使用习惯,最后综合这些因素得出有关职业素养的理论框架。
陈宏武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基本素养和职业特有素养,认为职业基本素养是现代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发展终身起作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等);职业特有素养是相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必备的素养(如企业岗位中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它是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对过往研究的评述
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养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不无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葛锦林认为当前职业素养研究存在概念交叉混淆、内涵界定范畴模糊、内涵层次含混、特征认识不一等问题。 笔者认为,对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界定过于简单化、宽泛化,变成毫无意义的概括。而且,将部分已有概念并列本身就存在分类混乱的逻辑错误。宽泛的、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客观实证依据的职业素养概念研究,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职业素养的不确切认识也不利于职业素养的深入研究,必然导致实践的偏差。 二、理解职业素养特性
笔者认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要包含以下四个角度:
基于职业能力观的职业素养概念辨析
(一)“职业”与“素养”的严谨性
我们把“职业素养”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时候,必须以“职业”与“素养”的严谨性为前提。
“职业”是一个简单概念,但是意义非常复杂而且模糊,目前尚无公认的对“职业”进行解释的模型,不同文化又造成对“职业”理解的巨大差异。中外学者关于“职业”的定义十分繁富,归纳起来,可分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种类型。中国学者一般从经济活动和社会职责角度解释“职业”,如“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工作类别”,“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而且这种位置与权利、利益紧密相连,既成为个人自我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个人个性发挥、任务实现,以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连续性活动”,“职业是劳动者能足够稳定从事的并赖以生活的工作”等。
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包涵两层意思,“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有学者将“素养”解释为一个人的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诸方面在先天性基础上经过后天性的学习与锻炼所达到的综合结果。
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与“职业”相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与“职业”相关的“素养”。 “职业”的概念是复杂而模糊的,体现了社会中的个体与工作(活动)的关系,“素养”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由此,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要兼顾“职业”与“素养”两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到社会中“个体”的差别与时空的变化。
(二)职业素养的动态性
职业素养是与“职业”有关的“素养”,因此职业素养内涵的动态发展源于“职业”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职业内涵的理解是随着职业认知视角的转换、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职业素养的动态性还源于职业分类的变化。2015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不同的职业类别有着不同职业素养内涵。社会中“个体”的千差万别、时空的变化与职业素养也密切联系。如,没有参加工作的未成年人并不需要具备职业素养,而成年人从事某种职业后,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素养的统一性
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相联系时才有意义,职业素养既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反映在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统一的。工作任务将个体与组织联系在一起,工作任务来源于组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要求会体现在对个体的约束上,职业素养便是约束内容之一,个体与组织的职业素养要求是统一的。
(四)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性
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体现了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培养获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是和专业学习相联系,对应未来从事的某种职业。职业学校学生本身不应具备职业素养,但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未来从事的某种职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与此对应的职业素养应在专业学习时开始培养,这决定了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特性。职业教育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规律,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也必须如此。
三、职业能力观下的职业素养概念
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赵志群从不同的学科、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定义和能力观。匡瑛按照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进行归类。陈庆合等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我们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因素,并通过外在行为显现。
(一)职业素养的态度维度
职业能力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态度维度是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能力中态度除一般态度外,还与职业紧密联系,如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等。但我们不能空泛地理解职业能力中的态度,只有将态度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时,才有实际意义。因此,职业素养属于职业能力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隐性因素。
(二)职业素养的岗位本位
对职业能力的认识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岗位本位的转变。岗位本位是从职业、工作岗位出发,倒推个体在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才能、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人的一般个性特征和相关职业情境联系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职业实践的整体性要求。职业素养便是个体与职业情境密切联系时的态度方面的体现。
(三)职业素养的情境依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是目前主流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职业情境的构建,在这些实践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进行构建,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了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世界。这种模式使职业素养的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职业素养培养变得具体,不再空洞化。
四、小结
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中,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复杂、多元维度中只关注到部分维度,特别是关于默会的维度、情感态度的维度等方而关注还远远不够。而对职业素养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职业能力研究中的情感态度等维度,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研究基础的职业素养研究也会更加的清晰、具体和明确。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是职业素养研究的起点,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因素,并通过外在行为显现。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对职业素养的构成、培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绣叶.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实践教学功能初探[J].成人教育,2013(11).
[2]左卫青.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财会教育,2012(4).
[3]肖润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涵体系建设[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
[4]庞捷敏.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5]闵清,黄晓初等.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6).
[6]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10-11,22.
[7]宁焰,虞筠.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职业素养提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8]杨千朴.职业基本素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78-83.
[10]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8-51.
[11]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高职教育在线,2010(19):42-43.
[12]史志洪.冰山理论与工学结合中学生职业素养之养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3-14.
[13]康世斌.职业素养概念再辨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31-36.
[14]陈宏武,陈鑫.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
[15]葛锦林.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4(11):10-13.
[16]赵志群,白滨.对中美两国职业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28-32.
[17]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8]刘诗能.关于职业与职业研究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8(6):10-14.
[19]潘锦棠.从社会学角度谈谈职业概念[J].教育与职业,1992(6):33.
[20]百度百科.素养词条[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PYGfh6o04y6iZIzUmhOMyIZSsWzbt7g695_kZ28
RxDuG8of2r4-ER2vkAy05vW7iNamEKEYIA721bs0bus2ha.
[21]田海燕.“语文素养”概念的定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3(8):24-26.
[22]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11.
[23]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3.
[24]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03(16):4-7.
[25]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26]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10.
责任编辑赖俊辰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概念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018-03
收稿日期:2016-05-10
作者简介:任军(1981-),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中级职称,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广东 佛山/528231)
邹坪(1978-),男,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饭店管理经济师,研究生。研究方向:饭店运营与管理。(广东 佛山/528231)
朱凯怡(1989-)女,佛山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教师,中级职称,本科。研究方向:旅游服务类专业教育教学。(广东 佛山/528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及评价研究》,项目编号:GDJY-2014-B-b126,主持人:任军。
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关于职业素养的研究是众多研究内容之一。本文从职业能力观出发,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的一种,进而探讨职业素养的概念、特性。
一、对职业素养概念研究的述评
(一)相关研究结果梳理
高绣叶(2013)认为职业素养是学生在工作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左卫青(2012)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肖润花(2013)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定,是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庞捷敏(2013)等认为职业素养是个体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童革(2013)、闵清(2011)等也认为职业素养是综合品质。裘燕南(2007)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宁焰等认为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行为习惯和职业能力等。
肖润花认为职业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品德素养、职业理想),心理素养(进取心、抗挫折能力、意志力),专业素养(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创新能力),行为素养(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责任心、社交素养、交际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杨千朴认为职业素养还包括职业通识、职业尊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与创业能力。蒋乃平(2012)从校企文化融合的角度,认为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在公民素养的基础上将职业素养划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三个层次。
许亚琼(2010)认为职业素养本质上是人的一系列个性品质的集合,是通过职场的渲染、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后天养成的,它以完成工作任务、完善职业生涯为目的,能够使人们更快更好地应对职业世界的要求,职业素养独立于职业能力又与之有联系,将职业素养分为与日常职业情境相联系的及与具体工作任务相联系的两种。
刘兰明从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视角,提出满足个体的普适性、专业的普适性、岗位的普适性、时间的普适性的“职业基本素养”概念,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三个范畴,核心的职业基本素养概括为敬业、诚信、务实、表达、协作、主动、坚持、自控、学习、创新等十个方面。
部分学者以史志洪(2010)为代表借鉴或引用“素质冰山”理论,将职业素质等同于职业素养(值得商榷),划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资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
康世斌等,从职业素养与知识、技能、职业能力等概念之间的区分入手,分析职业素养的价值特性,考虑语义及使用习惯,最后综合这些因素得出有关职业素养的理论框架。
陈宏武将职业素养分为职业基本素养和职业特有素养,认为职业基本素养是现代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对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发展终身起作用(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等);职业特有素养是相应职业岗位(群)工作必备的素养(如企业岗位中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参与管理意识),它是从业者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素养。
(二)对过往研究的评述
通过以上文献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养概念与内涵进行界定,不无一定的道理,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葛锦林认为当前职业素养研究存在概念交叉混淆、内涵界定范畴模糊、内涵层次含混、特征认识不一等问题。 笔者认为,对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界定过于简单化、宽泛化,变成毫无意义的概括。而且,将部分已有概念并列本身就存在分类混乱的逻辑错误。宽泛的、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客观实证依据的职业素养概念研究,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职业素养的不确切认识也不利于职业素养的深入研究,必然导致实践的偏差。 二、理解职业素养特性
笔者认为,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要包含以下四个角度:
基于职业能力观的职业素养概念辨析
(一)“职业”与“素养”的严谨性
我们把“职业素养”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的时候,必须以“职业”与“素养”的严谨性为前提。
“职业”是一个简单概念,但是意义非常复杂而且模糊,目前尚无公认的对“职业”进行解释的模型,不同文化又造成对“职业”理解的巨大差异。中外学者关于“职业”的定义十分繁富,归纳起来,可分为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种类型。中国学者一般从经济活动和社会职责角度解释“职业”,如“职业是从业人员为获得主要生活来源所从事的工作类别”,“职业是个人进入社会后,在社会分工体系中获得的一种社会位置,而且这种位置与权利、利益紧密相连,既成为个人自我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成为个人个性发挥、任务实现,以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连续性活动”,“职业是劳动者能足够稳定从事的并赖以生活的工作”等。
现代汉语词典将“素养”解释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包涵两层意思,“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事的态度”。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有学者将“素养”解释为一个人的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诸方面在先天性基础上经过后天性的学习与锻炼所达到的综合结果。
职业素养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与“职业”相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与“职业”相关的“素养”。 “职业”的概念是复杂而模糊的,体现了社会中的个体与工作(活动)的关系,“素养”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由此,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要兼顾“职业”与“素养”两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到社会中“个体”的差别与时空的变化。
(二)职业素养的动态性
职业素养是与“职业”有关的“素养”,因此职业素养内涵的动态发展源于“职业”自身研究领域的拓展。对于职业内涵的理解是随着职业认知视角的转换、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深化的。职业素养的动态性还源于职业分类的变化。2015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不同的职业类别有着不同职业素养内涵。社会中“个体”的千差万别、时空的变化与职业素养也密切联系。如,没有参加工作的未成年人并不需要具备职业素养,而成年人从事某种职业后,必须具备相关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素养的统一性
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等相联系时才有意义,职业素养既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反映在完成工作任务的结果上。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对职业素养的要求是统一的。工作任务将个体与组织联系在一起,工作任务来源于组织,完成工作任务需要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要求会体现在对个体的约束上,职业素养便是约束内容之一,个体与组织的职业素养要求是统一的。
(四)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性
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体现了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培养获得。职业学校的学生只是和专业学习相联系,对应未来从事的某种职业。职业学校学生本身不应具备职业素养,但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未来从事的某种职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与此对应的职业素养应在专业学习时开始培养,这决定了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特性。职业教育需要遵循科学的教育方法和规律,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也必须如此。
三、职业能力观下的职业素养概念
职业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赵志群从不同的学科、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定义和能力观。匡瑛按照不同的心理学理论流派对职业能力的概念进行归类。陈庆合等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定义为: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
我们认为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因素,并通过外在行为显现。
(一)职业素养的态度维度
职业能力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态度维度是职业能力重要组成部分。职业能力中态度除一般态度外,还与职业紧密联系,如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道德等。但我们不能空泛地理解职业能力中的态度,只有将态度与具体的职业、岗位相联系时,才有实际意义。因此,职业素养属于职业能力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隐性因素。
(二)职业素养的岗位本位
对职业能力的认识经历了从知识本位到岗位本位的转变。岗位本位是从职业、工作岗位出发,倒推个体在一系列典型工作任务情境中表现出的知识、才能、技能和态度的综合表现。人的一般个性特征和相关职业情境联系密切,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职业实践的整体性要求。职业素养便是个体与职业情境密切联系时的态度方面的体现。
(三)职业素养的情境依赖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是目前主流的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强调职业情境的构建,在这些实践模式中,教学内容不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进行构建,工作过程知识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成为工作过程知识的载体,并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对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进行了序列化,使教学内容来源于真实的职业世界。这种模式使职业素养的概念更加清晰,也使职业素养培养变得具体,不再空洞化。
四、小结
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中,对职业能力内涵的复杂、多元维度中只关注到部分维度,特别是关于默会的维度、情感态度的维度等方而关注还远远不够。而对职业素养的研究,一方面丰富了职业能力研究中的情感态度等维度,另一方面基于职业能力研究基础的职业素养研究也会更加的清晰、具体和明确。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是职业素养研究的起点,职业素养是职业人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备的职业能力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因素,并通过外在行为显现。在这一概念指导下,对职业素养的构成、培养、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绣叶.基于职业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实践教学功能初探[J].成人教育,2013(11).
[2]左卫青.浅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J].财会教育,2012(4).
[3]肖润花.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内涵体系建设[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2).
[4]庞捷敏.以职业活动模式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
[5]闵清,黄晓初等.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教论坛,2011(6).
[6]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10-11,22.
[7]宁焰,虞筠.高等学校通识教育规划教材:职业素养提升[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8]杨千朴.职业基本素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蒋乃平. 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78-83.
[10]许亚琼.职业素养:职业教育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J].职业技术教育,2009(19):48-51.
[11]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高职教育在线,2010(19):42-43.
[12]史志洪.冰山理论与工学结合中学生职业素养之养成[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13-14.
[13]康世斌.职业素养概念再辨析[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31-36.
[14]陈宏武,陈鑫.全人教育视角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3(11).
[15]葛锦林.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4(11):10-13.
[16]赵志群,白滨.对中美两国职业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28-32.
[17]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18]刘诗能.关于职业与职业研究的几点思考[J].职教论坛,2008(6):10-14.
[19]潘锦棠.从社会学角度谈谈职业概念[J].教育与职业,1992(6):33.
[20]百度百科.素养词条[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PYGfh6o04y6iZIzUmhOMyIZSsWzbt7g695_kZ28
RxDuG8of2r4-ER2vkAy05vW7iNamEKEYIA721bs0bus2ha.
[21]田海燕.“语文素养”概念的定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3(8):24-26.
[22]赵志群.职业能力研究的新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5-11.
[23]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3.
[24]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03(16):4-7.
[25]邓泽民,陈庆合,刘文卿.职业能力的概念、特征及其形成规律的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2(2):104-107.
[26]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5-10.
责任编辑赖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