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以色列导弹的3声巨响,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的精神领袖亚辛命亡加沙。3月22日发生的这一事件几乎上了所有媒体的头条。
对这位长年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来说,这一天是他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宁死也要带领他的哈马斯,把犹太人从巴勒斯坦赶走,为此他不惜号召人们用血肉之躯去制造爆炸。
为了复仇,哈马斯的人声称要“像地震一样”报复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则宣布,这仅仅是个开始,每一个哈马斯的领袖都将被清除。
巴以和平的前景变得更为渺茫。
说和平是以色列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应当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事实。饱受战乱之苦的以色列人在他们的立国宣言中这样陈述:我们向所有的邻国及其人们伸出手去,献上和平与睦邻的心愿。以色列国徽的主要图案是一个七杈烛台,据说是仿照一种古代植物的形状,环绕烛台的橄榄枝则代表了犹太人对和平的向往。但是,从以色列建国的第一天起,战争的阴云就一直萦绕着这个国家。
以色列,这是个诞生于战火之中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受国际联盟委托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30年后,英国政府感到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于1947年2月正式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解决。
1947年11月29日,在纽约市郊喷泉牧场的一个圆顶大厅里,56个国家的代表正在准备进行联合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投票--决定对一个国家进行分治: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区和阿拉伯人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国际特区。当地时间下午3点,联大会议主席奥斯瓦尔多·阿雷哈纳宣布开会。由苏联和美国共同赞成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赞成票才能通过。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怀着极度紧张焦虑的心情期待着这个时刻--投票按各国名字的字母顺序依次进行,阿富汗的代表第一个走向投票箱……
此刻,远在1万公里以外的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等地各大广场的扩音喇叭周围,聚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收听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消息。
耶路撒冷居民区一个旧住宅里,一位年近50的妇女正全神贯注地坐在一架收录机前记录投票的情况。当她用颤抖的手记下从纽约传来的投票结果时,激动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赞成票比规定的三分之二多数多出一票!
寂静的耶路撒冷古城沸腾了。低沉有力的羊角号声冲破了沉默的夜空,空气仿佛都燃烧了。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到街头狂欢,激动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探照灯聚焦在宽敞的阳台上,这位妇女走了出来,双手紧握阳台的栏杆,热泪盈眶环顾四周,她用激动的语调高声说道:“我们已经盼望了两千年了,我们一直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现在,它终于到来了!”
她就是被称为以色列开国四杰之一的果尔达·梅厄夫人。
而在此刻,以色列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人称“老头子”的本·古里安却在蒙头大睡。古里安是那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担当大任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历尽坎坷,但总能力排众议,在杂乱无序的荆棘中开辟出正确的道理,为以色列的生死存亡作出重大决策。不知何因,在这个重大时刻,他却选择在死海最北端的一个小旅馆过夜,和喧闹的耶路撒冷相比,那里简直是一派荒凉。
人们把古里安从梦中叫醒,兴奋地在院中跳起舞来。古里安没有笑,他叫人拿纸来,准备起草一个声明。旅馆里没有纸,人们只好用卫生纸替代。他后来写道:
“我不能加入跳舞的人群。我感到自己是身着丧服来参加婚礼。当我想到我们将面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将失去最优秀的年轻人,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
在那天夜里,只有几个人看到了犹太人面临的是即将被置于死地的巨大危险。
从战略角度看,联合国分治方案中的以色列区根本无法长期生存,它是一个狭窄的长条状版图,一面临海,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四周的阿拉伯军队很容易把它撕成碎片。
头脑清醒的古里安一面在声明中宣布同意联合国的分治方案,一面秘密作出决定:把巴勒斯坦地区17岁到35岁的犹太人全部动员起来。这位“老狮子”已经嗅出了战争前夕的火药味。
同一天,阿拉伯人迅速作出反应。阿拉伯突击队袭击了一辆公共汽车,第一批遇难者出现在这个上午。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战争从这一天也就拉开了序幕。
12月,阿拉伯7国联合通报宣布:反对联合国分治方案,决心将争取巴勒斯坦独立自由的战斗进行到底。犹太人各居住区相继被围困,面临被隔离的危险。联合国也受到四面八方的压力,被要求废除11月29日的决定。
1948年3月8日,美国代表团正式提出放弃分治方案的决议草案。
5月12日,坦克和大炮的轰鸣震撼四野,阿方1500名外籍军团士兵开始向希伯伦地区的犹太人移民村发起总攻。
几个小时后,英国委任统治政府宣布:5月14日夜,驻巴英军将全部撤离巴勒斯坦。
战争的爆发进入了倒记时。
本·古里安此刻已经明白,除了通过战争建立国家,已经别无他路。
巴勒斯坦犹太人最高领导机构--全国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犹太人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行动。当时,委员会的13名成员,有2名被困在耶路撒冷,1名留在美国。出席会议的10名成员从上午10点争论到夜里11点。
表决的时刻到了:接受美国的建议,意味着无限期地推迟建国;反对接受美国的建议,意味着不顾一切风险,在两天之内建立一个国家。
委员们投票结果是:6人赞成,4人反对,主张坚持战斗到底的决议以两票多数通过。
深夜,以色列工党中央委员会以三分之二多数批准了决议。
5月14日下午4时,太阳即将落山,血红的夕阳给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抹上了一层金辉。博物馆内,以色列开国大典正在举行。全国委员会的成员们正襟危坐,他们身后悬挂着西奥多·赫尔茨的肖像,两侧垂悬着两面六角星旗帜。本·古里安身着黑色外套,白色衬衣,整洁的领带。他缓缓起身,打开文件,用他那略带一点鼻音的语调,宣读了以色列独立宣言。
以色列国诞生。犹太人的千年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12个小时后,当初升的太阳刚刚照耀这个新生的国家,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和埃及等国军队为反对联合国的分治方案,对以色列发起全面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了。
对这位长年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来说,这一天是他意料之中的,因为他宁死也要带领他的哈马斯,把犹太人从巴勒斯坦赶走,为此他不惜号召人们用血肉之躯去制造爆炸。
为了复仇,哈马斯的人声称要“像地震一样”报复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则宣布,这仅仅是个开始,每一个哈马斯的领袖都将被清除。
巴以和平的前景变得更为渺茫。
说和平是以色列人心中最深的渴望,应当是没有人会怀疑的事实。饱受战乱之苦的以色列人在他们的立国宣言中这样陈述:我们向所有的邻国及其人们伸出手去,献上和平与睦邻的心愿。以色列国徽的主要图案是一个七杈烛台,据说是仿照一种古代植物的形状,环绕烛台的橄榄枝则代表了犹太人对和平的向往。但是,从以色列建国的第一天起,战争的阴云就一直萦绕着这个国家。
以色列,这是个诞生于战火之中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受国际联盟委托对巴勒斯坦地区实行委任统治。30年后,英国政府感到已经无法控制局势,于1947年2月正式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解决。
1947年11月29日,在纽约市郊喷泉牧场的一个圆顶大厅里,56个国家的代表正在准备进行联合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投票--决定对一个国家进行分治:将巴勒斯坦划分为犹太人区和阿拉伯人区。耶路撒冷和伯利恒为国际特区。当地时间下午3点,联大会议主席奥斯瓦尔多·阿雷哈纳宣布开会。由苏联和美国共同赞成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必须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赞成票才能通过。全世界所有的犹太人都怀着极度紧张焦虑的心情期待着这个时刻--投票按各国名字的字母顺序依次进行,阿富汗的代表第一个走向投票箱……
此刻,远在1万公里以外的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等地各大广场的扩音喇叭周围,聚满了各种各样的人群。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守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收听对他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消息。
耶路撒冷居民区一个旧住宅里,一位年近50的妇女正全神贯注地坐在一架收录机前记录投票的情况。当她用颤抖的手记下从纽约传来的投票结果时,激动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赞成票比规定的三分之二多数多出一票!
寂静的耶路撒冷古城沸腾了。低沉有力的羊角号声冲破了沉默的夜空,空气仿佛都燃烧了。人群从四面八方涌到街头狂欢,激动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探照灯聚焦在宽敞的阳台上,这位妇女走了出来,双手紧握阳台的栏杆,热泪盈眶环顾四周,她用激动的语调高声说道:“我们已经盼望了两千年了,我们一直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现在,它终于到来了!”
她就是被称为以色列开国四杰之一的果尔达·梅厄夫人。
而在此刻,以色列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人称“老头子”的本·古里安却在蒙头大睡。古里安是那种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担当大任的政治家。他的一生历尽坎坷,但总能力排众议,在杂乱无序的荆棘中开辟出正确的道理,为以色列的生死存亡作出重大决策。不知何因,在这个重大时刻,他却选择在死海最北端的一个小旅馆过夜,和喧闹的耶路撒冷相比,那里简直是一派荒凉。
人们把古里安从梦中叫醒,兴奋地在院中跳起舞来。古里安没有笑,他叫人拿纸来,准备起草一个声明。旅馆里没有纸,人们只好用卫生纸替代。他后来写道:
“我不能加入跳舞的人群。我感到自己是身着丧服来参加婚礼。当我想到我们将面临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将失去最优秀的年轻人,心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
在那天夜里,只有几个人看到了犹太人面临的是即将被置于死地的巨大危险。
从战略角度看,联合国分治方案中的以色列区根本无法长期生存,它是一个狭窄的长条状版图,一面临海,没有任何战略纵深,四周的阿拉伯军队很容易把它撕成碎片。
头脑清醒的古里安一面在声明中宣布同意联合国的分治方案,一面秘密作出决定:把巴勒斯坦地区17岁到35岁的犹太人全部动员起来。这位“老狮子”已经嗅出了战争前夕的火药味。
同一天,阿拉伯人迅速作出反应。阿拉伯突击队袭击了一辆公共汽车,第一批遇难者出现在这个上午。
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的战争从这一天也就拉开了序幕。
12月,阿拉伯7国联合通报宣布:反对联合国分治方案,决心将争取巴勒斯坦独立自由的战斗进行到底。犹太人各居住区相继被围困,面临被隔离的危险。联合国也受到四面八方的压力,被要求废除11月29日的决定。
1948年3月8日,美国代表团正式提出放弃分治方案的决议草案。
5月12日,坦克和大炮的轰鸣震撼四野,阿方1500名外籍军团士兵开始向希伯伦地区的犹太人移民村发起总攻。
几个小时后,英国委任统治政府宣布:5月14日夜,驻巴英军将全部撤离巴勒斯坦。
战争的爆发进入了倒记时。
本·古里安此刻已经明白,除了通过战争建立国家,已经别无他路。
巴勒斯坦犹太人最高领导机构--全国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犹太人历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行动。当时,委员会的13名成员,有2名被困在耶路撒冷,1名留在美国。出席会议的10名成员从上午10点争论到夜里11点。
表决的时刻到了:接受美国的建议,意味着无限期地推迟建国;反对接受美国的建议,意味着不顾一切风险,在两天之内建立一个国家。
委员们投票结果是:6人赞成,4人反对,主张坚持战斗到底的决议以两票多数通过。
深夜,以色列工党中央委员会以三分之二多数批准了决议。
5月14日下午4时,太阳即将落山,血红的夕阳给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抹上了一层金辉。博物馆内,以色列开国大典正在举行。全国委员会的成员们正襟危坐,他们身后悬挂着西奥多·赫尔茨的肖像,两侧垂悬着两面六角星旗帜。本·古里安身着黑色外套,白色衬衣,整洁的领带。他缓缓起身,打开文件,用他那略带一点鼻音的语调,宣读了以色列独立宣言。
以色列国诞生。犹太人的千年梦想终于成为了现实。
12个小时后,当初升的太阳刚刚照耀这个新生的国家,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和埃及等国军队为反对联合国的分治方案,对以色列发起全面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