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旗渠精神蕴含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实事求是”、“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内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們需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0-02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一)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红旗渠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在红旗渠建设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真理,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着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干旱缺水问题。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当年林县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切实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因为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之所在。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都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红旗渠精神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内涵是有机统一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自己的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拥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红旗渠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具体行动中,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在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开始修建的。林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他们坚信“自力更生是个宝,人人献技开了脑。艰苦奋斗力量大,众手浇开幸福花。”修渠大军十分注意勤俭节约,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们起带头模范作用。县委书记办公室简陋到没有房顶,没有墙壁、门窗和桌椅,也没有电灯、电话,哪里需要就把办公室设在哪里。就在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建成了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完成的红旗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我国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永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本色和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仍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出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勇气、智慧和力量,用党的政策和方针去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艰苦奋斗成为一种战斗号令和精神支撑,增强全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我们从红旗渠精神中寻求原动力
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敢于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挖隧道、修水渠,从山西把漳河水引进到林县境内。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和敢闯敢干的气魄,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不可能创造出红旗渠这个奇迹的。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红旗渠修建的整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林县人民进一步开拓创新,谱写出了发展外出建筑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开发红旗渠红色旅游业,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前人和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可谓一路荆棘和艰辛,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蹒跚迈向稳健,从崎岖走向平坦。新世纪,当我们开拓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遇到阻力时,林县人民修渠时敢闯敢干的气魄给我们以奋起直追、和平崛起的自信。他们“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壮志和不向困难低头的作风将给我们以不竭的动力,给我们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妥善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抓住机遇,以创新为灵魂和动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以革命者“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胆识和气魄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信心百倍地沿着中国特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就必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红旗渠是特殊时期和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业精神。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而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时代象征,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红旗渠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进取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96.
[2]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6.
[3]李海红.论红旗渠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8,(7).
[4]刘法修.红旗渠传[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26.
关键词:红旗渠;红旗渠精神;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60-02
20世纪60年代,地处河南省西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的林州市(原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不仅造就了宏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孕育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建设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仍能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一、红旗渠精神及其内涵
自1960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为彻底改变自古水贵如油的状况,经过10年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山头1250座,架设了渡槽152座,凿通隧洞211个,修建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修建干、支、斗渠总长1500公里,在太行山腰开凿了一条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大型水利工程——红旗渠。[1]伴随这一宏伟工程的形成,培育和造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这十六个字的背后,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红旗渠和红旗渠精神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产物。为彻底改变林县父老乡亲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县委书记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作出修建红旗渠的大胆决定。这既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为了人民修渠,人民自然就会拥护,就会响应;依靠人民修渠,人民就能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创造人间奇迹。在修渠过程中,林县干部同群众群策群力,同吃、同住、同劳动,真正同群众打成了一片。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参加修筑红旗渠的林县人民达30多万人。在这里,为了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党的任务,人民的利益,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终促成红旗渠的胜利竣工,这是红旗渠成功修建的根本经验。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红旗渠开工之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筹,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参加修渠工程的干部与群众每人每天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3]据不完全统计,林县人民先后自制炸药1215吨、水泥5170吨,烧制石灰14.5万吨,自制26万个镐头、15万把铁锤。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98万元,仅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总投资的85.06%。[4]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修成长达1500多公里的红旗渠,创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在资金、物资和粮食严重缺乏条件下,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是林县人民从根本上改变干旱缺水状况的大胆创举。林县县委靠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临着压力、指责,甚至受处分的考验,依靠全县干部群众的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如果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雄心壮志,红旗渠既不敢想,也建不成。红旗渠从设想、勘察、决策到修建的整个过程,无不体现了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敢想敢干来自于实事求是。敢干而不是蛮干,跨省引水、劈山建渠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反复勘测论证、认真调查摸底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和超越。红旗渠全长1500公里,要翻越无数道山梁沟坎,没有科学的决策不行;1/8000的落差坡度,没有科学的勘测设计不行;引来浊漳河的水,不造成淤积,没有精细的计算和施工同样也不行,整个红旗渠工程相当于修筑一条宽2米、高3米,连接广州与哈尔滨的“万里长城”。所以说,没有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没有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决策,要建成红旗渠是不可能的。
(四)“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障。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心甘情愿奉献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终于在1969年7月完成了红旗渠配套工程。十年修渠岁月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参战干部群众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奏响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赞歌。修建拦河大坝时,为了截流,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体500名突击队员奋不顾身地跳入激流,手挽手、肩并肩,在河道中央筑起了5道人墙,拦住了凶猛的激流,使大坝如期合龙;为了民工的安全,任羊成等12名勇士组成除险队,腰系绳索飞荡在半山腰中艰难排险;元金堂在水利建设中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成为激励林县人民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光辉榜样。修渠过程中,吴祖太、李茂德等81位同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种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报酬、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贯穿于整个红旗渠的修建过程。
二、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
红旗渠精神虽然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它并未随时光的流逝而过时,在当代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中,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其在当代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一)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红旗渠精神
毛泽东同志说过:“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在红旗渠建设中,林县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真理,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冒着丢官罢职的风险,顶住了各方面的压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修渠,依靠人民修渠,终于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着林县人民生产生活的干旱缺水问题。
红旗渠的修建,体现了当年林县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的精神。新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切实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因为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之所在。建党以来,我们党一直都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方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和红旗渠精神的“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内涵是有机统一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自己的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充分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赞誉和拥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以红旗渠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具体行动中,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我们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是在国内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国外反华势力卡我们脖子的困难时期,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开始修建的。林县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土法上马,土洋结合。他们坚信“自力更生是个宝,人人献技开了脑。艰苦奋斗力量大,众手浇开幸福花。”修渠大军十分注意勤俭节约,各级领导干部为群众们起带头模范作用。县委书记办公室简陋到没有房顶,没有墙壁、门窗和桌椅,也没有电灯、电话,哪里需要就把办公室设在哪里。就在这种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林县人民建成了很多人都觉得难以完成的红旗渠。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的综合国力有了大幅提升,但我国仍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这种局面将长期存在下去。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永保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本色和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仍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激发出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勇气、智慧和力量,用党的政策和方针去组织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艰苦奋斗成为一种战斗号令和精神支撑,增强全国人民奋发向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赢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我们从红旗渠精神中寻求原动力
上个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敢于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挖隧道、修水渠,从山西把漳河水引进到林县境内。如果没有思想上的大解放和敢闯敢干的气魄,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是不可能创造出红旗渠这个奇迹的。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始终贯穿于红旗渠修建的整个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林县人民进一步开拓创新,谱写出了发展外出建筑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开发红旗渠红色旅游业,推进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我们现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没有前人和他国的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可谓一路荆棘和艰辛,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蹒跚迈向稳健,从崎岖走向平坦。新世纪,当我们开拓中国特色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征程中遇到阻力时,林县人民修渠时敢闯敢干的气魄给我们以奋起直追、和平崛起的自信。他们“誓把河山重安排”的雄心壮志和不向困难低头的作风将给我们以不竭的动力,给我们以藐视困难、勇于克服困难、乐观豁达的精神。新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红旗渠精神,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和党情,妥善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抓住机遇,以创新为灵魂和动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推进各项工作,以革命者“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胆识和气魄沉着应对各种风险和考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信心百倍地沿着中国特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只要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就必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红旗渠是特殊时期和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创业精神。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而是民族精神的一个时代象征,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结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红旗渠精神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弘扬和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进取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96.
[2]傅治平.精神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的精气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76.
[3]李海红.论红旗渠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J].理论学刊,2008,(7).
[4]刘法修.红旗渠传[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