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早晨》是以昆曲曲牌《点绛唇》为素材创作而成,这首曲子首次把吹唢呐的循环换气技巧应用于笛子演奏,也正是这首曲子当时在上海一鸣惊人,使赵先生一举成名。半个世纪以来《早晨》一直被称为笛子名曲精品,它的风格被称为南北派。“乐曲以浓厚的民族特色、鲜明的音乐形象,描绘了旭日东升、万物复苏的喜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赞美,抒发了对欣欣向荣的祖国的热爱之情。”充满着朝气和希望的早晨象征着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 笛曲 《早晨》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56-01
《早晨》的作者赵松庭先生生于1924年,浙江东阳人。是一位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家。他在其专著《笛艺春秋》中写道:“整个青年时代的艺术实践,使我学到了在那个时代的专业艺术院校无法学到的东西。......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我以自己的笛声,倾诉着对家乡的恋情,对老师的怀念,描绘了自己最熟悉的社会生活。”《早晨》创作于1954年春。当时,赵松庭先生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因负伤而住在东北一家医院休养。每天拂晓,他散步在树林中,深深感到祖国春天的早晨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有感于此,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笛曲。赵松庭的演奏别具一格、自成一体。他将吹喷呐的循环呼吸技巧移植到笛子的演奏中,丰富了笛子的演奏技巧。他努力将南、北两派的演奏精华相融合,创立了一种不同于北派冯子存和南派陆春龄的新的流派,为笛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这首曲子描写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小鸟在树上歌唱,孩子们在森林中欢快地游戏的生活情景。第一段描写安静而美丽的早晨,太阳慢慢升起,照耀着森林,鸟儿睁开了睡眼,伸展着翅膀。第二段描写的是森林活跃起来,百鸟欢唱,你唱我和,你呼我应,有远有近,百鸟争鸣,百花开放,是个清新而欢快的早晨。第三段描写孩子们在美丽的森林中跳舞,鸟儿为他们伴唱。从极快处开始,是欢舞的顶点,继而又逐渐安静下来。尾声使人回味春天的早晨。
在乐曲的开始处,作者以从弱到强的极慢的近于散板的旋律,试图表现光线强弱在逐渐的增加,以描绘太阳处升的情景。作者将“南柔”、“北刚”,各有千秋的用气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了能刚能柔、刚柔并济。在简单的技巧中,把乐音的三特性(即音调、音量、音品)结合在一起,强而不高,弱而不低;音量的变化能达到pp-ff;音色结实纯净,强而不燥,弱而不虚。这段中的第九小节至第十小节处的“3”,要求运用循环换气技巧,这是一高难度的技巧,这长音给人以悠长之感,颤音的运用,则给人以太阳就要升起之联想。极快的第十三、十四小节则给人以相互告知太阳之升起:啊,升起来了!最后的三小节,使人心满意足,新的一天开始了!
起初我在拿到《早晨》的谱子时,特别想以一种清脆而实在的音色来表现慢板,将圆润饱满的音色运用到开头,但是在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才发现,慢板要以一种不慌的情绪来展现从万籁俱静到东方红日升起的景象。小鸟们刚起床,太阳刚刚将大地照亮,要求用干净且富有气振音,不燥富有弹性的音色来诠释大地刚苏醒的状态。在慢板中循环换气的使用也将早晨迷雾依稀,寂静的形象呈现出来。慢板中,渐强渐弱使用的较多,这也使得此曲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变高,音头与音尾的音色控制也是一个难点。十二连音的运用﹑循环换气的长颤音,给人一种晨曦四射的意境。之后,一个强弱的对比,引出了快板。在慢板中,气息均匀且细腻,口风稍抬高一些,有连绵不绝的音乐流动之感。在技巧上,慢颤让音乐传达出一种空旷,稳定的感觉。
进入快板,速度达到208,气息较之前稍放松一点,但在指﹑舌的运用上可是丰富而多样。采用了急速的三拍子垛音,吐音,表现出一副热闹的场景,大量6到i的滑音表现出了北方音乐的特色。进行到突慢的部分,乐曲的演奏方法和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抒情,松润音色的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间6的三指颤音也是该曲子的一个独特之处。往下发展,采用了大量花舌等技巧,以此反复似乎在模仿鸟鸣。
进入第三部分,灵活的历音及极快的飞指和滑舌,营造出一幅热闹的面。
尾声有几个音把情绪又拉回到春天的早晨,每个音都可以用“吐”来完成。节奏由慢渐快,直至在3,5上无限制的展开,给人无限遐想。
要把《早晨》这首极具南北派特征的曲子吹号,首先要下“气”功,不论是长音的气,还是在循环换气中的气,都要细细的如线般的吹出来,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其次,口型,口劲等位置和角度也要进行训练如用到花舌中等等。再来,手指的灵活度对表现音乐的情感也有关。滑音,颤音,垛音,历音等要严加训练并且达到手动耳听的双协调程度。最后,还要提一提,要用耳朵听听音准,因为在使用上滑音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音不准的问题,这必须自己根据自己的手指形状和笛孔的大小情况来加以调整,并且还需要嘴型的调整来控制音量等,总之,《早晨》难在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上面,要吹好这首曲子“气,唇,舌,指,”必须配合默契,熟练程度极高才行。
【关键词】 笛曲 《早晨》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1(b)-0256-01
《早晨》的作者赵松庭先生生于1924年,浙江东阳人。是一位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艺术家。他在其专著《笛艺春秋》中写道:“整个青年时代的艺术实践,使我学到了在那个时代的专业艺术院校无法学到的东西。......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我以自己的笛声,倾诉着对家乡的恋情,对老师的怀念,描绘了自己最熟悉的社会生活。”《早晨》创作于1954年春。当时,赵松庭先生是志愿军文工团的团员,因负伤而住在东北一家医院休养。每天拂晓,他散步在树林中,深深感到祖国春天的早晨充满了宁静、祥和的气息。有感于此,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笛曲。赵松庭的演奏别具一格、自成一体。他将吹喷呐的循环呼吸技巧移植到笛子的演奏中,丰富了笛子的演奏技巧。他努力将南、北两派的演奏精华相融合,创立了一种不同于北派冯子存和南派陆春龄的新的流派,为笛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这首曲子描写一个春天的早晨,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小鸟在树上歌唱,孩子们在森林中欢快地游戏的生活情景。第一段描写安静而美丽的早晨,太阳慢慢升起,照耀着森林,鸟儿睁开了睡眼,伸展着翅膀。第二段描写的是森林活跃起来,百鸟欢唱,你唱我和,你呼我应,有远有近,百鸟争鸣,百花开放,是个清新而欢快的早晨。第三段描写孩子们在美丽的森林中跳舞,鸟儿为他们伴唱。从极快处开始,是欢舞的顶点,继而又逐渐安静下来。尾声使人回味春天的早晨。
在乐曲的开始处,作者以从弱到强的极慢的近于散板的旋律,试图表现光线强弱在逐渐的增加,以描绘太阳处升的情景。作者将“南柔”、“北刚”,各有千秋的用气方法结合起来,做到了能刚能柔、刚柔并济。在简单的技巧中,把乐音的三特性(即音调、音量、音品)结合在一起,强而不高,弱而不低;音量的变化能达到pp-ff;音色结实纯净,强而不燥,弱而不虚。这段中的第九小节至第十小节处的“3”,要求运用循环换气技巧,这是一高难度的技巧,这长音给人以悠长之感,颤音的运用,则给人以太阳就要升起之联想。极快的第十三、十四小节则给人以相互告知太阳之升起:啊,升起来了!最后的三小节,使人心满意足,新的一天开始了!
起初我在拿到《早晨》的谱子时,特别想以一种清脆而实在的音色来表现慢板,将圆润饱满的音色运用到开头,但是在经过老师的指导后才发现,慢板要以一种不慌的情绪来展现从万籁俱静到东方红日升起的景象。小鸟们刚起床,太阳刚刚将大地照亮,要求用干净且富有气振音,不燥富有弹性的音色来诠释大地刚苏醒的状态。在慢板中循环换气的使用也将早晨迷雾依稀,寂静的形象呈现出来。慢板中,渐强渐弱使用的较多,这也使得此曲对气息的控制能力要求变高,音头与音尾的音色控制也是一个难点。十二连音的运用﹑循环换气的长颤音,给人一种晨曦四射的意境。之后,一个强弱的对比,引出了快板。在慢板中,气息均匀且细腻,口风稍抬高一些,有连绵不绝的音乐流动之感。在技巧上,慢颤让音乐传达出一种空旷,稳定的感觉。
进入快板,速度达到208,气息较之前稍放松一点,但在指﹑舌的运用上可是丰富而多样。采用了急速的三拍子垛音,吐音,表现出一副热闹的场景,大量6到i的滑音表现出了北方音乐的特色。进行到突慢的部分,乐曲的演奏方法和风格也发生了改变,是一种抒情,松润音色的且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间6的三指颤音也是该曲子的一个独特之处。往下发展,采用了大量花舌等技巧,以此反复似乎在模仿鸟鸣。
进入第三部分,灵活的历音及极快的飞指和滑舌,营造出一幅热闹的面。
尾声有几个音把情绪又拉回到春天的早晨,每个音都可以用“吐”来完成。节奏由慢渐快,直至在3,5上无限制的展开,给人无限遐想。
要把《早晨》这首极具南北派特征的曲子吹号,首先要下“气”功,不论是长音的气,还是在循环换气中的气,都要细细的如线般的吹出来,做到真正的气沉丹田。其次,口型,口劲等位置和角度也要进行训练如用到花舌中等等。再来,手指的灵活度对表现音乐的情感也有关。滑音,颤音,垛音,历音等要严加训练并且达到手动耳听的双协调程度。最后,还要提一提,要用耳朵听听音准,因为在使用上滑音的时候常常会出现音不准的问题,这必须自己根据自己的手指形状和笛孔的大小情况来加以调整,并且还需要嘴型的调整来控制音量等,总之,《早晨》难在基本功和艺术表现力上面,要吹好这首曲子“气,唇,舌,指,”必须配合默契,熟练程度极高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