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决策,促成“如何办好公平且优质的教育”这一问题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目前推进教育的“公平优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仍是城乡教育差异。农村小学存在自然环境恶劣、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学生结构失衡等发展短板。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实力、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加强父母教育观念才能够促进小学教育健康、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公平优;农村小学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以说,“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和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根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承担着推广和普及教育教学的责任,旨在为全民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坚实基础。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人口整体教育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小学教育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它的良性发展不但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现代化进程[2]。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城乡小学存在巨大差异,国家虽已出台诸多惠农政策,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仍是基础教育的瓶颈,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南部县D小学为例
(一)自然环境恶劣,学习条件艰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不断发展,各种交通方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行路难”仍然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D小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边陲,是一所公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毗邻嘉陵江,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素有“孤岛学校”之称。2014年之前,D小学是南部县唯一一所不通公路且没有场镇的学校,机动船是来往该校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学校附近区域的嘉陵江水深可达数十米,一旦遇上恶劣的天气状况,机动船就可能会停渡,部分学生只能绕行上学。目前,仅有一条崎岖的村道通往学校,全长13公里,偏于一隅,人流量稀少,显得十分闭塞、落后。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受地理环境制约,交通不便而且校点分散[3]。为了便于离校路途遥远的学生上下学,D小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施行住校制,每天按照学校固定的时间作息,上早晚自习。学校甚至存在一年级低龄寄宿现象,起居生活由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照管。另外,学生使用的床具大多来自城市学校的淘汰品,规格不一、锈迹斑斑,有的床具破损严重也未及时更换。加之学校靠近江边,宿舍被褥十分潮湿。由于交通不便,学校食堂采购的食材只能是便于储存和运输的萝卜、冬瓜等,菜品种类单一,冬天学校甚至可能出现断粮缺菜的情况。难于实施科学配餐方案和基本营养供给标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大力发展并办好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大事[4]。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总体而言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问题,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不高,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同时,学校经费划拨主要以学生人数为指标,农村小学人数偏少,办学经费捉襟见肘。D小学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许多损坏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只能弃用,形同摆设。学校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和教学器材,电脑、课桌等也大多都是城里学校淘汰的二手货,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活动室等,办学条件普遍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此外,学校还承担着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责任,导致小学教育功能部分缺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人口快速流动和迁移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农村民工涌入大城市,其家庭经济收入也有大幅提高。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将子女送往城区学校,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优生率也逐年下降。D小学从学前班到九年级,全校共157人,每个年级仅一个班,平均每个班约16人。与建校以来最大规模时的学生人数相比,流失率在90%以上。留在农村学校的这部分学生结构十分复杂,以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学生及学困生最为典型。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照顾,身心发育相对迟缓,不同程度存在自卑、胆小、暴力等問题倾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5]。但D小学却缺少这类教师,通常只能安排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加之教育经费不足,难以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室,更不要说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6]。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优质资源往往与“城市化”同步,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待遇较差,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小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更新缺少了解,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尤其是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也相对匮乏。由于农村小学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村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部分老师对本职工作“漫不经心”。从学历方面来看,D小学大部分教师为专科学历,全日制本科为第一学历的极少,超过一半的教师是通过函授、成人自考等方式获得学历。从专业方面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师范专业出身,“教非所学”的现象较多,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所获得的培训不足。同时,D小学教师流动频繁,教师跳槽转行较多,例如考公务员、考研、经商等。许多教师不愿来,也留不住,造成学校教师缺编较多,师资严重不足,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常出现语数外学科教师兼任音体美等课程,还屡屡出现聘请代课老师的情况,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四)学生结构失衡,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D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多达92人,占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7.65%,几乎都是隔代抚养。由于祖辈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育观念和方式落后,特别是受老人勤俭节约的思想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对儿童基本处于粗放喂养的阶段,保证吃饱穿暖即可,这种隔代抚养教育模式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监护人不但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相反还有一部分监护人年龄较大需要留守儿童照顾,因此在学习之余他们还不得不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缺少成年人有力的监管,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隐患较多。
D小学地理位置的偏远不仅带来交通的不便,更带来信息的闭塞和观念的落后。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监护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孩子的教育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逆反心理突出,不易管教。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农村认为“读书无用”的人越来越少,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他们只知道赚钱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但并未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更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7]。因此,在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方面并不能实现“家校合一”的理想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家长也不能科学合理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引导工作。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改善校园生活环境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落后面貌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教育落后,说到底还是农村经济滞后,不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保障,最终导致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要促进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政府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扶贫救弱,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要充分重视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当地产业资源基础,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实现富裕。同时,要着力推进农村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
2.规范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生活水平
对于许多农村小学来说,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各个学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将学生的宿舍规范和完善作为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学生宿舍的基本设施配置,做到设施完备、设置合理、安全牢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要安排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同时,要不断提高食堂就餐质量,制定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菜谱,提供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数量充足的饭菜,保障学生基本伙食和营养。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1.倾斜教育资金投入,规范硬件设施设备
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使得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实地考察,因校制策,并且在政策上尽可能地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倾斜。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排查各个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对于缺失或失修的现象要求各个学校及时上报,并做出补充、修和更换。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建立专门的学生活动室,图书室等,改变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
2.打造办学特色,增强农村小学吸引力
农村小学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借鉴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地方特色创办独特、优化、稳定的办学模式,打造自己的办学风格,凸显学校的综合文化。要成立专门的团队,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落实管理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同时应当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获得家长信任,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1.均衡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应当对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小学设立专项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不低于甚至适当高于城市小学教师。不断完善薪资制度,將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绩效津贴等落实到实处,坚决杜绝拖欠工资的情况发生,为教师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学科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合理调派老师,科学核编,补充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空缺。同时,还应健全教师资源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缓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问题,尽快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规范人事方面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职称制度、提干制度、激励制度等,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与其工作责任和劳动付出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优越性,真正做到尊师重教。要以师资建设为中心,以保护教师的利益为前提,以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形成开放、有序的教师流动环境。
2.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提升的过程。要缩小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学历提升。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不同的培训活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时,应考虑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城乡教师交流相结合,网络学习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四)关心农村儿童成长,强化父母科学教育子女观念
1.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合理选择监护人
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陪伴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尽一切可能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有条件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没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加强与孩子之间的电话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加强亲子情感沟通。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消除孩子随同父母进城读书的障碍。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当地就业的机会,尽可能的不要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外出的父母在选择委托的监护人时要考虑到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尽量将孩子交给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能力的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当与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8]这也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要增強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积极构建家校交流平台,家校之间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科学家庭教育观,实现监护人教育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断获取新型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代表分享家教经验的方式来引导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帮助孩子们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1):4-23.
[2]孙仕徳.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3(14):234-235.
[3]王少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一个模型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5):5-9.
[4]启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J].云南教育,2003(33):4-5.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325/201508/t20150811_199328.html.
[6]李敏.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6):261-262.
[7]姚波.农村小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网络财富,2009(5):24-25.
[8]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2009(9):4-4.
作者简介:
文嘉兴(1990-),女,汉族,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理论研究;
康钊(1968-),男,汉族,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关键词:教育优先发展;公平优;农村小学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1]。可以说,“教育优先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在教育强国战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方面,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提高和发展科学技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根本,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环节,承担着推广和普及教育教学的责任,旨在为全民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打下坚实基础。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农村人口整体教育文化程度偏低,农村小学教育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它的良性发展不但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整体水平的进步和提高,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现代化进程[2]。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城乡小学存在巨大差异,国家虽已出台诸多惠农政策,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仍是基础教育的瓶颈,需要我们去认真对待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
一、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四川省南部县D小学为例
(一)自然环境恶劣,学习条件艰苦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布局不断发展,各种交通方式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完善。但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行路难”仍然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D小学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边陲,是一所公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校毗邻嘉陵江,三面环水,一面环山,素有“孤岛学校”之称。2014年之前,D小学是南部县唯一一所不通公路且没有场镇的学校,机动船是来往该校的主要交通工具。该学校附近区域的嘉陵江水深可达数十米,一旦遇上恶劣的天气状况,机动船就可能会停渡,部分学生只能绕行上学。目前,仅有一条崎岖的村道通往学校,全长13公里,偏于一隅,人流量稀少,显得十分闭塞、落后。
与城市小学相比,农村小学受地理环境制约,交通不便而且校点分散[3]。为了便于离校路途遥远的学生上下学,D小学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施行住校制,每天按照学校固定的时间作息,上早晚自习。学校甚至存在一年级低龄寄宿现象,起居生活由高年级的哥哥姐姐照管。另外,学生使用的床具大多来自城市学校的淘汰品,规格不一、锈迹斑斑,有的床具破损严重也未及时更换。加之学校靠近江边,宿舍被褥十分潮湿。由于交通不便,学校食堂采购的食材只能是便于储存和运输的萝卜、冬瓜等,菜品种类单一,冬天学校甚至可能出现断粮缺菜的情况。难于实施科学配餐方案和基本营养供给标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较差
大力发展并办好农村教育,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大事[4]。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总体而言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问题,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不高,教育投入相对较少。同时,学校经费划拨主要以学生人数为指标,农村小学人数偏少,办学经费捉襟见肘。D小学由于长期缺乏资金,学校硬件设施跟不上,许多损坏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只能弃用,形同摆设。学校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和教学器材,电脑、课桌等也大多都是城里学校淘汰的二手货,学校没有专门的图书室、科技活动室、心理活动室等,办学条件普遍无法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严重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此外,学校还承担着学前教育和初中教育的责任,导致小学教育功能部分缺失。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农村正面临着人口快速流动和迁移的状况,越来越多的农村民工涌入大城市,其家庭经济收入也有大幅提高。部分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都将子女送往城区学校,农村小学生源流失严重,优生率也逐年下降。D小学从学前班到九年级,全校共157人,每个年级仅一个班,平均每个班约16人。与建校以来最大规模时的学生人数相比,流失率在90%以上。留在农村学校的这部分学生结构十分复杂,以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问题学生及学困生最为典型。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家庭的关心和照顾,身心发育相对迟缓,不同程度存在自卑、胆小、暴力等問题倾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5]。但D小学却缺少这类教师,通常只能安排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兼任。加之教育经费不足,难以配置相关的设施设备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或辅导室,更不要说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等[6]。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优质资源往往与“城市化”同步,农村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发展空间小,待遇较差,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愿意到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小学难以注入新鲜“血液”。农村小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更新缺少了解,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尤其是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也相对匮乏。由于农村小学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农村小学教师不同程度出现职业倦怠,导致部分老师对本职工作“漫不经心”。从学历方面来看,D小学大部分教师为专科学历,全日制本科为第一学历的极少,超过一半的教师是通过函授、成人自考等方式获得学历。从专业方面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并非师范专业出身,“教非所学”的现象较多,因此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所获得的培训不足。同时,D小学教师流动频繁,教师跳槽转行较多,例如考公务员、考研、经商等。许多教师不愿来,也留不住,造成学校教师缺编较多,师资严重不足,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常出现语数外学科教师兼任音体美等课程,还屡屡出现聘请代课老师的情况,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四)学生结构失衡,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比例逐年增加。D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多达92人,占全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67.65%,几乎都是隔代抚养。由于祖辈们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育观念和方式落后,特别是受老人勤俭节约的思想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对儿童基本处于粗放喂养的阶段,保证吃饱穿暖即可,这种隔代抚养教育模式极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不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监护人不但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相反还有一部分监护人年龄较大需要留守儿童照顾,因此在学习之余他们还不得不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较小,缺少成年人有力的监管,缺少自我保护意识,安全隐患较多。
D小学地理位置的偏远不仅带来交通的不便,更带来信息的闭塞和观念的落后。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的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且监护责任意识不强,对于孩子的教育起不到促进的作用。尤其是现在的孩子比较早熟,逆反心理突出,不易管教。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农村认为“读书无用”的人越来越少,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他们只知道赚钱供孩子上学,希望孩子学有所成,但并未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堂,更不知道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7]。因此,在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方面并不能实现“家校合一”的理想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家长也不能科学合理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引导工作。
二、促进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农村经济实力,改善校园生活环境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乡村落后面貌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教育落后,说到底还是农村经济滞后,不能为教育提供更多的保障,最终导致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要促进教育的公平与优质,政府需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扶贫救弱,实现农民的真正富裕。要充分重视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合理地利用当地产业资源基础,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一方百姓实现富裕。同时,要着力推进农村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带乡,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
2.规范住宿条件,保障学生生活水平
对于许多农村小学来说,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各个学校应当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坚持“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将学生的宿舍规范和完善作为后勤工作的重要任务。实践中应当不断完善学生宿舍的基本设施配置,做到设施完备、设置合理、安全牢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要安排专门的生活指导老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同时,要不断提高食堂就餐质量,制定成本合理、营养均衡的菜谱,提供品种多样、搭配合理、数量充足的饭菜,保障学生基本伙食和营养。
(二)加大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1.倾斜教育资金投入,规范硬件设施设备
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以城市为中心”的政策倾向使得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太小。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加强实地考察,因校制策,并且在政策上尽可能地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小学倾斜。教育相关部门应当定期排查各个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对于缺失或失修的现象要求各个学校及时上报,并做出补充、修和更换。严格按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的要求,建立专门的学生活动室,图书室等,改变学生学习环境和条件。
2.打造办学特色,增强农村小学吸引力
农村小学要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借鉴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地方特色创办独特、优化、稳定的办学模式,打造自己的办学风格,凸显学校的综合文化。要成立专门的团队,精心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落实管理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有效进行。同时应当在学校特色建设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获得家长信任,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1.均衡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一方面,当地教育部门应当对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小学设立专项补贴,使其工资水平不低于甚至适当高于城市小学教师。不断完善薪资制度,將岗位津贴、班主任津贴、绩效津贴等落实到实处,坚决杜绝拖欠工资的情况发生,为教师提供完善的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学科分配不均衡的情况,合理调派老师,科学核编,补充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和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的空缺。同时,还应健全教师资源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优秀中青年教师,缓解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年龄两极分化问题,尽快形成合理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规范人事方面的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考评制度、职称制度、提干制度、激励制度等,提升农村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建立与其工作责任和劳动付出与之相匹配的职业优越性,真正做到尊师重教。要以师资建设为中心,以保护教师的利益为前提,以优化教师队伍、促进教师职业发展为目标,形成开放、有序的教师流动环境。
2.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素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提升的过程。要缩小城乡小学教育水平的差距,首先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学历提升。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定期安排教师参加不同的培训活动。开展教师培训活动时,应考虑将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城乡教师交流相结合,网络学习与实地观摩相结合,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四)关心农村儿童成长,强化父母科学教育子女观念
1.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合理选择监护人
家长应该重视自己的陪伴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尽一切可能弥补孩子的亲情缺失。有条件的父母应尽量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没条件的要经常回家看看孩子或加强与孩子之间的电话联系,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加强亲子情感沟通。相关部门必须完善城乡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公平的就业、教育、医疗、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消除孩子随同父母进城读书的障碍。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当地就业的机会,尽可能的不要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外出的父母在选择委托的监护人时要考虑到监护人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尽量将孩子交给有责任心、有爱心、有能力的人。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当与学校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情况,共同致力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并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8]这也充分肯定了家庭教育在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要增強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积极构建家校交流平台,家校之间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宣传科学家庭教育观,实现监护人教育思想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不断获取新型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通过家长代表分享家教经验的方式来引导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经常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帮助孩子们培养广泛的兴趣和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7(11):4-23.
[2]孙仕徳.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才智,2013(14):234-235.
[3]王少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一个模型构想[J].教育发展研究,2006(5):5-9.
[4]启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J].云南教育,2003(33):4-5.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6/s3325/201508/t20150811_199328.html.
[6]李敏.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09(6):261-262.
[7]姚波.农村小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J].网络财富,2009(5):24-25.
[8]周艳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的优化与完善[J].中国校外教育,2009(9):4-4.
作者简介:
文嘉兴(1990-),女,汉族,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理论研究;
康钊(1968-),男,汉族,四川蓬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