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布局是产业在一定空间环境的分布与集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布局也会呈现有规律性的调整和优化。上海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即中心城区现代化引领的郊区化,并逐步向第四个阶段过渡,其特征是由“单中心”向“多中心”格局发展。从区位论上体现为城市能量级的提升,从区域经济核心向国际经济中心迈进。在未来5-20年内,上海将成为全球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并从准亚太级的都市向世界级大都市转变。因此未来上海产业的发展与布局,应该符合该城市定位的要求。
一、上海主要产业带分布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生产总值在过去30年增长了约50倍,年均增长率13.9%。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0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1.80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率8.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1.0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235.92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2.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0.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350.43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45倍,年均增长率18.0%。上海的产业发展经历过去30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经形成东、西、南、北、中的产业发展格局,并逐步形成微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装备以及船舶等六大产业基地,促进上海的产业进一步集聚。六大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具体如下:
(一)微电子产业基地
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十一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气体、培训等相关联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地区之一。上海微电子产业正向浦东、漕河泾、松江、青浦等地区加速集聚,并已经形成从东到西横贯上海的“一带二区”微电子产业基地格局。“一带”: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张江为核心,向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延伸,并向周围区域辐射,形成南北走向的基地核心区。“二区”: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科技园区为核心,向青浦工业区延伸,形成上海西翼微电子产业高地。
(二)汽车产业基地
上海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集聚区,安亭、金桥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并加快启动临港基地建设。临港基地加快引进一批上汽等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重大项目,力争成为本地新增生产能力的重要集聚地。安亭基地在稳定发展上海大众的基础上,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强化研发设计、贸易展示、物流、旅游文化等相关功能的发展,使之成为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重点产业基地。金桥基地以上海通用为主体,加快改造扩建步伐,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三)石化产业基地
上海石化产业基地主要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建设主体,积极推进金山分区、奉贤分区两区建设,打造杭州湾化工产业基地。
(四)精品钢材基地
以宝钢集团为核心,成为世界领先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国际钢铁总部经济集聚区、不锈钢加工与配送中心区为重点,以钢铁物流区、商务服务区、综合配套区为支撑,凸显蕴含钢铁文化特色的国际钢铁服务业集聚区。
(五)装备产业基地
以临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现代装备业基地,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总体定位,形成“3+1”产业布局。
(六)船舶产业基地
布局重点在外高桥、长兴岛和临港产业基地。重点加快长兴岛造船基地和外高桥造船基地建设。
(七)航空产业基地
布局重点在大场机场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机场南端区、临港新城及闵行紫竹科学园区。构建民机设计、研发、制造、零部件生产及总装协同发展的航空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支线飞机产业基地、大型民机总装基地、零部件生产及部装基地、研发服务基地。
(八)航天产业基地
主要布局在莘庄工业区和闵行区浦江镇,在莘庄工业区主要建立军品航天新城,形成以军品为主的上海航天产业中心。闵行区浦江镇主要是打造航天闵行文化区。通过引导中国航天两大集团来沪投资发展民用航天,在闵行区形成以开发、生产主导民品为主的民品航天产业园区。
二、上海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趋势分析
(一)工业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0.95%,较“十五”期末增长51.92%,“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96%。“十一五”工业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8年上海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784.99亿元。
(二)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并成为上海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三、二、一”产业策略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上海第三产业持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本市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350.4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4.70%,“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6.73%,2008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3.66%,已经超过上海社会经济总量的一半。“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内需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将进一步保持平稳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以及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上海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十二五”期间,国际产业将继续向中国转移,并呈现出结构层次向高端演进、制造和研发联动、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点,微电子、汽车、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这为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将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期。上海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图调整,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实现第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群突破发展。
(四)郊区将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上海郊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综合功能的不断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在逐步体现上海产业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经过2004年以来国家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上海现保留开发区有41个,其中,工业开发区38个,41个开发区中有36个分布在郊区,规划面积646平方公里,分布在中心城区(不包括浦东)的共有5个,规划面积10.14平方公里。98%的开发区规划用地分布在9个郊区和浦东新区。据统计,2008年上海郊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687.0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57%,比中心城区(含浦东新区)高4.0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推进取得较显著成效。上海产业格局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以发展创意产业、金融业、商务等第三产业为主,郊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主,并逐步朝着“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产业布局优化思路和策略
根据上海的产业布局状况和上海产业增长极和“十二五”的布局特点与趋势,并结合上海城市化发展以及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产业链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产业聚集和产业价值链等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上海市产业布局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以重大项目落地抓手,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坚持以产业链为导向,加速推动产业集聚。围绕大基地、大项目建设,按照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的辐射作用,加大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中心城区进一步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加快调整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是中心城区成为高端商务及服务业的发展高地,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核心地带。
第三,加快新城建设,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转移,推进上海城市化向多中心方向发展。
第四,加大郊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和布局,促进郊区产业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加强对长三角和全国的辐射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国家级开发区、部分市级开发区及中心城区老工业区进行产业功能提升转型发展体现城市活力的科技型、研发型和服务型产业,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杨浦知识创新区、紫竹科学园区等。二是进一步完善提高物流园区增值性服务,建立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专业化物流服务,如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上海化工区综合物流服务园(化工区金山分区)等物流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对商务成本和区位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近郊工业区,以及能够依托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明显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工业区,进行产业功能提升,发展体现产业链延伸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如市北工业新区、康桥工业区、西郊生产性服务业区(江桥工业区),桃浦工业区、松江工业区北部区域、宝山杨行和月浦工业区、徐泾西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九亭工业开发区、华漕和七宝工业区等。
第五,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上海区域辐射能力。坚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全国水平。按照“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要求,注重与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和协作;创新合作方式,鼓励各类企业发挥管理、技术和资本优势,参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
第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劣势产业淘汰力度,在优胜劣汰中“腾笼换鸟”,使土地得到重复利用。
第七,推动装备产业升级突破。主要是抓住城市化机遇,选准突破性重点,推动产学研攻关,提升集成配套能力。“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重型机械、微电子装备、环保机械、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仪表控制设备、核电、煤液化及先进采煤设备等十大行业,重点推进基地建设、抢占前沿、综合配套、自主品牌、产业融合等五大任务。
第八,推动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主要依托现有六大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保持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尤其在微电子、汽车、船舶、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钢铁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能级。
第九,继续优化完善工业布局。根据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实现上海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资源、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虞梅,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王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昉.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中国又到了重化工业阶段了吗?[J].经济学动态,2005(9).
2、陈家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2).
3、邓霆.上海产业结构发展阶段论[J].上海经济,2009(5).
一、上海主要产业带分布及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生产总值在过去30年增长了约50倍,年均增长率13.9%。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1.00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1.80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0倍,年均增长率8.0%;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11.05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6235.92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12.0%;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50.76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7350.43亿元,过去30年增长了145倍,年均增长率18.0%。上海的产业发展经历过去30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经形成东、西、南、北、中的产业发展格局,并逐步形成微电子、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装备以及船舶等六大产业基地,促进上海的产业进一步集聚。六大产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具体如下:
(一)微电子产业基地
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产业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十一五”期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已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气体、培训等相关联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成为全球最具吸引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地区之一。上海微电子产业正向浦东、漕河泾、松江、青浦等地区加速集聚,并已经形成从东到西横贯上海的“一带二区”微电子产业基地格局。“一带”:浦东微电子产业带,以张江为核心,向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延伸,并向周围区域辐射,形成南北走向的基地核心区。“二区”:以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和松江科技园区为核心,向青浦工业区延伸,形成上海西翼微电子产业高地。
(二)汽车产业基地
上海汽车产业逐步形成了三大产业集聚区,安亭、金桥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和巩固,并加快启动临港基地建设。临港基地加快引进一批上汽等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重大项目,力争成为本地新增生产能力的重要集聚地。安亭基地在稳定发展上海大众的基础上,加快上海国际汽车城建设,强化研发设计、贸易展示、物流、旅游文化等相关功能的发展,使之成为以产业链为主导的重点产业基地。金桥基地以上海通用为主体,加快改造扩建步伐,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
(三)石化产业基地
上海石化产业基地主要以上海化学工业区为建设主体,积极推进金山分区、奉贤分区两区建设,打造杭州湾化工产业基地。
(四)精品钢材基地
以宝钢集团为核心,成为世界领先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建设以国际钢铁总部经济集聚区、不锈钢加工与配送中心区为重点,以钢铁物流区、商务服务区、综合配套区为支撑,凸显蕴含钢铁文化特色的国际钢铁服务业集聚区。
(五)装备产业基地
以临港开发区为核心,打造国际一流现代装备业基地,以高附加值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的总体定位,形成“3+1”产业布局。
(六)船舶产业基地
布局重点在外高桥、长兴岛和临港产业基地。重点加快长兴岛造船基地和外高桥造船基地建设。
(七)航空产业基地
布局重点在大场机场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机场南端区、临港新城及闵行紫竹科学园区。构建民机设计、研发、制造、零部件生产及总装协同发展的航空产业体系,重点建设支线飞机产业基地、大型民机总装基地、零部件生产及部装基地、研发服务基地。
(八)航天产业基地
主要布局在莘庄工业区和闵行区浦江镇,在莘庄工业区主要建立军品航天新城,形成以军品为主的上海航天产业中心。闵行区浦江镇主要是打造航天闵行文化区。通过引导中国航天两大集团来沪投资发展民用航天,在闵行区形成以开发、生产主导民品为主的民品航天产业园区。
二、上海产业发展与布局的趋势分析
(一)工业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十一五”期间,上海工业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8.97亿元,较前一年增长10.95%,较“十五”期末增长51.92%,“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96%。“十一五”工业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8年上海实现工业生产总值5784.99亿元。
(二)第三产业将进一步快速增长,并成为上海产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三、二、一”产业策略进一步推进,“十一五”期间上海第三产业持续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08年本市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350.4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4.70%,“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6.73%,2008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达到53.66%,已经超过上海社会经济总量的一半。“十二五”期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上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内需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将进一步保持平稳发展,第三产业经济总量以及占社会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三)先进制造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上海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十二五”期间,国际产业将继续向中国转移,并呈现出结构层次向高端演进、制造和研发联动、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点,微电子、汽车、重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将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这为上海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机遇。“十二五”将是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关键期。上海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成为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图调整,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推动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实现第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集群突破发展。
(四)郊区将成为上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
上海郊区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综合功能的不断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能力也不断提高,正在逐步体现上海产业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经过2004年以来国家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上海现保留开发区有41个,其中,工业开发区38个,41个开发区中有36个分布在郊区,规划面积646平方公里,分布在中心城区(不包括浦东)的共有5个,规划面积10.14平方公里。98%的开发区规划用地分布在9个郊区和浦东新区。据统计,2008年上海郊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5687.00亿元,较2007年增长12.57%,比中心城区(含浦东新区)高4.09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退二进三”政策推进取得较显著成效。上海产业格局发展成为中心城区以发展创意产业、金融业、商务等第三产业为主,郊区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配套的生产型服务业为主,并逐步朝着“中心城区体现繁荣繁华,郊区体现实力和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产业布局优化思路和策略
根据上海的产业布局状况和上海产业增长极和“十二五”的布局特点与趋势,并结合上海城市化发展以及上海与长三角区域产业链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联系,运用产业聚集和产业价值链等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上海市产业布局的思路和策略。
第一,以重大项目落地抓手,促进产业进一步集聚。坚持以产业链为导向,加速推动产业集聚。围绕大基地、大项目建设,按照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思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骨干项目的辐射作用,加大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中心城区进一步推进“退二进三”战略,加快调整中心城区产业结构,是中心城区成为高端商务及服务业的发展高地,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核心地带。
第三,加快新城建设,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转移,推进上海城市化向多中心方向发展。
第四,加大郊区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和布局,促进郊区产业协调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上海产业能级,加强对长三角和全国的辐射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国家级开发区、部分市级开发区及中心城区老工业区进行产业功能提升转型发展体现城市活力的科技型、研发型和服务型产业,如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金桥出口加工区、杨浦知识创新区、紫竹科学园区等。二是进一步完善提高物流园区增值性服务,建立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专业化物流服务,如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上海化工区综合物流服务园(化工区金山分区)等物流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三是对商务成本和区位条件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制造业的近郊工业区,以及能够依托重大枢纽型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明显和城市功能完善的工业区,进行产业功能提升,发展体现产业链延伸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性服务业,如市北工业新区、康桥工业区、西郊生产性服务业区(江桥工业区),桃浦工业区、松江工业区北部区域、宝山杨行和月浦工业区、徐泾西郊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九亭工业开发区、华漕和七宝工业区等。
第五,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上海区域辐射能力。坚持加快自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全国水平。按照“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要求,注重与长三角、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产业联动、配套和协作;创新合作方式,鼓励各类企业发挥管理、技术和资本优势,参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
第六,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劣势产业淘汰力度,在优胜劣汰中“腾笼换鸟”,使土地得到重复利用。
第七,推动装备产业升级突破。主要是抓住城市化机遇,选准突破性重点,推动产学研攻关,提升集成配套能力。“十二五”期间,上海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重型机械、微电子装备、环保机械、数控机床及机电一体化设备、仪表控制设备、核电、煤液化及先进采煤设备等十大行业,重点推进基地建设、抢占前沿、综合配套、自主品牌、产业融合等五大任务。
第八,推动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产业集聚度。主要依托现有六大产业基地、加大投资集聚、推动重大项目落地、保持规模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大力培育新的产业基地,尤其在微电子、汽车、船舶、生物医药、新材料石化、钢铁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优势,提升能级。
第九,继续优化完善工业布局。根据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产业集聚,实现上海工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资源、人口、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虞梅,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王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昉.发展阶段判断与发展战略选择——中国又到了重化工业阶段了吗?[J].经济学动态,2005(9).
2、陈家海.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与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2).
3、邓霆.上海产业结构发展阶段论[J].上海经济,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