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动因探析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孽生于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的陋俗文化,在中央苏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大敌,必须加以肃清。反陋俗文化是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历史任务,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先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培养和造就工农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建设革命的人民军队的现实需要。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惟有肃清陋俗文化,方能建设一个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建立一支能够完成革命任务的人民军队,从而推动其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深入开展。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动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2-0071-06
  本文的陋俗文化,是指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特别是封建社会之后,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并为传统人伦道德所认同的文化糟粕,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宗教迷信观念、重男轻女观念以及封建婚姻习俗、吃喝嫖赌等生活陋习。陋俗文化以封建制度和封建经济为基础,在封建专制统治和男权主导的社会形态下,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武装割据,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区域。但由于中央苏区地处封闭山区,人民群众深受浓厚宗教迷信观念和落后图腾文化的禁锢,陋俗文化势力异常强大。陋俗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大敌和中央苏区革命的拦路虎。反陋俗文化原本是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历史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建设先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培养和造就工农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建设革命的人民军队的现实需要。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肃清陋俗文化,才能领导工农武装割据的顺利开展。
  一、反陋俗文化是不彻底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历史任务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未能实现思想彻底解放和社会根本变革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改良派的自我革新不会也不可能去批判、更不会否定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制度;太平天国运动中的农民阶级最终建立的依然是等级森严的落后制度;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维新变法,虽掀起近代维新思潮,但终不能广泛而深入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两面性也决定其不能彻底完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反封建任务;进步的知识分子领导新文化运动中的全盘西化思潮,完全否定传统思想文化的宣传也只停留在城市,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阶级局限性决定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只将西方的技术和制度进行嫁接或移植,不能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而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能进行真正彻底的思想文化解放,也就不能引起广泛的社会变动,尤其不能引起广大农村的变动,也就无法实现社会根本变革。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使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也使封建思想文化尤其陋俗文化受到较大冲击,但广大乡村陋习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影响依旧如故。在中央苏区,陋俗陋习既存在于土地革命尚未开始的地方,也存在于土地革命已经开展的地方。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反陋俗文化可以说是一场艰巨而又必须取胜的思想文化战争。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导致陋俗文化的改造极其缓慢
  陋俗文化嬗变由人们的思想观念变革引起,没有精神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就不会真正地实现社会习俗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旧民主主义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文化,封建婚姻、妇女束缚、人伦道德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陋俗陋习开始嬗变,但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不彻底,社会经济制度未变、统治根基未变,不可能完成反陋俗文化任务,导致陋俗文化的改造极其缓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陋俗文化根深蒂固,一方面思想文化“宣传不深入,所以还不[未]将苏区的封建思想肃清迷信打破,且将地主富农和反革命派的利用迷信,行其反革命宣传,如兴国蜈蚣山等地方,用法童的方式,来进行反革命活动,赤色腹地群众的太平保守和边区群众的悲观失败情绪较为严重”,①极不利于工农群众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的增强;另一方面以江西党组织为例,党员成份以农民为主,“党的多数领导机关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由于阶级局限性他们畏缩不前,以及工农分子在工作上之没有地位,更加以统治阶级之改良主义宣传之影响,于是他们仍得毫无拘束地发展其自己的阶级意识”,②致使党的无产阶级基础薄弱、革命政治觉悟和水平低。因此,中国共产党要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必须肃清陋俗文化的影响。
  二、反陋俗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新民主主义文化性质决定必须肃清陋俗文化
  中央苏区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创举和实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必须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革命思想文化,即必须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思想是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价值理念是大公无私、平等公平,文化观念是革命向上、生动活泼。这决定必须用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并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去克服党内、工农群众和红军指战员中存在的陋俗陋习,从而肃清陋俗文化。以红军为例,如不能肃清陋俗文化,就不能提高农民群众的革命阶级意识和觉悟,“就会妨害群众革命动员工作,会存在把他们重新拉回机会主义的泥坑中去,这是何等危险的现象”。③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开辟了反陋俗文化的崭新道路
  一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立在农民土地所有制和无产阶级政权基础上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势必反陋俗文化。及至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没能完成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权”为基础的思想彻底解放和社会根本变革的历史任务,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央苏区革命,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贯穿始终的思想文化主线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其实质是不断肃清陋俗文化,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如共青团闽西特委所指出:“我们的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将无产阶级的意识注入无产阶级文化之中,再把无产阶级意识灌输到工农群众中去。无产阶级文化在不断输入无产阶级意识的同时,又以革命之力量和气势去猛力的打破群众中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①对此,中央苏区惟有不遗余力地反陋俗文化,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革命意识和阶级觉悟。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对于工农劳苦大众而言,革命思想文化是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革命爆發前,革命思想文化是革命的准备;革命进行时,革命思想文化是贯穿革命始终的主线;革命不断发展时,革命思想文化是革命必须掌握运用的基本规律。”②   二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必然反陋俗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是指汲取中华优秀文化养分,打破宗法宗族观念,从整个中华民族着眼,从重视变革乡村宗族文化的观念形态着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观念,增强阶级意识,建立超越宗族地方保护主义的新文化新价值体系;其科学性是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推翻中央苏区长期延续的封建传统文化,尤其是用以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的陋俗文化,使现代科学知识、现代文明思想,尤其马列主义革命意识为中央苏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应用,造就新的适合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文化;其大众性是指通过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手段使革命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自动的行为,亦即为着建设先进无产阶级政党、为着动员工农群众参加革命、为着建设革命军队、为着苏维埃政权巩固发展、为着根据地建设,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变革,推翻统治阶级束缚和控制工农群众的精神桎梏,而造就新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必须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实际。新民主主义文化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也必须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在革命实践中将反陋俗文化摆在显著位置。中华优秀文化和马列主义同属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二者有机契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立人之道,要以知识为本,“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③与马列主义之科学文化是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的基础具有一致性;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做事之道,要善始善终、知难而进,与马列主义之扎实肯干、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实践之学具有一致性;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处事之道,要以身作则、心生敬畏、敬畏人生,“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④与马列主义之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革命乐观主义献身主义具有一致性;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待人之道,要真诚相待、互不欺压,“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⑤与马列主义之同心同德、清清白白的革命同志友谊具有一致性。基于此,要汲取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必须肃清陋俗文化。
  三、反陋俗文化是建设先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需要
  (一)建设无产阶级政党要求必须反陋俗文化
  无产阶级实现革命任务和使命的核心和关键是建立自己的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寻得天然同盟军——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恩格斯指出:“农民到处都是人口、生产和政治力量的非常重要的因素”,⑥否则无产阶级“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⑦但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等在农民中根深蒂固,正如列宁所指出“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势力”,①要建设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克服无产阶级政党内外的陋俗表现和陋俗观念,尤其在中国这样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国家。革命理论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接受,才能够爆发出最大的力量。中央苏区时,面对农民阶级深受陋俗文化禁锢,即使工人阶级也是深陷其中、受其影响,中国共产党大力开展马列主义的政治宣教和革命政治动员,与陋俗文化或行为作坚决斗争,肃清陋俗文化影响。
  (二)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反陋俗文化
  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要加强革命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而且要肃清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等在内的陋俗文化的影响和束缚。着力点在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列宁指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②着力点在于革命思想理论的灌输,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③列宁指出:“各个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都证明,如果不进行革命理论的灌输,工人阶级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不能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只能是工联主义的意识”。④
  (三)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中國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革命时,大量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甚至异己分子涌入党内,致使陋俗文化充斥党内,“农民成分为主的党,党内生活缺乏积极活跃的状态,固执迟钝的现象,家长制度,命令主义,委派制度;派别观念与党内和平主义等还表现得很浓厚”,⑤严重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性和统一性。中央苏区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必须使每个党员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那就必须大力反陋俗文化,肃清其影响。中央苏区首先是扎紧党组织的口袋,进行整顿清洗工作。如:红四军在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提出新的入党条件:1.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2.忠实;3.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4.没有发洋财的观念;5.不吃鸦片,不赌博。以上五个条件完备的人,才能够介绍他入党。⑥其次是与党内存在的陋俗文化作坚决的斗争。主要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决防止把党的会议变成家庭会议,克服党员的贪污浪费腐败思想。再次是不断加强党支部建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江西为例,到1932年3月,在14个县中,不含石城县的1089个乡中一共成立了998个党支部。⑦通过大力反陋俗文化,推动先进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成为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
  四、反陋俗文化是造就工农革命主力军和生力军的需要
  (一)工农群众的地位作用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问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敌人是军阀官僚、地主买办、帝国主义,朋友是工农兵劳苦大众。其中,工人阶级——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最主要的革命力量;小资产阶级——最有可能加入其中”。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央苏区革命时,首先搞清楚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①这一革命的前提和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以工农兵劳苦大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民运动为中心的革命规律。“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②“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③中国共产党揭示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领导力量,占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是最大的革命群体和最强的革命动力、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同时,充分认识到陋俗文化深深禁锢和束缚工农兵劳苦大众,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中国共产党必须肃清陋俗文化,才能使工农群众自觉投身革命洪流,不断将革命推向前进。   (二)农民群众具有革命主力军和被改造对象的“双重地位”
  中国共产党通过在中央苏区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实践,从根本上认清了农民群众既是革命的主力军又是被改造对象的“双重地位”,并找到了改造农民群众的“突破口”和“楔入点”——反陋俗文化。一方面,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中国一直是农耕文明的国家,农民占人口最大多数,工人阶级力量弱小,要求得革命胜利,必须寻得其天然同盟军——农民的支持和拥护,组成革命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农民是陋俗文化的受众体,更是陋俗文化的受害者。他们具有浓重的小农意识,不能够实现自我改造,只能依靠外力进行改造,因此也就成为反陋俗文化中被改造的对象。只有对农民的“双重地位”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在革命中提高农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完成对农民群众的改造。
  (三)工农劳苦大众组成革命统一战线是革命胜利的法宝
  从早期工人运动到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印证了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建立革命武装,组成工农兵劳苦大众在内的最稳固的革命统一战线。早期工人运动和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就是因为“只注意工人运动,忘记了农民”,“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④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天然同盟军,没有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只能唱独角戏,不能取得革命胜利。
  在中央苏区,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深谙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国情,深知“中国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⑤他们是天然的同盟军。为最大限度激发革命热情,开展轰轰烈烈、气壮山河的革命,党非常注重以革命思想文化广泛宣传组织动员工农群众,实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利益而战,组成了工农兵劳苦大众在内的统一战线。以赣南为例,青壮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强,有五十万左右,参加红军的竟有三十三万多人。此外,共有六十万人参加了支援红军作战。长征时,中央红军约有八万六千八百五十九人,来自赣南的就有五到六万人。⑥
  五、反陋俗文化是建设人民军队的需要
  (一)红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开辟之后,能否打败敌人的“围剿”,关系到土地革命成果的保卫扩大,关系到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巩固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与意志的实现满足。换言之,工农武装割据的巩固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即一支相当力量的红军。没有红军就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没有相当战斗力的红军革命就不能成功。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保卫革命成果的人民军队,但组成成分除工人外,还有农民、小资产阶级、无业无产的游民及旧军队人员等,他们深受陋俗文化影响,致使红军内部思想比较复杂,其中“八次攻吉五次攻赣没有拿下是农民意识的反映”。①部分红军指战员刚刚脱胎旧社会,带有舊社会陋俗陋习的痕迹和烙印。如:在闽西斗争中表现出很多的农民意识、保守观念、地方主义、界限观念等,这些都是因农民充满在党及苏维埃之反映,②致使一些人参加红军后思想动摇、开小差现象较多。其本质是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扰,是陋俗文化危害的结果。为将红军建设成为钢铁般的队伍,必须进行坚决的反陋俗文化斗争,对红军进行彻底的改造,使红军成为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战斗队、宣传队、生产队。
  (二)红军是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法宝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三者结合起来,而红军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斗者、捍卫者和守护者,是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法宝。工农武装割据区域,是陋俗文化影响最深的区域,“一般群众还是充满了在脑子里,如婚姻绝对自由,有些农民起恐慌反对,以及一切消灭封建制度、废除恶习、根本焚毁菩萨、破除迷信等还是没有彻底进行……现在仍然还有求神、拜佛、信鬼、靠天的迷信,这些封建残余,迷信观念如果不根本彻底把它产除肃清,确实是革命斗争中的障碍,特别是革命转变的障碍者”。③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反陋俗文化,消除传统封建陋习和社会生活陋俗,才能保持红军是人民军队的本色不变,不断增强红军的战斗力,推进工农武装割据。毛泽东指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必须具有,并实践的极其重要的革命思想。④因此,党必须不断加强革命思想文化建设,改造封建传统陋俗,消除陋俗文化,发展壮大人民军队,以一个区域的割据去影响带动其他区域,造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巩固扩大革命政权,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黄建国,博士,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讲师;谭献民,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王某于2007年6月饲养肉雏鸭2000只,当饲养到7月25日时,鸭群开始发病,共发病680只,发病率为34%,死亡246只,死亡率为36%。曾用磺胺嘧啶饮水未见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007年3-6月间,我们对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及周边地区9个中小型种猪场3764头育成母猪的淘汰和死亡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这里所指的淘汰包含所有类型的
1微贮饲料二次发酵产生的原因微贮饲料二次发酵是指微贮饲料在完成厌氧发酵后,在取喂时又发生有氧发酵,导致饲料霉烂变质的现象。笔者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认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
尿素中毒是反刍家畜发生的一种特有病症,主要发病原因是尿素饲喂方法不当或过量,其特点是发病比较急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副业生产不再受到限制,由此产生了一批依靠农副业致富的农民,并逐渐转向专门经营。“万元户”便是这部分先富农民中的典型。以“万元户”为代表的专
1奶牛场基本情况 该奶牛场应用的是散栏饲养方式,共饲养荷斯坦奶牛1396头,其中成年奶牛748头,青年奶牛299头,小育成奶牛281头,犊牛68头。采用全混日粮饲喂技术,由全混日粮搅拌车实
1肉免用玉米秸粉全价颗粒料生产技术1.1物料的制备玉米秸在堆放时要注意通风,充分晒干,防止霉变。用锤片式粉碎机将玉米秸粉碎,粒度在0.5—5.0毫米,其他物料也粉碎,粒度在0.3—1.0毫米
植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大量存在于植物籽实中。在亚洲国家由于饲料大量使用籽实加工副产品,致使家禽日粮中植酸磷很高,如家禽日粮中10%的米糠可使日粮中植酸磷含量增至0.35%~0.40%.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