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倡导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当口,农业领域也提出了耕作可持续性的理念,即保护性耕作,而且目前已在各地广泛投入应用。本文详细论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现状、意义及其进一步推广的措施,望对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68-01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方式,与之相对的是传统的耕作方式,传统的耕作方式单方面的只注重耕作忽视在耕作中对土地的保护,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发,耕地产量低下,但是保护性耕作方式则是从理念到方式均以改善耕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目的。此外发展保护性耕作还能对改善生态平衡作用突出例如水土保持方面,因此,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内涵及功效
  1.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是在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保护性耕作为主体,有效地对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及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方式作为一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优点可概括为:节省劳动力;节省时间;节省能源;改善土壤耕作性质;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持水量;改善水源质量;减少机械磨损;保持生态平衡等。所以说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独特的生态保护作用,此外还在作物的稳产、丰产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它涵盖减耕免耕、秸秆还田、合理松土、合理使用化学药物等方面的保护措施。在技术层面上保护性耕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减耕少耕,该技术主要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施肥作业。该技术能够有效的保护耕种活动中的耕地,避免耕地在耕作活动中土壤环境保护与平衡,它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环节。二是农作物秸秆(还田)覆盖,该技术是生物肥料的应用技术,即作物收获后将作物秸秆粉碎并撒放覆盖到地表,耕作播种环节中再将秸秆翻入土壤内部,从而使其在土壤中经过菌类分解,最终成为作物的有机肥料。三是土壤机械深松,松土是由机械作业,机械松土作业时主要是用深松机纵向移动土壤,并不翻动土层,从而起到保护土壤环境的作用,而秸秆的覆盖也仍然能够在土壤表层覆盖,这项技术是整个保护性耕作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在传统耕作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四是除草及灾害防治,保护性耕作的除草除虫也要立足于土壤保护原则,传统耕作中的除草主要是喷洒大量的化学药物,这样的方式容易将化学药物导入土壤,从而可能会危害土壤中的有机生物,还可能影响土壤的菌类活动,打破土壤的生态平衡。
  2.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意义
  总的来说,保护性耕作通过各种技术的应用保水、保肥、保土,达到耕地的低耗、高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翻耕相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①减少径流(水分流失)60%、土壤水蚀、风蚀和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了雨水利用,土壤贮水量平均每亩增加15%左右。②减少风蚀(农田扬沙)60%,抑制沙尘暴。③不烧秸秆、减少大气污染。(2)生态效益。①增加休闲期土壤贮水量14%-1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17%②地表秸秆腐烂后形成大量有机肥,增加土壤肥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每亩增加0.06%,此外秸秆循环利用及减耕免耕对于增加土壤菌类微生物的活性有重要的作用,从而平衡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环境,促进菌类的分解活动,土壤内部环境的维持还有利于土壤的自我调节及恢复。(3)经济效益。①平均可使小麦亩产量提高10%、玉米亩产量提高5%。②减少作业工序,降低作业成本,平均减少2-4道耕作程序,减少耕作投入20-40元。③增加农民收入20%-30%。
  保护性耕作对于发展生态农业作用突出。生态农业的标准是农业系统中生物链平衡,污染较少,作物高产等。保护性耕作是保持水土的耕作方式,是平衡土壤环境的方式,是坚持循环利用并减少二氧化碳的耕作方式。因此坚持保护性耕作便是在发展生态农业,便是在落实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现状
  我国引进保护性耕作方式后,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的试点,并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在一些地区相继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各地区因地制宜的开展保护性耕作,采用秸秆循环覆盖等技术提高农田利用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性耕作方式逐步取代传统的耕作方式成为农业耕作领域的一项新模式,广泛受到农民的欢迎。但在保护性耕作推广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区域推广不平衡,对一些偏远的农耕地区宣传不到位;示范基地的技术人员技术服务水平不高;试点供农民参观学习机会少等,需要进一步强化措施予以解决。
  三、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措施
  1.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宣传,加强技术相关培训
  作为一项新技术要大力推广,首先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培训、“科技三下乡”活动等加强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性能、操作及维护保养等知识的宣传培训,增强农牧民群众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了解。
  2.推动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示范基地主要还是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示范、宣传。选取有代表性的示范区,组织现场观摩会,切实起到示范、推广效果。
  3.实现农机服务集中化、组织化
  农机的使用及保养管理等工作在集约化农业时代需要相应的集中组织化管理。因此顺应保护性耕作制度要相应的培育农机大户,提供农机服务,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农机的高效管理提高机作业质量进而更好的发展农业。
  四、结语
  保护性耕作方式顺应了现代生态农业的潮流,就其技术原理和发展前景而言,保护性耕作制度将会是农业耕作制度的发展趋势所在,因此要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进而积极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贾天红,张红平,任建平.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学术交流,2009(10).
  [2]孔令伟,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生态农业发展[J],农业机械,2010(9).
  [3]张藕珠,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学术交流,2009(8).
其他文献
<正>《广船科技》作为我公司重要的科技文化标志之一,自1981年3月创刊,走过了二十七年的发展历程,至今整整地出版了100期。《广船科技》由广船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现与全国200
期刊
本文重点论述了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在对传统服务方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积极拓宽领域,凸现个性化,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当好参谋助手.
通过对凤县境内蔬菜产业职业农民现状调查,我们要破除目前制约我县职业农民增收的因素,探索出适合凤县生产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让职业农民成为引导农民致富的排头兵,农民增收的好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1-0013-01  五千年文明看西安,八千年文明则要看秦安,秦安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辖区内有17个乡镇,历史源远流长,民俗特色鲜明。天水“五大文化”中的伏羲女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三国文化都在秦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巨大。党的十八大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
期刊
2011年6月26日,“一切为了人民——北京市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展览”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该展览共展出400多件实物档案,其中高君宇烈士的英文病历档案,因为是首次向公众展出
上海市档案局主办的第18次全国部分档案期刊研讨会于4月24日至27日在沪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档案文化的界定与传播--以档案期刊为例”.上海市档案局局长吴辰、上海市新闻
张科在《中国档案》2009年第8期中提出了新农村档案建设中的三“不为”和三“为”。
<正>~~
期刊
郑伟章先生《文献家通考》(中华书局1999年6月版,以下简称"郑著"),内容丰赡,问世以来颇获学界好评。然此书三册篇幅大,涉及面广,疏漏难免。其中收有温州籍文献家14人,实为13人,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