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研究生学术例会为出发点,从与会人员、时间安排、环境和硬件等方面分析了研究生学术例会的组成要素;从准备、会议和会后三个阶段分析了研究学术例会的过程;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英语学习、工作进展汇报等方面阐述了研究生学术例会的主要内容;从加强导师与研究生以及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学习意识、锻炼研究生良好的表达能力等方面阐述了研究生学术例会制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关键词:学术例会;培养质量;研究生
作者简介:赵建吉(1983-),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王艳华(1981-),女,河南鹤壁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鲁姗(1983-),女,山东临沂人,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65-03
1998年,我国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1999-2001年,我国本科生招生年均增长高达29.5%,导致本科在校生数量大幅攀升。2005年以后,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开始显现,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开始逐年扩招。广大的本科生在就业困难、寻求更体面以及更高收益工作的要求下,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5年的117.2万增长到2012年的165.6万,录取人数由2005年的31万提升至2012年的51.7万。
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强弱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实现。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在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严格学术论文评审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学者基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构建了涵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对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以及借鉴进行分析。当前,伴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随之增多,多数研究生导师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并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提升对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本文拟从研究生学术例会这一视角出发,分析研究生学术例会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生学术例会的组成要素
1.与会人员。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团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安排一名低年级研究生作为例会秘书,负责例会召集、召开以及相关准备工作。研究生学术例会争取让与会人员都参与讨论,如果与会人员过多,部分研究生可能没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搭便车的心理,不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而只是充当“接收器”。如果与会人员太少,则可能对例会讨论气氛产生影响,尤其是研究生本身的学术积淀有限,往往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讨论。
2.时间安排。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学习以及科研活动,研究生学术例会应尽量在晚上进行。例会频率为每周一次比较合适,便于增进师生之间学术研究以及情感交流。例会时间尽量固定在每周二到周四的晚上,避免周一和周五研究生对例会准备不充分以及即将面临双休日对例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下降造成的影响。
3.环境和硬件。学术例会尽量在有圆桌的会议室举行,以便让参会师生体会到参加正规学术会议的感觉。准备发言席、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笔等设备,必要时准备扩音器(话筒)。
二、研究生学术例会的过程和阶段
1.准备阶段。每学期开学初始,研究生例会秘书根据研究生个人意愿,对例会报告进行排序,每次例会由1名研究生进行报告。准备本次例会所需的笔记本电脑等仪器和设备。
2.会议阶段。例会报告人进行报告,时间为不超过1小时。汇报结束后,汇报人与与会人员进行互动和交流。所有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评述、提问或建议,报告人就这些评论、提问等进行当场回答或者反驳。研究生导师则从报告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数据及资料来源、结论与启示等不同方面进行评述,指出报告的优点、缺陷与不足。并就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引导。
3.会后阶段。例会报告人针对例会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文献、数据集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并将具体的修改内容发E-mail给每位与会者。待下次例会开始时,如有与会者对上次报告人的修改内容有任何疑问,双方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结束后,开始本周的研究生例会报告。
三、研究生学术例会的内容
1.专业知识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在研究生学术例会的报告中,研究生将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何解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准备这个例会报告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从最基础的文献整理做起,直至模型构建、数据获取到最后的研究结论,通过这个过程的准备,将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有更多的掌握。结合研究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可以进行论文进展汇报(三年级)、论文开题报告(二年级)、文献综述(一年级)报告。
2.专业英语学习。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由于本科阶段研究生所受的英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研究生具备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本科阶段主要接受公共英语教学,但是当面对专业文献时,很多研究生还是感觉吃力,特别是对部分冷僻词汇的理解更难。如何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基于此,研究生例会中,可以适当开展专业英语学习。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由例会报告人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就这些英文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例会报告时用汉语,以讲课的形式进行讲述,其他与会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对报告人的讲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包括对文章内容的见解、对专业词汇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无论是报告人还是其他研究生既可以扩充专业词汇的储备,又锻炼了听说能力,而且在准备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本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的前沿发展动态。 3.工作进度汇报。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导师便开始对其进行严格的研究进展和工作进度考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首先面临开题报告的问题。研究生在研究主题确定后,开始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以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此提出自己的具体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并着重突出其创新意义。研究生在读期间,每位研究生要求在每学期的例会中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并说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勉励的主要困难。从导师以及其他与会者那里获取针对自身研究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修改和完善研究内容。此外,有些同学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或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或其他政府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通过研究生例会,研究生可以针对研究课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进行汇报,听取导师或其他与会者的解决方案,借助集体的智慧攻克课题研究难点。
四、研究生学术例会制度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1.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本是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教学活动分散、带教时间不固定等缺点。特别是有些导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或承担较多的政府部门横向课题,很可能没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研究生教学工作,从而出现了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的现象,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从形式上,例会整合了“一对一”教学与小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扬长避短。从时间上,例会使交流定期,一方面督促导师关注研究生的进度,另一方面也给研究生以一定的压力,养成阶段总结的良好习惯。研究生学术例会,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2.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每位研究生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可能不止一个,有些导师甚至有2-3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差别可能较大。但是,由于研究生的学术积淀有限,其毕业论文及研究兴趣只可能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可以了解本研究团队其他同学的研究工作,进而了解和把握导师的主要研究内容,开拓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此外,在自己的例会报告中,同本研究团队不同研究方向的与会者的讨论,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有重大启发。
3.加强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意识。只要导师实施例会,势必也要进行准备。否则导师无法对研究生的报告进行评述、无法回答研究生讨论过程中的焦点、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就能督促导师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教学,逐渐加强教学意识。对于报告人而言,每次汇报都是痛苦的煎熬,因为要回答所有与会人员的问题,这些问题针对报告的各个方面,如果事前没有认真准备与学习的话,不可能应付过来。对于其他与会者而言,获知报告人的报告题目后,就要针对这个题目进行相应的准备和学习,以便例会中提出更有质量、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由此,研究生例会增强了导师、报告人、其他参与者的学习意识。
4.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究生表达能力也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会议、毕业答辩等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工作、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经常见有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上还未进入正题,主持人就提醒时间紧张,这与研究生受到这方面的锻炼较少有很大关系。每周的例会汇报相当于一次小讲课,还要应对导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近期看,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毕业时的答辩水平,远期看,则有利于研究生在正规学术会议上作精彩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何桦、王继文.关于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58-60.
[2] 魏媛、刘清才、张荣桂等.新时期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58-160.
[3] 廖文武,陈文燕,郭代军.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2):11-14.
[4] 周玉梅、韩建秋.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13-114.
[5] 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6] 任晓霏、路静、袁馨怡.英国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机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3,(01):63-66.
[7] 任莉、陈垦.浅谈药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学术例会(Lab Meeting)的设置与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04):54-55.
[8] 周建新.医学研究生教学中例会制度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05):461-462.
关键词:学术例会;培养质量;研究生
作者简介:赵建吉(1983-),男,山东临沂人,讲师,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王艳华(1981-),女,河南鹤壁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鲁姗(1983-),女,山东临沂人,临港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5.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5-165-03
1998年,我国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策,大大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1999-2001年,我国本科生招生年均增长高达29.5%,导致本科在校生数量大幅攀升。2005年以后,高校扩招的就业压力开始显现,国家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开始逐年扩招。广大的本科生在就业困难、寻求更体面以及更高收益工作的要求下,也纷纷加入考研大军。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5年的117.2万增长到2012年的165.6万,录取人数由2005年的31万提升至2012年的51.7万。
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强弱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实现。伴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术界在对当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举措,主要涉及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严格学术论文评审制度、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增加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等方面。还有学者基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目的,构建了涵盖研究生管理部门、指导教师以及企业(社会)的“三位一体”研究生培养体系;对国外发达国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具体举措以及借鉴进行分析。当前,伴随着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随之增多,多数研究生导师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并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提升对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本文拟从研究生学术例会这一视角出发,分析研究生学术例会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一、研究生学术例会的组成要素
1.与会人员。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团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安排一名低年级研究生作为例会秘书,负责例会召集、召开以及相关准备工作。研究生学术例会争取让与会人员都参与讨论,如果与会人员过多,部分研究生可能没有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搭便车的心理,不会进行主动的思考而只是充当“接收器”。如果与会人员太少,则可能对例会讨论气氛产生影响,尤其是研究生本身的学术积淀有限,往往只能从有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讨论。
2.时间安排。为了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学习以及科研活动,研究生学术例会应尽量在晚上进行。例会频率为每周一次比较合适,便于增进师生之间学术研究以及情感交流。例会时间尽量固定在每周二到周四的晚上,避免周一和周五研究生对例会准备不充分以及即将面临双休日对例会的热情和积极性下降造成的影响。
3.环境和硬件。学术例会尽量在有圆桌的会议室举行,以便让参会师生体会到参加正规学术会议的感觉。准备发言席、笔记本电脑以及激光笔等设备,必要时准备扩音器(话筒)。
二、研究生学术例会的过程和阶段
1.准备阶段。每学期开学初始,研究生例会秘书根据研究生个人意愿,对例会报告进行排序,每次例会由1名研究生进行报告。准备本次例会所需的笔记本电脑等仪器和设备。
2.会议阶段。例会报告人进行报告,时间为不超过1小时。汇报结束后,汇报人与与会人员进行互动和交流。所有与会人员就报告内容进行评述、提问或建议,报告人就这些评论、提问等进行当场回答或者反驳。研究生导师则从报告的选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数据及资料来源、结论与启示等不同方面进行评述,指出报告的优点、缺陷与不足。并就互动和讨论过程中的焦点问题、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回答或者引导。
3.会后阶段。例会报告人针对例会报告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文献、数据集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并将具体的修改内容发E-mail给每位与会者。待下次例会开始时,如有与会者对上次报告人的修改内容有任何疑问,双方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结束后,开始本周的研究生例会报告。
三、研究生学术例会的内容
1.专业知识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在研究生学术例会的报告中,研究生将结合自身研究方向,提出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如何解决、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在准备这个例会报告的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从最基础的文献整理做起,直至模型构建、数据获取到最后的研究结论,通过这个过程的准备,将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有更多的掌握。结合研究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可以进行论文进展汇报(三年级)、论文开题报告(二年级)、文献综述(一年级)报告。
2.专业英语学习。研究生培养计划中要求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备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由于本科阶段研究生所受的英语教育水平各异,导致研究生具备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本科阶段主要接受公共英语教学,但是当面对专业文献时,很多研究生还是感觉吃力,特别是对部分冷僻词汇的理解更难。如何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英语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一环。基于此,研究生例会中,可以适当开展专业英语学习。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由例会报告人查找相关的英文资料,并就这些英文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例会报告时用汉语,以讲课的形式进行讲述,其他与会者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对报告人的讲述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包括对文章内容的见解、对专业词汇的理解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无论是报告人还是其他研究生既可以扩充专业词汇的储备,又锻炼了听说能力,而且在准备和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本专业针对这个问题的前沿发展动态。 3.工作进度汇报。研究生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导师便开始对其进行严格的研究进展和工作进度考查。进入研究生阶段后,首先面临开题报告的问题。研究生在研究主题确定后,开始查阅大量中外文文献,以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此提出自己的具体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并着重突出其创新意义。研究生在读期间,每位研究生要求在每学期的例会中汇报研究工作进展,并说明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勉励的主要困难。从导师以及其他与会者那里获取针对自身研究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修改和完善研究内容。此外,有些同学参与了导师主持的国家或省、市级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或其他政府部门委托的横向课题。通过研究生例会,研究生可以针对研究课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难点进行汇报,听取导师或其他与会者的解决方案,借助集体的智慧攻克课题研究难点。
四、研究生学术例会制度提升学生培养质量的意义
1.加强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一对一”的教育模式,本是研究生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教学活动分散、带教时间不固定等缺点。特别是有些导师担任行政领导职务或承担较多的政府部门横向课题,很可能没有更多时间投入到研究生教学工作,从而出现了导师不认识自己学生的现象,更谈不上师生之间的深入交流。从形式上,例会整合了“一对一”教学与小课堂教学两种模式的优点,扬长避短。从时间上,例会使交流定期,一方面督促导师关注研究生的进度,另一方面也给研究生以一定的压力,养成阶段总结的良好习惯。研究生学术例会,为导师和学生之间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2.加强研究生之间的交流。每位研究生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可能不止一个,有些导师甚至有2-3个主要研究方向,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之间的差别可能较大。但是,由于研究生的学术积淀有限,其毕业论文及研究兴趣只可能关注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通过研究生学术例会,可以了解本研究团队其他同学的研究工作,进而了解和把握导师的主要研究内容,开拓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此外,在自己的例会报告中,同本研究团队不同研究方向的与会者的讨论,可能对自己的研究有重大启发。
3.加强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意识。只要导师实施例会,势必也要进行准备。否则导师无法对研究生的报告进行评述、无法回答研究生讨论过程中的焦点、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样就能督促导师多花一些时间思考教学,逐渐加强教学意识。对于报告人而言,每次汇报都是痛苦的煎熬,因为要回答所有与会人员的问题,这些问题针对报告的各个方面,如果事前没有认真准备与学习的话,不可能应付过来。对于其他与会者而言,获知报告人的报告题目后,就要针对这个题目进行相应的准备和学习,以便例会中提出更有质量、更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报告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由此,研究生例会增强了导师、报告人、其他参与者的学习意识。
4.锻炼研究生的表达能力。研究生表达能力也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会议、毕业答辩等均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工作、研究结论以PPT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经常见有研究生在学术会议上还未进入正题,主持人就提醒时间紧张,这与研究生受到这方面的锻炼较少有很大关系。每周的例会汇报相当于一次小讲课,还要应对导师或其他同学的提问,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近期看,有利于提高研究生毕业时的答辩水平,远期看,则有利于研究生在正规学术会议上作精彩的报告。
参考文献:
[1] 何桦、王继文.关于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58-60.
[2] 魏媛、刘清才、张荣桂等.新时期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58-160.
[3] 廖文武,陈文燕,郭代军.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2):11-14.
[4] 周玉梅、韩建秋.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02):113-114.
[5] 葛学彬.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教论坛,2012,(07):109-112.
[6] 任晓霏、路静、袁馨怡.英国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培养机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 2013,(01):63-66.
[7] 任莉、陈垦.浅谈药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验室学术例会(Lab Meeting)的设置与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2,(04):54-55.
[8] 周建新.医学研究生教学中例会制度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8,(05):461-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