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生态系统中,地下水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水资源,也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统的关键环境要素,在保障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地下水环境问题突出,且很多超采和污染问题仍然没有被彻底摸清。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生态文明; 地下水; 环境; 保护; 措施
1.地下水的重要性
1.1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超过15亿人口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全球4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地下水更是弥足珍贵的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约占全球淡水资源量的30.1%。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比重约为1/3,全国有61%的城市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其中华北、西北城市地下水利用率高达72%、66%。相比地表水而言,地下水具有水质优、分布广、水量稳定、不易污染和较强的天然调控能力等优点,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在居民生活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
许多植被对地下水的依存度很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人们通常只看到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忽视了它维系生态环境和谐的环境功能。地下水对植被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潜水水位埋深、包气带含水量、土壤带含盐量和潜水的矿化度等因素会影响植被类型和群落分布。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会直接引起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的改变。比如,有研究表明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胡杨、柽柳、芦苇、罗布麻、甘草和骆驼刺等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水位埋深有紧密关系,当水位埋深在2~4 m,所有植物长势良好,当大于4 m,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当水位埋深大于10 m,几乎不适宜任何植物生长。地表植被减少时,就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如民勤绿洲一带由于人工超采使地下水水位埋深增加,导致原有的人工防沙植被出现死亡,使已经稳定的沙漠又开始移动。地下水在维系草地和湿地面积中也有重要作用,当地下水严重超采时,草地和湿地面积就会减少。据统计,海河流域平原区的湿地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减少了66.7%,人工超采地下水使湿地严重萎缩,同时造成大范围的河流断流现象。大量研究表明,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埋深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了生态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低于生态水位埋深时,地表植被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当地下水埋深高于生态水位埋深时,就会产生土壤盐碱化。
2.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与地下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GB/T34968-2017)》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等数十种。除此之外,也发布了《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等技术指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相关技术规范在不断的改进和修订,如2017版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已代替1993版,地下水水质指标已由原来的39项增加至93项;2017版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已根据以往经验,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条例,代替了2003版。
2.2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截止目前,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与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紧密相关的政策有《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2030)》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9-2035)》。其中《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是目前我国有关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最详细的政策性规划文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到了地下水环境监测,这是地下水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已全部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是2019年3月由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防治目标、主要责任和保障措施,指出要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制定2020-2025年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目前国家层面最新的针对地下水污染情况采取的主要对策。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地下水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我国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在不断增进和完善。
2.3加快制度建设
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尽快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专项法规,从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把地下水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当中,严肃约束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行为,分区、分块、分级地落实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具体责任,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地下水型水源地,要责任到人,让保护地下水环境的行动具有法律支撑。
2.4制定规划,科学防治
制定详细的阶段性防治规划,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助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提升,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分类实施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鼓励地下水保护行为。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下水保护理念,充分防护好未受污染和受潜在污染风险的地下水含水层,对已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含水层,避免高成本的盲目治理,要科学、合理、经济地修复。
2.5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已公布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井,监测井的布局并不能全部覆盖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建议整合水源井等其它类型的监测点位,进一步详细摸清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现状。同时建立地下水监测信息云平台,开放地下水监测数据,方便公众监督和学者研究,共同促进地下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2.6推进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协同防治
地下水环境评价要将土壤带和地下水紧密联系起来,土壤带是大气降水及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关键通道,农业工作者往往只关注土壤带本身,水文地质工作者大多只关注地下含水层本身,导致土壤带和地下水环境的评价经常发生分割。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必须树立“水土不分家”的保护理念,将土壤带的环境状况纳入至地下水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地下水与地表水也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地下水是很多地表水的补给源,地表水对地下水也存在相应补给。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存在密切的联系,要逐步探索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协同防治的管理模式,从整体上推动水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郜宁, 郜珊珊, 盖世勇.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相关环保策略探究[J]. 中国地名, 2020, No.319(02):51-51.
[2] 张勇, 张兆发. 基于环境保护探析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措施分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09):3852.
[3] 周鹏飞, 董巧红, 楼颖,等. 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8, 30(12):48-49.
[4] 池帛洋. 地下水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 科学与财富, 2020, 000(003):395.
[5] 陈英, 胡亚琴, 李琦.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J]. 区域治理, 2019, No.263(37):124-126.
【关键词】生态文明; 地下水; 环境; 保护; 措施
1.地下水的重要性
1.1地下水是重要的水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超过15亿人口主要依靠地下水作为饮用水,全球4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地下水更是弥足珍贵的淡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约占全球淡水资源量的30.1%。地下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比重约为1/3,全国有61%的城市以地下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其中华北、西北城市地下水利用率高达72%、66%。相比地表水而言,地下水具有水质优、分布广、水量稳定、不易污染和较强的天然调控能力等优点,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在居民生活饮用水及农业灌溉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地下水是重要的生态环境要素
许多植被对地下水的依存度很高,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但人们通常只看到了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价值,而忽视了它维系生态环境和谐的环境功能。地下水对植被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潜水水位埋深、包气带含水量、土壤带含盐量和潜水的矿化度等因素会影响植被类型和群落分布。地下水埋深的变化会直接引起植被退化、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的改变。比如,有研究表明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胡杨、柽柳、芦苇、罗布麻、甘草和骆驼刺等植被的生长状态与地下水水位埋深有紧密关系,当水位埋深在2~4 m,所有植物长势良好,当大于4 m,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当水位埋深大于10 m,几乎不适宜任何植物生长。地表植被减少时,就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如民勤绿洲一带由于人工超采使地下水水位埋深增加,导致原有的人工防沙植被出现死亡,使已经稳定的沙漠又开始移动。地下水在维系草地和湿地面积中也有重要作用,当地下水严重超采时,草地和湿地面积就会减少。据统计,海河流域平原区的湿地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间减少了66.7%,人工超采地下水使湿地严重萎缩,同时造成大范围的河流断流现象。大量研究表明,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埋深关系十分密切,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了生态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低于生态水位埋深时,地表植被的生长就会受到限制;当地下水埋深高于生态水位埋深时,就会产生土壤盐碱化。
2.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2.1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技术标准及规范
我国已颁布实施的与地下水环境密切相关的技术标准有《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6》、《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GB/T34968-2017)》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338-2018)》等数十种。除此之外,也发布了《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工作指南(试行)》、《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土壤与地下水)》等技术指南。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地下水相关技术规范在不断的改进和修订,如2017版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已代替1993版,地下水水质指标已由原来的39项增加至93项;2017版的地下水超采区评价导则已根据以往经验,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条例,代替了2003版。
2.2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截止目前,从国家层面出台的与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紧密相关的政策有《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5-2030)》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9-2035)》。其中《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是目前我国有关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最详细的政策性规划文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到了地下水环境监测,这是地下水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已全部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是2019年3月由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防治目标、主要责任和保障措施,指出要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规,制定2020-2025年的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是目前国家层面最新的针对地下水污染情况采取的主要对策。可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为解决地下水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我国关于地下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在不断增进和完善。
2.3加快制度建设
加强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尽快从国家层面出台有关地下水环境保护的专项法规,从法律制度建设方面,把地下水环境保护效益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体系当中,严肃约束单位或个人的违法行为,分区、分块、分级地落实地下水环境保护的具体责任,尤其是关系人民群众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地下水型水源地,要责任到人,让保护地下水环境的行动具有法律支撑。
2.4制定规划,科学防治
制定详细的阶段性防治规划,投入大量专项资金,助推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提升,提高地下水的利用效率,分类实施地下水环境保护项目,鼓励地下水保护行为。树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地下水保护理念,充分防护好未受污染和受潜在污染风险的地下水含水层,对已遭受污染的地下水含水层,避免高成本的盲目治理,要科学、合理、经济地修复。
2.5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
目前已公布的地下水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级地下水监测井,监测井的布局并不能全部覆盖地下水的分布范围,建议整合水源井等其它类型的监测点位,进一步详细摸清地下水超采和污染现状。同时建立地下水监测信息云平台,开放地下水监测数据,方便公众监督和学者研究,共同促进地下水环境的管理和保护。
2.6推进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协同防治
地下水环境评价要将土壤带和地下水紧密联系起来,土壤带是大气降水及地表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关键通道,农业工作者往往只关注土壤带本身,水文地质工作者大多只关注地下含水层本身,导致土壤带和地下水环境的评价经常发生分割。为了保护地下水环境,必须树立“水土不分家”的保护理念,将土壤带的环境状况纳入至地下水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地下水与地表水也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地下水是很多地表水的补给源,地表水对地下水也存在相应补给。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存在密切的联系,要逐步探索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协同防治的管理模式,从整体上推动水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郜宁, 郜珊珊, 盖世勇. 地下水水质分析及相关环保策略探究[J]. 中国地名, 2020, No.319(02):51-51.
[2] 张勇, 张兆发. 基于环境保护探析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措施分析[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8, 000(009):3852.
[3] 周鹏飞, 董巧红, 楼颖,等. 地下水水质状况及污染防治对策分析[J]. 环境与发展, 2018, 30(12):48-49.
[4] 池帛洋. 地下水污染原因及治理措施分析[J]. 科学与财富, 2020, 000(003):395.
[5] 陈英, 胡亚琴, 李琦.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J]. 区域治理, 2019, No.263(3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