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对于人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力量,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并促进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以上的“文物” 与现代文物的涵义不同,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的“文物”概念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特指前代遗物。北宋中叶,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文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指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文物是历史遗留的,不可再生的,并且是有价值的,而非无意义的。由此可想保护好文物的重要意义。文物的保护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看管,事实上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
文物很重要,文物保护管理很重要,但是当下的文物保护事业却不容乐观。
文物在哭泣
一位笔名“三宝”的有识之士写过这样一首诗:“镇江古城吞声哭,千年粮仓碾作土。重重禁令管不住,官商一体强开路。‘如意江南’如谁意?京口春风难再度。历史瑰宝常毁弃,文化根脉觅何处?”感叹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宋元粮仓被毁一事。我们还记得2009年镇江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并入围了“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但这种种光环起不到丝毫保护作用,商住楼盘“如意江南”的开发商强行施工,悍然拆毁8座粮仓。历经数百年风雨岿然挺立的文物毁于我辈之手,何等悲哀,不仅愧对祖先,更是愧对子孙后代。挖掘机拆毁的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更是残酷剥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享有文化财富的权利。时下,“文物”让道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事件了,何止一个镇江,何止一个如意江南,毁掉的又何止是几座宋元粮仓。文物所遭受的建设性破坏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件,也成为文物保护最难以清除的人为障碍。(图1)
建设性破坏赤裸裸地毁了真文物,还有另一种残害文物于无影无形之中的非法手段,即为开发性破坏。打着文化遗产活化再利用的旗帜,却把文物保护做成商业开发。旅游观光、商业项目……在利益的驱使下,如同野蛮开采一样,对文物进行过渡开发利用,甚至把原本取之不竭的“富矿”毁于一旦;抑或是将文物原本的历史文化意义弃之不顾,开发成四不像的营业场所。世界瞩目的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面向全球开放,这一号称我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近期投资120亿,预计远期投资高达1400亿,但是自开放以来无疑令人大跌眼镜。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一针见血地批评大明宫遗址公园是用“考古”的手法“破坏国家遗址”;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痛斥,120个亿的投资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自大明宫投资建设伊始,其所在的西安曲江新区2003年的土地价格为每亩30~50万,2009年暴涨到每亩300~600万,部分楼盘价格甚至高达每平方米4~6万,不过是典型的用文物提升景区周边商业地价。大明宫还是大明宫吗?建设此国家遗址公园的初衷与理想走的还对路吗?(图2)历史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原生态、原始性。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所说“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
同样,偷盗文物也是文物保护难以解决的难题。当下古玩市场交易如火如荼,古玩拍卖频频爆出天价,受如此暴利的引诱,引发了文物偷盗新一轮的高峰。2010年年初,南京市高淳县古城遗址范围内的10余座汉代古墓被人为毁坏,其中5座墓穴被盗空。(图3)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们不得不面对古墓被大量盗掘的现实。且从近年全国各地文物盗掘案来看,犯罪活动越来越呈现组织化、暴利化、智能化倾向,可以说为了盗墓,他们也是下了血本的。在古玩拍卖场竞价的某些人是否该扪心自问,你一次次地抬高价格是否已经化身为盗墓贼的下家呢?得见天日的文物或许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暴力的盗掘让古墓里所蕴含的更多历史文化信息无可挽回。
人为破坏是扼杀文物的凶手,不管不顾同样将文物推向悬崖边。在南京珠江路如意里36号楼房旁一间破旧的小屋子便是太平天国壁画的藏身之所。一个坍塌的洞口便是可供参观者猫腰进入的大门,这十余平的青砖建筑地势低洼,地面常有积水,甚至堆着垃圾。地方虽小但是却不乏光线,我们对着屋顶上的两个“天窗”,不知是否应该感激破败的木梁也警惕着我们危险的存在。这些或许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墙面上的壁画仅隐约可见一点树木图案,破损到无法修复,即将消失。最具讽刺的是一块写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且是早在1982年便立下的。(图4)
还有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对文物的破坏便是文物修复人才的短缺。文物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即使不去人为地破坏也很难阻挡时间这把刀子在文物上一刀刀的挫过。在2005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中,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就有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众多文物在仓库里腐坏糟朽,我们却无能为力。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这样急迫的工作缺失大量的人来做,我们不禁要问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有更多的大学或者博物院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也给文物存活多一些机会。
据《人民日报》调查,仅一成受访者满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国家文物局在全国2800个县开展了整整一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但是只有一成的受访者知道此次调查。很多受访者虽然能够意识到打击文物走私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出入境的相关法律的正确认知率却仅占四成。在调查中公众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满意的部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文物市场的管理,打击盗窃、盗掘、文物犯罪,在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以及打击文物走私和信息公开。其中有六成受访者反对为了发展破坏文化遗产。由此可见,打着城市发展的旗号破坏损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
长期的文物破坏和流失,已经造成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自取枯竭,“文物大国”面临严峻考验。据初步统计,我国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约47万处,博物馆约2900家,文物藏品约2000万件。而在国土面积只有我国1/73的英格兰,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点达50万处,各类博物馆3000余座,其中仅大英博物馆就有藏品700万件;建国仅200多年的美国,各类大小博物馆16000余座,其中斯密森博物馆收藏文物达1.3亿件。我们不得不警醒于我国当前文物的严峻形势,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文物保护亟待加强
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文物保护在本质上是在保护国家的文明。
Ⅰ科技因素
2010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题为《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报告中,系统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且明确提出了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相关战略部署。此次会议将文物保护纳入各项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考虑,彰显了当前国家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其后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中,我们更是可见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诸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生化技术等,不仅仅是对考古工作的支持,对文物修复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抢救了出土文物,攻克了出土文物移至实验室过程中的瞬间损毁难题。还有众多经科技修复完好的文物,如秦陵兵马俑、壁画、丝织品等。(图5)
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的贡献不仅仅是探测、考古、修复,在防护文物偷盗方面也有巨大的成果。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领。只有建立起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跨国界的研究领域,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Ⅱ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然显现,同样在文物保护中异常重要,可以说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离不开管理。
管理体制不健全对文物的损坏流失负有重要责任。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文物报关部副主任李海涛的监守自盗,是典型的管理体制缺陷导致。监守自盗显然是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对文物的管理统计跟不上。
同样的事件还有河北省深泽县文保所所长王亮眼看着开发商的施工伤害了文庙大成殿却无力阻止痛心辞职。王亮作为文保所所长,发现开发商破坏文物为何阻止不了?根源在于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只有监督权,所以《文物保护法》在很多情况下便成了一纸空文。
“十二五”计划中,加强了文物保护中管理因素的重要性,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文保工作。其中在北京首次提出5年内完成文保单位的修缮腾退工作,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严格问责制度。
Ⅲ文化因素
文保意识淡薄是影响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迷信的时代,盗掘文物的现象有,但却很少,因为觉得家中摆放死人的陪葬品是极其不吉利的,没有需求便没有市场,盗墓贼也有着挖别人祖坟必将受报应的意识存在。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笑贫不笑娼,甚至说“唯利是图”的时代,不管何种方式,只要有利益存在便是可以尝试的,如果有暴利,更是可以不惜生命铤而走险的。当下的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文数字更是刺激了不法之徒,在很多人眼里,文物的价值就是钱,并且是很多钱,比真金白银值更多钱。当前的很多收藏类节目也是将文物价值的大小定位于价格的高低。
从长远来看,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才是文物保护有效的保障。文物的经济价值不需要得到重视与衡量,文物最重要的价值是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当收藏不再成为投资手段,而仅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研究欣赏;当文物不再如此在买卖中辗转反复;当大众开始了解文物的真正内涵,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重量,那么文物会得到全民的保护,不管以何种借口造成文物的损毁与流失都将遭到全民的斥责。
文物仿佛老屋前的一棵古树,扎根在历史的土壤里,他对于我们而言不是砍了变成木材卖了,或是打一件家具,他给我们最好的莫过于一份回忆。没有回忆的人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回忆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雨果曾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前途之外最神圣的东西。我们常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以说,一个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敬畏感的国家,难以成为真正的强国。
“文物”二字联系在一起使用,始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之后,《后汉书•南匈奴传》有:“制衣裳,备文物。”以上的“文物” 与现代文物的涵义不同,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制度。到唐代,骆宾王诗:“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的“文物”概念已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特指前代遗物。北宋中叶,以青铜器、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金石学兴起,以后又逐渐扩大到研究其他各种古代器物,把这些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明代和清初比较普遍使用的名称是“古董”或“骨董”。到清乾隆年间又开始使用“古玩”一词。这些不同的名称,涵义基本相同,但在很多场合,古董、骨董和古玩,是指书画、碑帖以外的古器物。文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指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可以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文物是历史遗留的,不可再生的,并且是有价值的,而非无意义的。由此可想保护好文物的重要意义。文物的保护管理并不是简单的看管,事实上涉及社会不同职能的各个部门。文物的科学研究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的多种学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因此,文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是一项系统的综合性科学,是一项复杂的庞大的工程。
文物很重要,文物保护管理很重要,但是当下的文物保护事业却不容乐观。
文物在哭泣
一位笔名“三宝”的有识之士写过这样一首诗:“镇江古城吞声哭,千年粮仓碾作土。重重禁令管不住,官商一体强开路。‘如意江南’如谁意?京口春风难再度。历史瑰宝常毁弃,文化根脉觅何处?”感叹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江苏镇江宋元粮仓被毁一事。我们还记得2009年镇江发现了13个宋元粮仓,并入围了“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名单。但这种种光环起不到丝毫保护作用,商住楼盘“如意江南”的开发商强行施工,悍然拆毁8座粮仓。历经数百年风雨岿然挺立的文物毁于我辈之手,何等悲哀,不仅愧对祖先,更是愧对子孙后代。挖掘机拆毁的不仅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物,更是残酷剥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享有文化财富的权利。时下,“文物”让道城市建设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事件了,何止一个镇江,何止一个如意江南,毁掉的又何止是几座宋元粮仓。文物所遭受的建设性破坏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件,也成为文物保护最难以清除的人为障碍。(图1)
建设性破坏赤裸裸地毁了真文物,还有另一种残害文物于无影无形之中的非法手段,即为开发性破坏。打着文化遗产活化再利用的旗帜,却把文物保护做成商业开发。旅游观光、商业项目……在利益的驱使下,如同野蛮开采一样,对文物进行过渡开发利用,甚至把原本取之不竭的“富矿”毁于一旦;抑或是将文物原本的历史文化意义弃之不顾,开发成四不像的营业场所。世界瞩目的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面向全球开放,这一号称我国“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工程,近期投资120亿,预计远期投资高达1400亿,但是自开放以来无疑令人大跌眼镜。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一针见血地批评大明宫遗址公园是用“考古”的手法“破坏国家遗址”;文物保护专家谢辰生痛斥,120个亿的投资让这个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文化遗址变成了迪斯尼式的游乐园。自大明宫投资建设伊始,其所在的西安曲江新区2003年的土地价格为每亩30~50万,2009年暴涨到每亩300~600万,部分楼盘价格甚至高达每平方米4~6万,不过是典型的用文物提升景区周边商业地价。大明宫还是大明宫吗?建设此国家遗址公园的初衷与理想走的还对路吗?(图2)历史文物的最大价值在于其原生态、原始性。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所说“罗马人懂得一根柱子倒了,是不能扶起来的。”
同样,偷盗文物也是文物保护难以解决的难题。当下古玩市场交易如火如荼,古玩拍卖频频爆出天价,受如此暴利的引诱,引发了文物偷盗新一轮的高峰。2010年年初,南京市高淳县古城遗址范围内的10余座汉代古墓被人为毁坏,其中5座墓穴被盗空。(图3)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们不得不面对古墓被大量盗掘的现实。且从近年全国各地文物盗掘案来看,犯罪活动越来越呈现组织化、暴利化、智能化倾向,可以说为了盗墓,他们也是下了血本的。在古玩拍卖场竞价的某些人是否该扪心自问,你一次次地抬高价格是否已经化身为盗墓贼的下家呢?得见天日的文物或许会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暴力的盗掘让古墓里所蕴含的更多历史文化信息无可挽回。
人为破坏是扼杀文物的凶手,不管不顾同样将文物推向悬崖边。在南京珠江路如意里36号楼房旁一间破旧的小屋子便是太平天国壁画的藏身之所。一个坍塌的洞口便是可供参观者猫腰进入的大门,这十余平的青砖建筑地势低洼,地面常有积水,甚至堆着垃圾。地方虽小但是却不乏光线,我们对着屋顶上的两个“天窗”,不知是否应该感激破败的木梁也警惕着我们危险的存在。这些或许都已经没有意义了,墙面上的壁画仅隐约可见一点树木图案,破损到无法修复,即将消失。最具讽刺的是一块写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且是早在1982年便立下的。(图4)
还有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对文物的破坏便是文物修复人才的短缺。文物是不可复制的珍贵文化遗产,但是我们即使不去人为地破坏也很难阻挡时间这把刀子在文物上一刀刀的挫过。在2005年全国馆藏文物腐蚀调查统计中,全国文物系统2000多万件馆藏文物中,就有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众多文物在仓库里腐坏糟朽,我们却无能为力。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一边是这样急迫的工作缺失大量的人来做,我们不禁要问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否合理。是否应该有更多的大学或者博物院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也给文物存活多一些机会。
据《人民日报》调查,仅一成受访者满意当前文化遗产保护。虽然国家文物局在全国2800个县开展了整整一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但是只有一成的受访者知道此次调查。很多受访者虽然能够意识到打击文物走私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出入境的相关法律的正确认知率却仅占四成。在调查中公众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满意的部分排名前五的分别是:文物市场的管理,打击盗窃、盗掘、文物犯罪,在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以及打击文物走私和信息公开。其中有六成受访者反对为了发展破坏文化遗产。由此可见,打着城市发展的旗号破坏损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
长期的文物破坏和流失,已经造成了我国文化遗产资源自取枯竭,“文物大国”面临严峻考验。据初步统计,我国已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约47万处,博物馆约2900家,文物藏品约2000万件。而在国土面积只有我国1/73的英格兰,国家登记保护的文物点达50万处,各类博物馆3000余座,其中仅大英博物馆就有藏品700万件;建国仅200多年的美国,各类大小博物馆16000余座,其中斯密森博物馆收藏文物达1.3亿件。我们不得不警醒于我国当前文物的严峻形势,文物保护刻不容缓!
文物保护亟待加强
文物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文物保护在本质上是在保护国家的文明。
Ⅰ科技因素
2010年12月中旬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物保护科技工作会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题为《加快行业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工作报告中,系统地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且明确提出了接下来的“十二五”期间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相关战略部署。此次会议将文物保护纳入各项国家科技计划统筹考虑,彰显了当前国家对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其后的《百工千慧——中国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成果展》中,我们更是可见科学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具体应用。诸如遥感技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潜水技术、生化技术等,不仅仅是对考古工作的支持,对文物修复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其中“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车)”抢救了出土文物,攻克了出土文物移至实验室过程中的瞬间损毁难题。还有众多经科技修复完好的文物,如秦陵兵马俑、壁画、丝织品等。(图5)
科学技术对文物保护的贡献不仅仅是探测、考古、修复,在防护文物偷盗方面也有巨大的成果。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和引领。只有建立起一个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系统、跨国界的研究领域,才能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中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Ⅱ管理因素
管理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然显现,同样在文物保护中异常重要,可以说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离不开管理。
管理体制不健全对文物的损坏流失负有重要责任。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文物报关部副主任李海涛的监守自盗,是典型的管理体制缺陷导致。监守自盗显然是监督机制的缺失,以及对文物的管理统计跟不上。
同样的事件还有河北省深泽县文保所所长王亮眼看着开发商的施工伤害了文庙大成殿却无力阻止痛心辞职。王亮作为文保所所长,发现开发商破坏文物为何阻止不了?根源在于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只有监督权,所以《文物保护法》在很多情况下便成了一纸空文。
“十二五”计划中,加强了文物保护中管理因素的重要性,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做好文保工作。其中在北京首次提出5年内完成文保单位的修缮腾退工作,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严格问责制度。
Ⅲ文化因素
文保意识淡薄是影响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迷信的时代,盗掘文物的现象有,但却很少,因为觉得家中摆放死人的陪葬品是极其不吉利的,没有需求便没有市场,盗墓贼也有着挖别人祖坟必将受报应的意识存在。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笑贫不笑娼,甚至说“唯利是图”的时代,不管何种方式,只要有利益存在便是可以尝试的,如果有暴利,更是可以不惜生命铤而走险的。当下的古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天文数字更是刺激了不法之徒,在很多人眼里,文物的价值就是钱,并且是很多钱,比真金白银值更多钱。当前的很多收藏类节目也是将文物价值的大小定位于价格的高低。
从长远来看,提高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才是文物保护有效的保障。文物的经济价值不需要得到重视与衡量,文物最重要的价值是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当收藏不再成为投资手段,而仅是一种自娱自乐或是研究欣赏;当文物不再如此在买卖中辗转反复;当大众开始了解文物的真正内涵,了解文物所承载的历史重量,那么文物会得到全民的保护,不管以何种借口造成文物的损毁与流失都将遭到全民的斥责。
文物仿佛老屋前的一棵古树,扎根在历史的土壤里,他对于我们而言不是砍了变成木材卖了,或是打一件家具,他给我们最好的莫过于一份回忆。没有回忆的人是没有生命的,没有回忆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雨果曾说,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前途之外最神圣的东西。我们常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可以说,一个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缺乏敬畏感的国家,难以成为真正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