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草地灌丛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驱动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川西高寒灌丛化和未灌丛化草地为对象,分析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主要富集在0.053~0.25 mm团聚体内,灌丛化降低了团聚体内生源物质含量.2)灌丛化后团聚体内C/N、C/P和N/P均呈增加趋势,且C/N最大值出现在>2 mm团聚体中,而C/P和N/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小值分别出现在
【机 构】
:
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地灌丛化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驱动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川西高寒灌丛化和未灌丛化草地为对象,分析团聚体内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主要富集在0.053~0.25 mm团聚体内,灌丛化降低了团聚体内生源物质含量.2)灌丛化后团聚体内C/N、C/P和N/P均呈增加趋势,且C/N最大值出现在>2 mm团聚体中,而C/P和N/P的最大值均出现在0.053~0.25 mm团聚体中,最小值分别出现在0.05).3)灌丛化草地和未灌丛化草地土壤酶活性呈>0.25 mm团聚体内富集,灌丛化后土壤各粒径团聚体中蔗糖酶活性增加、而蛋白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4)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在灌丛化草地和未灌丛化草地中均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与全钾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蛋白酶和磷酸酶与全磷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该区域土壤生源物质主要固存于大团聚体内,而大团聚体易被外界干扰破碎,可见灌丛化现象不利于该研究区有机碳的长期固存.
其他文献
为阐明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模式,以其50条蛋白编码序列(CDS)为对象,利用软件CodonW 1.4.2、Excel以及在线程序对其ENC,RSCU,GC含量、中性绘图、PR2-plot、最优密码子等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基因组平均GC含量为40.58%,其中GC1> GC2>GC3;ENC的取值介于35.77~56.62之间,表明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基因组中共有30个密码子RSCU>1,其中29个以A/U结尾;ENC-plot绘图分析结果中多数基因分布于
土壤活性有机碳能够准确反映土壤有效性,表征土壤质量变化,是探索可持续草地管理措施的关键指标之一.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围封、放牧和刈割野外控制试验,探讨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SOC)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发现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SOC含量表现为围封>刈割>放牧,其中围封区和刈割区土壤SOC含量显著大于放牧区,围封区与刈割区土壤SO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土壤活性有机碳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表现为放牧>围封>刈割.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均表现为围封>刈
为研制复合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菌剂,提升菌体生物量,提高菌剂促生能力,本研究以3株分离自高寒草地的优良PGPR菌株组成复合菌系,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复合菌系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并通过盆栽试验评价优化前后菌剂对青稞(Hordeum vulgare var.nudum)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复合促生菌剂最适发酵培养基为甘油13 mL·L-1、蛋白胨9g·L-1、酵母粉5g·L-1和碳
氮沉降增加已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已显著影响草地土壤氮素循环.以内蒙古额尔古纳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6年不同形式氮添加试验,设置无机氮和有机氮比例分别为:10:0(N 1),7:3(N 2),5:5(N 3),3:7(N4),0:10(N5)和对照处理0:0(CK).通过土壤有机质物理分组及室内矿化培养的方法,从氮素形态、氮素组分及氮素潜在矿化三方面研究不同比例有机、无机氮添加对草原土壤氮素分配和转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含量未受氮素添加形式的影响;氮添加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矿质
以紫鸭跖草、\'花叶\'水竹草、吊竹梅和\'绿叶\'水竹草为试验材料,利用遮光网人工模拟5个光强梯度,研究不同光强对4种鸭跖草科植物生物量分配、水分生理以及光响应曲线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光强的降低,4种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遮光度25%至75%期间显著升高(P<0.05),除紫鸭跖草的总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外,其他3种植物的总生物量也呈先升后降趋势;不同光强对4种植物的物质分配规律及冠根比的影响不同,但4种植物的茎贡献率均呈上升趋势;正午水势随光强的降低而增加,且与失水速
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对极端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究石生针茅荒漠草原碳收支对土壤极端干旱过程的响应机制,本研究以荒漠草原石生针茅为试验材料,采用遮雨棚人工控水方法模拟土壤的极端干旱过程,测定多项石生针茅碳交换特征参数,分析其变化特征并对比不同参数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土壤含水量(SWC)呈显著的指数关系,气孔导度(Gs)、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磷酸丙糖利用率(TPU)与SWC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余特征参数与SWC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且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尺度的特征参数最先
以宁夏盐池县退化荒漠草原为对象,实施深翻耕+补播(SR)、浅翻耕+补播(QR)和禁牧封育(F)恢复措施,同时以传统放牧为对照(CK),研究不同恢复措施草地0~10 cm、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SOC)、全氮(TN)及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微生物量氮(MBN)的变化特征,以探讨不同恢复措施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QR处理草地的土壤S
为解决紫云英(A stragalus sinicus)收获期茎秆贪青晚熟影响机械化收获的问题,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敌草快催枯及其对紫云英种子产量的影响,并对其施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敌草快施用6d后紫云英含水率显著降低,中部和顶部茎秆含水率下降至30% ~40%,底部茎秆下降至54% ~61%,显著低于喷施清水处理(P<0.05),但不同浓度的敌草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 g·L-1敌草快处理显著降低紫云英总花荚数、荚果总重和种子产量,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5g·L-1敌草快处理荚果性状和产量与喷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部分土壤养分和质量明显下降.生物质炭在土壤改良方面被广泛应用,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生物活性水平.然而,生物质炭是否可以通过改善土壤养分、腐殖质组成及含量来提高黄绵土理化性质尚不清楚.以黄土高原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依托甘肃农业大学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6个生物质炭添加水平(0、10、20、30、40、50 t·hm-2)的4年定位试验,测定土壤养分、有机碳组分、结合态腐殖质构成及组分变化.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 t·hm-2及以上时能显著增加重组有机碳(HFOC)、轻组有机碳(
为探究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耐盐生理及其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采用0%,0.2%,0.5%,0.8%浓度的NaCl处理奇岗和不同基因型南荻,测量NaCl溶液胁迫下的MlNAC2基因相对表达量和6个耐盐指标,并对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南荻MlNAC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在不同材料之间差异较大,L2,L6,L9,P1出现10倍以上增加,而L1,L5,L8,L10变化量都在3倍以内.生理指标中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脯氨酸与无胁迫对照相比均差异显著;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