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难临头”的考验

来源 :同舟共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一句常话。
  前年坊间有一本出人意料走红的书——余世存先生所编之《非常道——1840~1999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仿“世说”体的一本杂书,书中吉光片羽,分类汇集了晚近中国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因为选家的眼光和“话语”的精粹,这样的书是很容易被读者相中的。
  却说《非常道》有一节:“1957年,文化部副部长刘鬃要新凤霞跟她的右派丈夫吴祖光离婚,说:‘吴祖光是一个政治上的坏人。’新凤霞说:‘你们认为他是坏人,我认为他是好人,他对我没坏啊。’”查新凤霞回忆录《我叫新凤霞》(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其中未提劝告离婚之人的大名,只记为“某领导”,而在此之前的朝鲜演出期间,所谓“某领导”已给新凤霞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因此她说:“我对这人很反感、很讨厌”,后来她又称之为“魔鬼一样的领导”。“反右”期间,该领导与新凤霞谈话,说:“吴祖光已经完了,你要考虑自己呀,要划清界限。你这么年轻,戏演得好,有这么多观众喜欢你,党也重点培养你,你要站稳立场啊!”新凤霞则回答道:“虽说他(吴祖光)已被戴上右派帽子,可是共产党治病救人,能改造好,他犯了错误还能改好,我们还是一家人。”“某领导”很快抢过话说:“我们要改造资产阶级立场,改造知识分子,你们还是一家人?我们把他送走……”果然,吴祖光后来就被“送”到北大荒劳改去了。
  当年吴祖光由香港返回,从那时开始他已经受到某种不被信任的“待遇”,及至后来他成为“右派”,新凤霞因拒绝与之离婚也成为“右派”,当时还对她成立了“专案组”,甚至她的二妹也执行了特殊使命来监控自己姐姐的动向。只是由于新凤霞的坚决,以及有丈夫、婆婆、孩子作后盾,她才最终坚持下来。
  在另一本《我与吴祖光四十年悲欢录》(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的回忆录中,新凤霞对那位“领导”则称为“副部长刘某某”,此人“开始笑着接待我,和气地让我坐他对面,可是谈到最后,他猛地凶狠地翻了铁青的脸,活像个奸臣”,而参与劝说者,还有“专案组贺某、胡某,剧协田某”等,他们“都找我谈话,要我和吴祖光划清界限”云云。
  在吴祖光的回忆录中也未直呼其名,他写道:“这个自幼从南方被卖到天津,在贫民窟长大,六岁学戏,十四岁成为主演,以其卓越的天赋,不数年征服了万千观众,名噪海内外的天才演员,在作为丈夫的我被打成右派之后,居然有一次中央文化部的副部长召她去谈话,当面下令要她与丈夫划清界限离婚,便可入党,否则要‘承担后果’。”(《吴祖光自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记得民间曾有“宁拆一座庙,不劝人离婚”之说,不过到了后来,在政治运动当中“离婚”又成了克敌制胜的“法宝”,反之又有所谓“五不怕”之说,那是毛泽东在1958年3月的成都会议上提出的,即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有“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不怕老婆离婚,不怕坐牢,不怕杀头”的精神,当然,要真正理解这句话,不“曾经沧海”是不知其中奥妙的。
  刚刚过世的中共元老薄一波生前在一篇纪念亲家和老乡谷景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一二九”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文章中也提到:“1957年反右时,谷景生同志的妻子范承秀同志在北京市委党校为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说话,被打成右派和‘反党集团’,有关方面要他和妻子离婚。当时,全军授予将军军衔的高级干部中被打成右派的,唯总政文化部部长陈沂同志一人,将军的妻子被打成右派的唯谷景生同志一人。谷景生同志当时正在国防部五院,是受到重用之时。妻子怕连累他,也提出要离婚。然而,谷景生同志却断然拒绝。他对妻子说,你这个范仲淹的后代,14岁就参加革命,当过八路军、游击队长,进了四年马列学院,可以说是笃信马列,怎么会说几句公道话就变成反党反社会主义了呢?妻子哭了,他因此被调离五院降职使用,但他无怨无悔。”这是除新凤霞之外的另一个例子。
  现在有许多人喜欢在文章中对比中国和俄罗斯的女性在残酷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后者一步一步紧紧跟随在被流放的丈夫身后,让人感动于“每一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屹立着一位伟大的女性”。其实,当刘清扬和浦熙修们先后“大难临头各自飞”时(当然她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在中国也有许多“当代王宝钏”的故事,比如“胡风集团”那场冤案中,有人要“胡风分子”贾植芳的妻子任敏向与丈夫离了婚的邵洵美的女儿“学习”,任敏却敬谢不敏,甘愿被发配到青海去了;再后来“反右”运动之中,章伯钧夫人李健生在“远看刘清扬,近学浦熙修”的号召中也没有如法炮制,她以传统妇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主义妇道自我解嘲,自甘夫唱妇随成为“右派”。新凤霞说:“1957年的运动考验了夫妻、领导、人和人的关系,人人都在人生舞台上表演,袒露自己的真实面目和灵魂。”
  知道“某领导”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过去的历史真正融入我们的血脉,包括做人的“骨气”。
  
  (作者系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最近,英国女王去美国访问,美国总统布什为表示欢迎的诚意,不仅临时突击学了不少英国王室的繁琐礼节,而且专门到街上租了一套燕尾服,以参加欢迎典礼。(《南方都市报》2007年5月9日)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由得发出疑问:堂堂美国总统、世界首富的一号头头,为什么是租衣服,而不是买衣服、做衣服?买一套名牌衣服或请高手量身定做一套衣服能花几个钱?何况还是正儿八经的“工作需要”,事关“国家形象”,居然可怜巴巴地
期刊
我知道“做客人要有礼貌”。我知道我“不是香港人,所以不懂香港”。我完全承认“你们台湾更糟糕”。所以,讲这个题目还真的“我有压力”,套一句“巴士阿叔”的真情告白。但是,我也相信香港人的开阔,容得了善意的直率。    添马舰有故事    “添马舰”这个名词的来源是什么?我问了10个香港人,发现10个香港人都不知道。  于是做了些研究。添马舰,HMS Tamar,是英国海军一艘军舰,建造在1863年——
期刊
与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相比,中国网络的自由度不知要大多少倍。网络的宽松,固然会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现象,但也正因为网络有自由表达的权利,特别是怀疑、质疑、纠偏和挑战的权利,所以公众辨别真伪、分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也随之增强。    包袱沉重的传统媒体不断输给网络    传统纸媒行业有一句话:“因为我怀疑,所以我当编辑。”意思是,报刊上发表的任何信息,都先由编辑把关以确保真实可靠,对社会、对读者负
期刊
笔者2003年到北京大学求学,至今已5年多。2004年亚洲杯足球赛,2005年反日游行、抵制日货活动,2008年毒饺子事件等给中日关系蒙上阴影,笔者都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2006年安倍晋三首相闪电式访华、2007年福田康夫首相对华访问并在北大演讲,以及日本政府向四川大地震派遣海外救援队等有利于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时,笔者也在现场目睹。2008年5月3日,胡锦涛主席看望北大师生,笔者作为日本
期刊
受访人    冯昭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日本爱知大学客座教授)     中日外交的五个“温差”    《同舟共进》: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但政府外交似乎并未影响民间交流,您能介绍一下近年来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状况吗?  冯昭奎:总体来说,这几年的中日关系在政府和民间有不同表现,可以说存在五个“温差”:  自2002年小泉执政开始,
期刊
我不知这位被毛戏称为“张飞的后代”、连江青都要讨好她几分的“小张”,与此时返朴归真之张玉凤,有着怎样的区别。百闻不如一见,至少澄清了个别无聊的传闻,改变了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    文老未习武,武老却能文。  文老姓冒,名舒諲①,是元朝镇南王脱欢帖木儿(一说中书右丞相脱脱)的苗裔,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代,其父冒广生(鹤亭)②是一代诗词大家。舒諲以倜傥风流的世家公子,蜚声文、剧、影坛,又服务
期刊
2007年是中日复交35周年,又是“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这使得这一年的中日关系充满了机遇和挑战。2006年10月以来,中日关系走出“政冷”低谷。2007年,中日关系能否在“乍暖还寒”中继续“回暖”?    既非“蜜月”,也非“政冷”    2001年到2006年期间,小泉首相连年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把中日关系推入“政冷”低谷。小泉路线在亚洲陷于“四面楚歌”困境,在国内
期刊
日本自民党(全称:自由民主党,创建于1955年11月)无疑是个“奇迹”,它承载着战后半个多世纪日本历史的几乎全部功过。  1989年的一天,我的保证人藤永先生把我带进了著名的“东京永田町众议院第一议员会馆”。那里几乎集中了日本所有在位实力派国会议员的办公室,一个亚洲经济强国的风风雨雨,都在这幢楼宇中被翻来覆去地搅动着。藤永先生是日本自民党原干事长安倍晋太郎的同乡和后辈弟子——据说日本的山口县,是日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到一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开始对外提供经济援助。根据解密的外交部档案,1976年以前我国曾向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过经济援助,1973年以后这种与国力不符的对外援助才逐步得到纠正。    建国初对蒙、朝、越的援助力度有多大    建国后最早的对外援助是在1950年7月,我国首任驻蒙古大使吉雅泰刚到任,蒙古总理乔巴山就提出急需劳动力。这时新中国刚成立不
期刊
腐败和反腐败是许多人一谈起来血压能马上升高的话题,容易让人得出“瞎子摸象”的结论,鲜有人能用专业、中立、理性的观点冷静地探讨腐败的成因和治理之道。不说一般的老百姓,即便是一些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媒体,在分析和解释中国的腐败问题时,也常常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似是而非的建议和分析,而这些建议和分析所造成的混淆和迷思,远比它们要解答的腐败成因还要困扰得多。    “乱世用重典”止不住“前腐后继” 
期刊